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祖國,用國貨!”3月30日,約40名扮成紅衛兵的香港網民,一人拖著一個行李箱,突然闖進大埔區一間大商場,揮動著五星紅旗和共產黨黨旗,一邊唱紅歌,一邊嚷著叫自由行旅客返回內地購物。
這些網民的諷刺行為,頓時吸引了大批顧客拍照和圍觀,但也惹來一些內地遊客不滿,與網民對罵起來。商場立刻派出大批職員將示威者與顧客隔開。
其間,有參加遊行的網民聲稱被一名顧客掌摑,其他網民隨即包圍該名涉嫌摑人的男子。商場職員和聞訊而來的便衣警員立即築起人牆,護送涉嫌男子離開。但一眾網民窮追不捨,與便衣人員發生拉扯。最後該名男子在警方保護之下終於脫身,一場鬧劇才告平息。
組織這次示威運動的80後香港網民“光明”後來提起這件事時仍然憤憤不平。他表示,自己不是大埔區居民,但近來留意到大埔居民的網上討論後,實在看不過眼,於是發起這場“光復大埔運動”。
原來,許多大埔區居民近月在網上大吐苦水,不滿區內小店因為自由行的關係紛紛結業;更甚地是,許多自由行旅客經常遺下一地垃圾,令區貌今不如昔。有網民更上載旅客“逼爆”大埔的照片,證明區內已經因旅客過多而出現交通擠塞。
“光明”指出,除了大埔區,香港仔、尖沙咀各地區也先後有港人在網上抱怨自由行,他們一些網民計劃在日後去其他地區進行“光復運動”,呼籲內地遊客不要來香港。
數據顯示,內地開放港澳個人遊後,訪港旅客由2003年的逾1500萬人次,急升兩倍多至去年逾5430萬人次,是香港720萬人口的六點五倍。當中四分之三旅客來自內地。在過去十一年,“自由行”政策促進了香港整體經濟急速發展。
然而,香港地小人多,根據國際市場研究顧問Euromonitor的報告顯示,香港的面積只有日本的三百五十分之一,但旅客量卻是日本的五倍,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多遊客的城市。大批自由行旅客湧到香港這塊彈丸之地,近年也開始為香港市民生活帶來各種不便。
其中,旅客量激增的一個直接影響,是令香港公共交通運輸超嚴重負荷。本刊記者早前趁下班的繁忙時間,到港鐵金鐘站的月臺觀察。雖然港鐵已將班次加密至每分鐘一班,但傍晚六時半至七時十五分的月臺,依然是人山人海,排隊等候上車的人潮站滿半個月臺。
當日所見,不少自由行旅客拖住行李箱,在月臺橫衝直撞,跟下班的香港人搶著上車。部分人甚至不顧車廂幕門即將關上,連人帶著行李箱沖入車廂裏,險象環生。
最終等了四班列車,才擠入車廂前往尖沙咀。擠進車廂後,除了要與乘客爭一寸立足之地,還要與內地旅客的行李箱搶佔位置,苦不堪言。
不少香港上班族埋怨,在中環、銅鑼灣和尖沙咀等旅客集中的地區,近年“食”也越來越艱難,午飯時間動輒要排隊半小時才有座位。
香港特首梁振英早前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也改口承認,港人吃一頓飯,也要與內地旅客“爭食”。他說:“以前中午吃飯的時候,本來不必排隊,但現在我們有些白領,吃飯要在餐廳門口排隊等。”
除了找地方吃飯困難,一些香港餐廳的餐價近年也因為自由行的關係而不斷加價。到銅鑼灣一家餐廳用膳,發現四分之一食客是內地人。雖然它是一間平民茶餐廳,但一碟燒鵝髀拼雞髀及燒腩飯,不包括飲品,竟然要收費180港元,嚇怕不少本地食客。
餐廳老板胡先生坦言,自由行旅客出手比較闊綽,店內九成燒鵝供他們享用,本地食客多數選擇近50港元的燒臘飯。
過去一年,隨著自由行對香港市民生活的負面影響逐一浮現,香港網絡上不難發現港人對自由行也越來越有意見,這股情緒一直升溫,終於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對自由行的聲音。
今年2月16日,大約100名香港市民首次打著“驅蝗行動”的旗幟,走到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廣東道遊行示威,向內地旅客大叫“蝗蟲”、“支那人”,要求他們返回大陸。
之後,拖著行李箱在鬧市反內地自由行,在香港社會漸成風尚。在充斥大量自由行旅客的旺角、沙田、屯門等地方,過去兩個月都有網民發起“拖行李箱行動”,要求特區政府限制自由行,限制內地旅客來港人數,要求政府向由陸路入境的旅客徵稅……
一直主張限制自由行人數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強調,歡迎各地旅客來香港,但內地旅客太多,已經到影響港人生活。
她說:“我們希望港府儘快為自由行旅客人數設上限,最好是取消一簽多行政策,以減輕旅客對港人的影響。”
然而,許多香港商界人士擔心,一旦限制自由行,將影響到各行業的生意,對零售業及就業市場帶來嚴重打擊。
“一般只做本地消費者生意的零售店員,月薪只有1.2萬港元,但我們員工平均月薪有兩萬港元。內地客多了,其實是可以改善員工收入的。”八成生意來自自由行旅客的香港九龍表行董事總經理黃錦成說。
他指出,早前內地肅貪,公司的貴價表銷情已出現呆滯,如今又出現一批“趕客分子”,恐怕今後的生意將更加難做。
香港社會對自由行又愛又恨的心態,也反映在一些調查之中。鄰近深圳的香港北區區議會,在今年2月份委託調查機構,訪問了805名北區居民及商戶。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自由行旅客推高區內物價,為區內帶來缺貨及衛生問題,但同時也有逾六成受訪者認為自由行能帶旺區內消費及人流。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上個月以電話訪問880名港人。調查也反映類似的結果:四成六港人認同自由行對香港有好處多過壞處,但對個人而言就相反,四成三認為壞處多些。
