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美國人發「爛咋」

西諺說:「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但歷史卻不會重覆」。回頭檢視今次「太陽花學運」的由燦爛盛放到荼糜枯萎,因素有多種並複雜交集,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美國的壓力。這與當年陳水扁倒行逆施之時,也是惹怒了美國,因而施加壓力,導致陳水扁不得不有所收斂,又何其相似。但不同的是,當時盛傳是北京透過華盛頓施加壓力,因而被台灣學者們形容為「中美共管台灣」;而今次北京則是冷靜旁觀,而華盛頓卻急不及待地主動出手施壓。

誠然,導致「太陽花學運」要宣佈收攤,有很多主客觀的原因,包括主觀上的學生們已經呈現師老兵疲之態,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而且也難以發動新一波的高潮,學運態勢已從頂峰開始向下滑落,及領導核心已經發生分裂;而在客觀方面,民進黨已飽受批評,不可能在「立法院」各專門委員會恢復運作後,仍然長期派出「立委」輪班幫忙守住議場大門,而且也「長貧難顧」,難以向已對學運發出怨言的金主們籌募「糧草」,繼續向堅守在議場內的學生供應食物和飲水,還有社會上的輿論已經轉向,連學運領袖也自知理虧,在承認自己的「佔領立法院」行動不合法並願意承擔損壞議場公物的責任的同時,不斷放風警察「將清場」,為自己的退場營造「另類輿論」。因此,籍著王金平的一番其實並沒有完全滿足他們訴求的聲明,就聲稱學運已經獲得階段性的勝利,「借風駛帆」地宣佈撤離「立法院」議場。

但促使學生們最終下定退場決定的關鍵因素,還是美國人的連續「譴責式」發言。實際上,隨著學運活動的升級,從「攻陷行政院」到發動五十萬人到凱道集會,使得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參議院以及美國眾議院,從關注而不介入「太陽花學運」,到擔憂反服貿學運可能會失控,將危及美台自由貿易關係和亞太安全利益,而不得不出手制止這場有可能會嚴重影響美國在遠東利益的鬧劇。蔔道維在《尼爾森報告》回應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向美國發出的公開信函中指出,民進黨霸佔國會發言台與學生攻進「立法院」,同樣是非法行為,既不得人心,也難獲國際輿論支持,他甚至還不客氣地點名,這應該是民進黨的選舉手法。蔔睿哲以公開肯定馬英九化解服貿爭議的誠意,間接否定了民進黨的反服貿抗爭。美亞太助卿羅素在國會聽證會上,用「歷史性里程碑」一詞盛讚馬英九推動兩岸關係的卓越成果,表示美方期待兩岸能持續和平對話。羅素罕見地提到「負責任的行使自由權」,暗喻反服貿學生的行為已經脫序。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愛德華•羅伊斯則指出,無論是美國還是臺灣,處理示威活動最重要的原則是維持和平。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瑪麗•哈夫在例行性記者會上指出,《兩岸服貿協議》是一個臺灣要決定的議題,美國希望相關的討論能夠以和平與文明的方式來進行,並對海峽兩岸雙方採取步驟緩解緊張局勢、改善北京與臺北的關係表示歡迎,並會鼓勵雙方繼續開展這種建設性對話。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也投書《亞洲華爾街日報》,指出台灣若不能及早排除服貿爭議,很可能製造兩岸緊張關係,增添兩岸衝突的變數,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二零一六年大選之後,台灣無論由誰主政,兩岸關係的發展空間都會急遽減縮。前美國務院副發言人容安瀾更明白指出,台灣朝野若草率處理《服貿協議》,必然影響日後對外經貿談判,並暗示一個經濟蕭條與民生凋敝的台灣,既不符合美國經貿利益,也會打亂美國的亞太戰略佈局。

這下,民進黨可慌亂了。儘管曾一度公開聲稱,這是善於運用媒體及借助美國輿論的金溥聰的操作,而蔔道維等人的評論僅代表個人意見,並不能反映美國官方立場,但在經其駐美人員的查證後,卻不得不也承認這些言論並非是隨意說的,確有其事。盡管林飛帆、陳為廷之類沒有想到問題的嚴重性,可民進黨內的大軍師和國際事務幕僚們卻想到了:。

其一、「太陽花學運」及其背後的民進黨根本沒有正面及嚴肅地看待美國最為積極推動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市場開放戰略。畢竟,《兩岸服貿協議》是「ECFA」的後續協議,而「ECFA」則屬於「WTO」體制下自由貿易區體系。既然連尚處於「低級階段」的《兩岸服貿協議》都要反對阻擋,台灣日後如何取信於人,與其他國家洽談屬於「高級階段」的「TIFA」、「TPP」或「RCEP」?相比之下,還是國民黨守信用,民進黨不守信用。

其二、二零一六年民進黨可能會有再次「政黨輪替」的機會,倘民進黨再次上臺,如何應對兩岸經濟自由化的議題?倘若屆時國民黨也「照版煮碗」,採用同一手法來作抗爭,民進黨將如何應對?

這些,都擊中了民進黨的「心頭之痛」。實際上,民進黨向來對美國的依賴性甚重,邱義仁就有一句名言:「不抱美國的大腿,抱誰的大腿?」不要說,在「黨外」時期和民進黨成立之後,美國的支持了,就說是陳水扁決定要參選二零零零年的「總統」大選後,在邱義仁建議下進行「學習之旅」,向美國輸誠。而美國則出於對西方民主制度、政黨政治、政黨輪替的「普世價值」,欣賞並樂見「清流」的陳水扁取代「黑金」的國民黨。但又擔心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因而陳水扁推出「新中間路線」,取信於美國人。因此,美國在「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將陳水扁拱上了台。而陳水扁在上臺後不久,也當即向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副主任楊甦棣頒授了二級景星勳章,此是台美「斷交」後二十一年以來,台灣當局首次向美國官員頒授勳章。

此後,無論是謝長廷,還是蔡英文,在要參選「總統」前,都要到美國一趟,甚至謀劃參選「總統」的蘇貞昌也要到美國一行。可見民進黨人依賴美國的嚴重程度。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美國對民進黨的反制也是其失利的關鍵所在。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發動「憲改」、「終統」、「正名」與」公投」等議程,美國都出手反制。因而當時就有北京與華盛頓聯手「共管台灣」共同制止亂局的說法。  對此,曾經出任陳水扁「外交」決策顧問的劉世忠,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陳水扁卸任後,專門到美國華府智庫「希普金斯研究院」擔任訪問學者,訪談了許多曾參與「美臺危機」處理的美國相關官員,對美國極為討厭陳水扁胡攪作為的感受有深切瞭解,寫成了《歷史的糾結--臺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000--2008)》一書。書中對陳水扁的做法頗多批評,也對民進黨未來提出許多建議。而這位劉世忠,目前正擔任民進黨國際事務主任。由此,不少人在議論,在美國官員、國會議員及商界紛紛發表談話後,民進黨擔心將會對民進黨在「二零一六」的選情造成負面影響,擔心再次發生二零一二年的「總統」大選中,挑戰馬英九的蔡英文曾遭到美國人的阻攔的狀況。因而就由柯建銘出手,與學運的真正領導人黃國昌聯絡商討,並由黃國昌向林飛帆等人轉達,才有「撤離」此舉。

因此可以說,民進黨及由其操控的學運領袖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美國人發『爛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