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台灣轉骨工程

「之前要在台灣操作多國拆併櫃,必須靠別人傳輸,每一次傳輸都要付費、要花時間等待,成本太高,幾乎是做一票,賠一票。」沛榮國際總經理吳進發提起過去幾年曾經在台灣試作多國拆併櫃業務,忍不住皺起眉頭。不過,提起最近行政院才剛通過︽關稅法︾修正,待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將授予海運承攬業者法定傳輸艙單功能,他相當期待,「這意味著,以後承攬業者承作多國拆併櫃業務,就不須假手他人了。」

多國拆併櫃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智慧運籌項下重要亮點,主要是准許業者可將不同來源的貨櫃,經拆、併後再轉口。目前我國法令僅同意船公司、報關行等可以傳輸艙單,但實務上,船公司主力是運輸,多偏好「整櫃進、整櫃出」,較無意願投入細緻的拆併櫃業務,反倒是有意承作的承攬業,多年來無法直接承作。

多國拆併櫃准許業者可將不同來源國的貨櫃,拆、併後,再整櫃運往同一目的地,過程中可提高貨櫃附加價值。舉例來說,未來業者可將大陸的筆、日本的鉛筆盒,拼成同一貨櫃再銷往歐美,由此可為海外貨主創造利潤,承攬業者也做大市場,還能讓港口運量上升,可說一舉三得。

吳進發說,多國拆併櫃在星、港行之有年,在台灣卻是新鮮事,這項利多的確有助業者重啟商機,若是業務做起來了,還能提高港口運量。他也提及,多國拆併櫃能否做得好,僅有法規修正還不夠,環境配套也必須跟得上,舉凡港區內的實體設備、收費標準,乃至於船班、船期夠不夠多、夠不夠密。此外,政府還必須持續做法規鬆綁、減少審批,才能協助業者做大生意。

示範區上路 協助業者做大生意

自由經濟示範區在今年八月中上路,第一階段示範區是以包括高雄港、臺北港在內的「六海一空」自貿港區作為起點,加速自由化。擔綱總設計師的經建會預期,自貿港區可在「前店後廠」委外加工及多國拆併櫃兩大業務拉動下率先回春,預估示範區上路兩年,港區進駐廠商家數,可由目前的一百一十家提升至兩百家,區內貿易額也將由二○一二年的五○一九億元,倍增至一兆元。目前交通部也正加緊在高雄港籌設多國拆併櫃專區,盼明年六月上路。

高雄港過去曾長期位居全球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僅次香港、新加坡。高雄的成就,如今被上海、深圳、釜山等後起之秀超越。不少高雄港船東回憶,「以前高雄港還很忙時,有意停泊的船隻,都得從外海『排隊』,不是隨便就能進來,但是現在生意清淡,高雄港是『隨時歡迎你』。」高雄港實際上也是台灣經濟的一個縮影,與跨國對手相比,跑得太慢、進步得不夠多,就準備坐冷板凳。

近期與高雄港比鄰的南星計畫區正加速動起來,準備納入高雄港腹地,作為產業投資用地,目前已吸引不少廠商前來問津。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蕭丁訓表示,示範區上路後,過去僅能小範圍與專案實施的前店後廠委外加工模式可望常態化。

他舉港區內的好好物流為例,「前店」好好物流自海外進口鑽油平臺組件,委託加工給「後廠」的中鋼機械組裝鑽油平臺,之後再運回港區出口,「在這一連串過程,港區事業、國內零組件廠、製造商、港口、運輸業者,都一體受惠,附加價值也上來了。」他預期,以後好好物流的成功案例,會愈來愈多。

示範產業 梳理未來道路

示範區初期選定的四大示範產業,除了智慧運籌,還有國際醫療、農業加值與產業合作等創新經濟活動。每一示範產業,均提前上演台灣十年內才可能走到的自由化道路,也為當下臺灣的產業,梳理出一條未來可行的示範道路。

舉例來說,國際醫療在通過示範區特別法、進入第二階段後,可望試行醫療機構「公司化」,同時聘請二○%外籍醫事人員,協助醫療產業迅速擴大;農業加值強調在兩岸間搬有運無,提高台灣農技商品化與創造附加價值能力;產業合作也將開放與其他國家區對區的先行先試產業合作試點,可望為台灣製造業創造新利基。

「台灣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民間的活力與彈性。」桃園敏盛醫院國際醫療部執行長陳保仁表示,政府多點鬆綁、少點管制,民間企業自然能找出活路與商機來。敏盛醫院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針對外籍人士推出國際醫療服務,從早期的「國際醫療科」,再到今日的國際醫療部,業務遍及近年頗夯的陸客觀光健診,以及較具「國際醫療」意涵的醫療手術與跨國代訓。後兩者含金量較高,也被敏盛視為是帶動國際醫療業務成長的金雞母。

陳保仁分析,亞洲發展國際醫療較優的幾個國家,都有一些共同特色,包括定位清楚、由國家作莊及產業思維。舉例來說,韓國發展國際醫療,只挑「整型」大餅吃,韓國政府還傾全力透過文創、韓劇向亞洲促銷。他認為,台灣要發展國際醫療,政府也必須親自下場引東風,協助業者做大餅塊。

為了做大台灣的國際醫療品牌,近期衛福部將在臺北松山、桃園、台中清泉崗、高雄小港等國際旅客進出便利的機場,設置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專門行銷台灣整體醫療形象,同時提供已預定來台民眾的諮詢服務工作。未來衛福部也會主動出擊,爭取大咖業者來台申設國際醫療專區。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表示,國際醫療專區不是只有蓋醫院,衛福部盼以「健康城」概念來推動,以醫院為主,再搭配其他健康休閒、生物科技、藥品、醫材等產業一同進駐。

示範區不怕競爭 邁向自由經濟島

馬總統日前在國慶演說中提及,最近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掛牌啟動,我們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台灣的開放速度還要加快,自由化範圍也要擴大,讓台灣加速邁向「自由經濟島」。馬總統指示加速推進示範區,主要著眼於在這波國際經貿自由化浪潮中,台灣一旦錯過轉骨契機,未來經濟發展就難擺脫「三低」,即生產力低、產品附加價值低、所得福利也很低。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日前率團來台,他的團員驚奇的發現:不管是去香港、新加坡,還是到台灣,都會碰上當地人自動對號入座,認為「上海自貿區是衝著我們而來。」事實上,自十月上海自貿區上路以來,不少國人就在問,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與上海自貿區相較,誰比較有贏面?

王戰說,當年上海推動國際航運中心,其實是感受到台灣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壓力;而近期南韓加速與大陸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速度超越了中日韓三國FTA,也是因為南韓看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不少獨家優惠而心急。由此不難想見,近期這波國際競爭與區域經濟整合之戰,是如此急急如律令。

王戰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是衝著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而來,「大陸面對內部改革及區域經濟整合壓力都來不及了,並未想過讓自貿區壓倒自經區。」他也提及,自貿區與自經區,未來可在航運、金融找尋合作空間。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表示,示範區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如果區內做得好,就可擴散到區外實施,做不好,也學到教訓。」更重要的是,示範區的主動開放與鬆綁,有助台灣因應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為日後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創造條件。

成功的改革植基於勇於挑戰傳統的信念,也是一種勇於超越現狀的態度。面對上海自貿區展現大開大闔、後發先至的企圖心,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正擺出「從A到A+」的氣勢,要做出一畝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的試驗田。而這畝試驗田在驗證能夠發達生產力後,還能向外複製、擴散,讓台灣在未來十年脫胎換骨,走向自由經濟島。

(林安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