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事人或並沒有這方面的意思,但由於在時間上有所巧合,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領銜,跨越藍綠的學者及政治人物蘇起、程建人、焦仁和、陳明通、洪奇昌、張五嶽等人在蔡英文正式接任民進黨主席前一天公開發表《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卻是使人產生為蔡英文「縮短最後一哩路」,修訂民進黨兩岸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及依據的聯想。但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洪耀福的反應: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人提出這類的意見,有人還不止一次參與提議不同的建議,這顯示台灣迄今仍然是缺乏共識,未來希望能有機會透過公開、民主程序,整合出臺灣人民能接納的共識。可能會令這些學者大失所望。
當然,這些學者和政治人物在作出這個「五原則」呼籲時,其視野格局斷不會只是停留在蔡英文的身上,而是廣闊得多的兩岸政治大舞臺,但畢竟要推動和實現「無原則」提出的構想,卻是缺少不得民進黨的認同及接納。實際上,「五原則」中的核心內容——「一中大架構」,並不是甚麼新創建,近年來就有不少人在許多的學術研討的場合或在媒體的版面上有所闡述,尤其是《聯合報》的社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政治人物,都曾提出過「一中大屋頂」等類似的論述,而泛綠學者則較少涉及。今次則是有泛綠人士參與,尤其是由施明德領銜,參與者還有曾奉陳水扁命撰寫「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的陳明通,及民進黨「新潮流系」龍頭大佬洪奇昌;而陳明通與蔡英文均曾是陳水扁時期的陸委會主委,「新潮流系」則無論是由洪其昌領導時期還是現在,都是蔡英文的支持者,因而這個「五原則」在蔡英文走馬上任前夕公佈,也就難免會令人產生這是為蔡英文出謀獻策的聯想。
「五原則」的發起者既然是跨越藍綠,因而昨日發布會場背景板採用超越藍綠的深紫色,而且也與現時幾個主要政黨的標誌顏色毫無關聯。張五嶽說是純美感考量,其實也並不盡然,因為倘是出於美學考量,深紫色是屬於於冷色調,令人難以寬快明朗,看不到光明前景。當然,深紫色也可寓意冷靜思考。
這個「五原則」雖 然傾向於兩岸統合,但其將「中華民國」政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對等並列,並提出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的 訴求,卻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國家定位」基本理論頗為接近,卻又在追求兩岸的統合,希望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 的國際法人,似又是對藍綠兩端的「國家定位」論述「和稀泥」,揉合出一個取代「一中原則」的模糊的「大一中架構」,卻與泛藍陣營的傳統論述相比,似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覺。因此,無論是「總統府」,還是國民黨中央,抑或是陸委會,反應都頗為正面,有欣然接受的意況。
但要將此政治構思化為政治現實,必須闖過兩道政治大關。其一當然首先就是台灣島內必須整合藍綠,按蘇起所言,還得進行公投,形成一個主流民意。由於模糊了「一中」原則,也未提「九二共識」,而且所提「中華民國」的定位也是接近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因而在台灣島內要尋求共識,儘管還將面臨很大的困難,但並非完全無解。
但蔡英文辦公室卻偏是潑了一盤冷水。如果蔡辦就等於是民進黨中央,「五原則」首先在台灣這一大關就闖不過。不過,由於據陳明通所言,相信蔡英文已看過,而且昨日作出反應都是蔡辦發言人,而不是蔡英文本人,而且這「五原則」對蔡英文「縮短最後一裏路」頗有俾助,因而並非「無彎可轉」。但或可能是蔡英文正為接任黨主席,及籌組中央黨部「內閣」的事務奔忙,未有空暇認真應對,也有可能是時機較為敏感,因而不願對此類議題提前「亮相」。待穩定下來之後,尤其是七月間舉行的民進黨黨代會,中執會和中常會的選舉有了結果,才可抽空思考此類議題。而且,民進黨今年的中心任務,是必須打好年底的「九合一」選舉這一仗,目前也並非是觸及此類議題的最佳時機。或許,明年才是蔡英文開展「縮路工程」的時間。
其實,最主要的關口,還是在大陸這一邊。以此,據透說參與「五原則」研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到北京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並也提及此構思。今後他們或許還將擇時組團到北京,向適當身份的官員介紹並對話。但從「五原則」的主要內容看,要北京接受的難度將會更大。因為盡管其提倡「大一中架構」,卻嫌棄「一中原則」,因而沒有「一個中國」的意涵,及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列,等於是承認「兩個中國」。而且,所謂「大一中架構」其實是聯邦制,這也正是北京最為忌諱之處。
實際上,提出和平統一的鄧小平,就堅持單一制,堅決反對聯邦制,相信習近平也是如此。尤其是習近平頗為崇敬毛澤東的思想體系,而毛澤東也是反對聯邦制,堅持單一制的,就連其文化作品也體現了這種基本思想——一九七三年,在發動「批林批孔」,「評法批儒」的前夕,毛澤東作了一首《七律‧致郭老》,中間的一對偶句是「百代均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批評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其中「百代均行秦政制」,指的就是直到目前,中國實行的仍是始於泰朝的郡縣制亦即單一制。要以聯邦制來替代單一制,看來將是難上加難。
何況,習近平曾經多次談及前蘇聯解體的教訓。而其原因固然很多,主要是「和平演變」,不堅持執政黨的領導,忽略反貪腐,迷失政治方向等,但前蘇聯所實行的「聯邦制」的不可靠,也是一個原因,說分就分,說散就散。還有前南斯拉夫等聯邦制國家的分裂,也是深刻的教訓。
即使是一直在鼓吹「統合論」的張亞中,昨日也對「五原則」提出沒有主權重疊的質疑。要害就在這裡!因為無論是《中華民國憲法》,還是「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解釋,抑或是「九二共識」,都是主張兩岸主權重疊,互不分割,而分別行使治權的。而這個「大一中架構」卻是分割了兩岸主權,實質上是「特殊兩國論」的翻版,只不過是仍在追求兩岸的統合而已。
但不管怎樣,藍綠學者們為解決兩岸定位問題奔走,提出多元想法,卻雖是好事,總比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內阻擋兩岸法案要好得多。何況,現在大陸也在容許對「一國兩制」以外的兩岸統一模式進行探討。因此,這個「五原則」的提出,將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