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規範 八十年寫入黨章--中共黨旗誕生過程大回顧

紅色的旗面,左上角綴有金黃色鐮刀和錘頭組成的黨徽圖案,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便是中國共產黨黨旗。回顧中國共產黨九十餘年開天辟地、奮進拼搏的壯麗史詩。浸染無數共產黨人熱血和豪情的黨旗堪稱其中最動人心魄的詩魂。

然而,縱觀黨旗演變歷史,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並非伴隨黨的誕生而出現,而是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而變化。從產生到完善,經歷了較長的時間。

中國共產党成立之初未明確提出旗幟問題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當時的會議記錄和留存下來的檔看,當時還沒有提及黨的旗幟問題。

中國共產黨真正亮出自己的第一面旗幟,是在1927年9月毛澤東組織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是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描述的情景。當時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毛澤東任師長。為了亮出“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的鮮明立場,毛澤東提出起義應該打出一面自己的旗幟,並責成工農革命軍參謀何長工具體負責。這面旗幟用一大塊鮮紅的布製成,旗面中央是一個黃色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心則是鐮刀和斧頭,在緊靠旗杆一條十釐米寬白色旗褲上,寫著“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番號。

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並且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與俄共(布)黨的性質、宗旨、奮鬥目標大致相同,在設計旗幟時便借鑒了俄共(布)旗幟的式樣,使用了象徵革命的紅色,代表工農聯盟的“鐮刀斧頭”等元素,但另外還採用了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金五星”圖案,代表軍事力量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所以這面旗幟既有國際共產主義的影子,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特色和獨立性。

第一次廣泛徵集黨旗設計圖案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莊嚴肅穆的延安楊家嶺中共七大會場主席臺正中懸掛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畫像,左右兩側斜插著六面鮮艷的黨旗,會場每扇窗子上均懸掛一面黨旗,紅色的旗面、黃色的鐮刀錘頭分外引人注目。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党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懸掛黨旗,它結束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六大”會場上沒有懸掛黨旗的歷史。

其實,在大會召開前,七大籌委會便收到各地代表來信,建議黨旗式樣要統-,要體現出地域化、民族化的特點,要求在党的代表大會上,研究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了讓作為中國共產黨標志的黨旗更加完善,充分反映共產黨員的心聲,中央專門成立黨旗黨歌委員會全面負責有關事宜。隨後,黨旗黨歌委員會發出徵集黨旗圖樣的通知。在短短月餘的時間裏,黨旗黨歌委員會收到了來自延安黨政軍領導機關、中央黨校、魯迅藝術學院、聯防軍政治部等單位及個人精心設計的230餘種黨旗圖樣。這些應征作品大部分來自基層,受當時經濟條件所限,有的用紅紙剪貼,有的用染料上色。雖然紙張粗糙,工具簡陋,但是我們仍能從中感受到廣大中共黨員、知識分子、革命青年對党的無限熱愛,體現出人心所向,空前團結。

總體來看,應征圖樣基本以紅、黃兩色為主色調,紅色象徵著革命,而黃色代表革命的萬丈光芒,意指無產階級必將取得革命的勝利,開創無限光明的新世界。在圖案上,鐮刀、錘頭、槍矛、五角星等具有獨特象徵意義元素的出現頻率較高。設計圖樣雖然各色各樣,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象徵工農兵聯盟和武裝鬥爭的設計圖案。這些設計圖樣大多涉及鐮刀、犁頭、鐵錘、斧頭、齒輪、槍、矛、箭、盾等元素。其中鐮刀、犁頭等代表農民階級,鐵錘、斧頭、齒輪等代表工人階級,槍、矛、箭、盾等象徵武裝鬥爭……這些圖案的有機組合體現出工、農、兵在黨的領導下結成的統-戰線。

象徵中國共產党革命任務、奮鬥目標的設計圖案。這些設計圖樣大多為黃色圖形和紅色背景相結合,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包含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兩個階段。黨旗設計圖案中出現象徵中國革命任務和奮鬥目標的作品標志著我黨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鬥爭綱領深入人心。

