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巴:敗部復活有前因,危機處理立新功 澳巴:敗部復活有前因,危機處理立新功

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式的吊詭!曾記否?在當年新巴士服務模式的招標程序上,「澳巴」因為呈交標書遲到四分鐘,而被拒於門外。後來,雖然經過力爭,總算是從首次參與澳門巴士服務,不知澳門「水深淺」,卻口氣極為「牛B」的「維澳蓮運」的「手指罅」中,討得一個較少線路的標段,得以繼續經營;但在澳門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澳巴」,成了可憐兮兮的「老三」,經營著最少的線路?

而昨日澳門特區政府宣佈,由「澳巴」為主要股東的「新時代」,卻反過來承接原「維澳蓮運」營運的巴士服務,即新巴士服務模式的第二標段及第五標段,的線路,亦即是「澳巴」「反噬」了已經宣佈破產的「維澳蓮運」。這真的是「報仇咁報」。而且,也使得「澳巴」從「老三」一躍成為「老大」,經營本澳三分之二的巴士線路,還將歷史最悠久的「新福利」甩在了後頭。

「澳巴」的「華麗轉身」,其實是「各有前因莫羨人」。特區政府在應對「維澳蓮運」宣佈破產的危機處理中,最終選中「澳巴」來接過「維澳蓮運」的「爛攤子」,自有其理由。交通事務局局長汪雲昨日在記者會上,已經將種種理由說得很清楚,毋庸本欄贅言。但從中也可窺見,特區政府的一個情意結,就是信任央企定能協助其妥善地處理好這個危機,並能為澳門居民和來澳旅客提供較佳的客運公共服務。

實際上,「澳巴」的母公司中國旅行社,及其「爺爺奶奶輩公司」公司南光集團,是在澳門具有半個世紀以上歷史的中資公司,更是央企,具有別的經濟體難以替代的實力,而且也擁有龐大的車隊和維修技術能力。在澳門,能夠幫助特區政府應對此政治危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當然不單只是澳門中旅社及其背後的南光集團,如幾家持牌博企及公共事業批給公司等。但巴士服務卻不是它們的專業,相信它們不願意「不務正業」地接過這個「爛攤子」。只有中旅社,本身既具有相應的財政實力,也因自己本身就經營有龐大車隊,擁有豐富的運營經驗,並擁有汽車維修的專業設備和技術能力,與本身主要業務項目之一吻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公司本身調劑司機人力資源,避過澳門特區最敏感的「外僱司機」爭議,因而現在的處理方式,是最佳的選擇和抉擇。

其實,撇開經濟實力和營運經驗等實務問題不談,就是在傳統歷史「情意結」上,由南光集團屬下的中旅社,透過「澳巴」接過「維澳蓮運」的「爛攤子」,也寄託了澳門人對「柯老闆」的崇敬和信賴思緒。實際上,無論是「南光」,還是中旅社,其創辦人都是柯正平。「柯老闆」當年在澳門,與何賢、馬萬祺、崔德祺等先賢一道,為居民救急濟難的事蹟,相信三十歲以上的澳門老居民,都無人不知。可以說,今次由中旅社為主要股東的「澳巴」,出面協助特區政府應對危機,避免居民面對「冇車搭」的困境,就是將包括「柯老闆」在內的先賢們的救急濟難光榮傳統發揚光大。當然,今日正在實際參與「澳人治澳」事業,及循內地人大、政協途徑參政議政的許多人士,甚至是前任特首何厚鏵、現任特首崔世安,都是在柯正平的殷切關懷下成長。

其實,就是「澳巴」的創辦者、前老闆吳福,其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也可與上述先賢們「有得揮」。人們只要從當年國際科工委之所以委託吳福來處理人造衛星澳門地面站的事務,及參與管理衛星電視頻道,以至在衛星地面站落成酒會上,鄧小平、葉劍英、葉挺、張愛萍、張震寰等昔日政軍領導人的後人聚集濠江樓頭,「星光燿燿」--「星」指的是他們肩章和領章上的將軍「星」,盡管當日他們是身穿西裝出席酒會,但那股將軍氣質仍然自然流露,就可揣測出,吳福曾為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關鍵零部件採購方面。因此,「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國防科工委負責人,才將這一重大責任託付給他。

正因為吳福對國家有特殊貢獻,因而在當年全國政協委員的澳區委員名額只有五、六個,許多在澳門社會叱吒風雲的知名人士都「榜上無名」,但在澳門社會是非「主流社團」成員的吳福,卻成了僅有的常委。而吳福在支持國家「兩顆一星」事業中,與當時內地與澳門唯一貿易渠道的南光貿易公司及柯正平發生了密切關係。因此,今次「澳巴」接手「維澳蓮運」,也可說是這個歷史的「續緣」。

由「非主流」的吳福能榮任唯二名額的澳區全國政協常委,想到了當時在澳門也並非「大富大貴」的邱成章,「竟然」也是只有幾個名額的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之一。就是因為,邱成章在協助中央調查部(即今國家安全部)羅青長、袁庚等人,破獲台灣特務企圖在柬埔寨波成東大道殺害前往金邊進行國事訪問的劉少奇主席的「湘江案」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當時一些自以為是澳門著名人物,卻連全國政協的「車邊」也「攀」不上,因而對此二人獲任重職而「妒得牙酸酸」、「恨得牙癢癢」,其實是不知道他倆在國家「兩彈一星」事業和隱蔽戰線上默默無聞地作出的貢獻,比他們表面上的搖旗吶喊,還要重大得多。

也真的是事有湊巧,「維澳蓮運」的創辦人之一,也為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翻閱《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一書中的若干章節,尤其是有關「曹光彪氣倒包玉剛」的內容,就可得知,曹光彪正因為是於國家有功,才獲得當時的總理李鵬的支撐,在有關「港龍」股份變動的問題上,敢於與「鄧小平的老朋友」包玉剛發生衝突。

扯遠了,回到現實。其實就是「現實」,現在進入「南光」下屬的各分公司工作的年青人,只是為了就業謀生,並不像其跟隨柯正平闖天下的前輩那樣,除了也是為了就業謀生之外,更是為了理想,滿懷激情。儘管當今央企及中企當年的「光環」也已消除,也得像其他民間經濟實體一樣,追求經濟效益,但仍不忘顧及社會效益。今次中旅社持股的「澳巴」,就是如此。

但是,現實歸現實,「南光」及中旅社固然是仍有著央企的「光環」,但在公民意識高漲的現實中,還得接受社會的「拷問」。相信,在新合約正式公佈後,將會受到諸如「黑箱作業」、「利益輸送」的質疑。而參與「圍攻」者,除了是「凡政府必反」的反對派團體、人士之外,可能還包括曾在柯正平裁培下成長的老一輩「南光人」的後代。「冇計」啦,為了選票,為了表達自己是「履行監督責任」,即使明知這是解決「綠巴危機」的最佳方案,也要參加「噪音大合唱」。

當然,特區政府和「南光」更應「順應潮流」,有必要將如此處理「維澳蓮運」破產事件方式的好處,說清楚,講明白,澄清一切疑慮,消除所有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