調查還發現,五成七受訪者認為要收緊自由行政策,另有三成半認為可以維持不變。
“當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一般的旅遊發展問題,而是區域融合——還是一個體積細小的城市面對一個龐大的鄰居的融合過程,所帶來的矛盾和衝擊。”正當香港社會爭議應否限制自由行數量之際,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卻作出上述看法。
呂大樂認為,目前香港必須面對現實,即在陸港兩地的經濟力、消費力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這個特別行政區自2009年以來已變為國內的“消費特區”。
他指出,每天大量來訪的即日往返自由行遊客,以最實際的行動將香港納入為他們的消費、休閒的版圖之內。而他們不單止是目前從內地來港的遊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未來的日子裏,其比重有朝著逐年上升的趨勢。
“視他們為一般遊客,仍以為如何承受和接待只在於多建酒店、多拓展一兩個景點,肯定是錯判問題的性質,未能對症下藥之餘,更會因為未察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所造成的衝擊,所引起社會的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2003年推出港澳個人遊政策以來,澳門也和香港同樣受惠。訪澳旅客由2003年的1200萬人次,增至去年近3000萬人次。然而,澳門在人口和麵積幅員不及香港,但面對龐大的內地旅客,當地卻不見有“驅蝗”行動。
香港旅行社東主協會會長葉慶甯指出,這是因為澳門特區政府早著先機,對旅遊規劃的遠見,大力發展路地區分流旅客,加上橫琴的旅遊項目,民官商各取所需,內地與澳門矛盾自然減少。
他說,“因此,香港現在要做的,是著手解決旅遊配套等問題,還要擴大個人遊的城市。有關當局必須設法增加過夜旅客的數字,不論是公幹、旅遊或探親,多多益善。”
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鄭宏泰認為,港澳兩地民眾的國家認同情感強弱有異,才是導致問題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鄭宏泰解釋,港英政府曾採取“去中國化”政策,上世紀70年代推出的不同移民及居留權政策,更塑造了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認同。而自那時期起,香港本地出生的人口,又超過了非本地出生的人口,成為人口結構中的多數。至於身份證政策及“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先後推出及強化,更鞏固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然而,九七回歸後,香港先後在亞洲金融風暴、科網泡沫爆破、樓市急跌及“SARS疫症”等衝擊下,導致了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及社會人心欠安,這種發展局面,既給長期保持發展動力,人均生產總值日升的內地比了下去,亦因本身經濟的復蘇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才可迅速走出困局而顯得不是味兒。
他說:“在此消彼長間,香港人的身份優越性,無疑漸見褪色,但自由行政策的日漸深化,乃至雙非問題的愈演愈烈等,既激化了身份認同的矛盾,又在某層面或程度上令香港人的身份,變得僵硬敏感而失去彈性。”
反觀澳門,由於澳葡政府長期需要中國政府及本地華人精英配合才能有效管治而沒推行“去中國化”政策,澳門出生的人口,比例一直未達總人口的半數,就算澳門曾參考香港的身份證政策,但卻沒如香港般塑造出鮮明且優越的本土身份認同。
“由於澳門居民身份認同較香港居民身份認同具有較高的模糊性和彈性,在應對或理解自由行旅客大量湧至而衍生出各種問題時,乃表現得較為寬容、接納,而所流露的怨憤與抗拒等負面情緒亦沒那麼強烈。”他說。
今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委員長暨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在北京會見港區全國人代時,主動響應過多內地旅客令港人不滿的問題,要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牽頭,責成港澳辦和國家旅遊局研究香港旅客承受力問題。
鄭宏泰認為,在研究香港旅客承受力的問題時,應參考澳門的調控經驗,讓自由行政策的正面效益獲得更好發揮,而負面效果則可儘量減少。
“長遠而言,政府需要尋求提升兩地民眾增加互信和瞭解之道。”他說。
(凌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