象徵毛澤東在党內崇高地位的設計圖案。這些設計圖樣,既有毛澤東的側面像,還有漢字“毛”或英文字母“M”的文字縮寫,這些都體現出黨旗的設計者們對毛澤東的無限崇敬,更加突出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還有著名詩人艾青設計的“北斗七星”圖案,著名美學家王朝聞、畫家華君武設計的“斧頭鐮刀羽箭”圖案,標志中國共產黨特殊地位的設計圖案,標志勞苦人民大團結的設計圖案等等。這些黨旗設計圖樣,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黨的革命性質、行動綱領和光明的前途,具有鮮明的戰鬥精神和民族特色。

1945年5月29日,黨旗黨歌委員會對這些應征作品進行公開展覽。展覽採用大張的牛皮紙為襯簾,將圖樣逐一粘貼在牛皮紙上,每幅圖樣下方都設有填寫意見的方格,要求參觀者在自己所喜歡圖樣的方格內“加上一個圈記”,作為評選結果。為了使大家能夠暢所欲言,真正作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參展黨旗圖樣均不著設計者姓名,以編號為序。在當時的延安,看黨旗評黨旗成為一大盛事。人們奔相走告,爭相發表建議,熱情描畫自己心目中黨旗的樣武,以此來表達對黨的熱愛之情。

公開徵集黨旗圖樣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已經意識到進一步規範黨旗標准的重要性,但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革命任務繁重,所以雖然進行了大規模的徵集活動,但在七大及七大後並沒有進一步對黨旗問題進行研究規範,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決議。

黨旗規範的曲折前行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會場的主席臺中央,十分醒目地懸掛著兩面黨旗,旗上寫著“中國共產黨”五個大字。掘當時負責中共中央力、公廳工作的楊尚昆回憶:開會之前,我們討論過,設計一面黨旗,用紅底襯金色鐮刀斧頭,加上“中國共產黨”的字樣,開會時就這樣佈置的。會議期間,大家議論,共產國際的旗幟是鐮刀斧頭,我們加上“中國共產黨”,不太合適。所以,後來就不用有字的了。因此,中央領導講話時的照片一部分黨旗上有字,一部分無字。毛主席講話時的照片,黨旗用的是無字的黨旗,應該是主席作結論時照的。

同一次會議中出現使用兩種不同圖案黨旗的情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黨旗的設計製作還沒有統一的規範及硬性的規定。

194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下發于關於黨旗問題的通知:

各地詢問黨旗者甚多,茲答復如下:

一、中共黨旗過去無正武規定,現正在擬制中;在未頒布前各地不要自行公佈黨旗格武尺寸及解釋。

二、群眾自行懸掛中國人民解放軍旗或錘鐮旗或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者,均聽便。但誤掛蘇聯國旗者,應善意勸止,免滋誤會與造謠。

三、蘇聯國旗為紅底,左上角有黃色交叉之錘鐮,其上有黃五角星,長與高為二比一。蘇聯無黨旗。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生日即將到來之際,各地紛紛詢問黨旗事宜。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同志非常關心此事,親自安排鐘靈繪制黨旗圖樣。很快鐘靈設計出三種黨旗式樣草圖及說明:旗子的底色全部為紅色,鑲綴圖案的顏色均為黃色,只是旗面的左上角鑲綴圖案不同。圖案一為鐮刀錘頭,圖案二為五角星,圖案三為金五星中間套有錘頭鐮刀。

1950年6月13日,鐘靈就此事給楊尚昆寫信:“遵囑已將黨旗圖案繪就,因第一圖與蘇聯國旗易於相混,第二圖易於與越南國旗相混,故新設計第三圖供作選擇(此間諸同志均覺以第三圖為佳)……”他認為新設計的第三方案,避免了以上兩方案的缺點,其含義則兼而有之。當天,楊尚昆就黨旗式樣方案問題請示劉少奇:“‘七一’將屆,各地詢問黨旗式樣(過去無統一規定),定一同志要我擬定幾個方案,交你核閱後送書記處批准。現已擬好三個方案,特送上請閱,究以那一個為好,請你決定。”隨信附上黨旗圖案及繪圖說明。經過研究,決定由中央組織部擬定黨旗製作方案。隨後,中組部作出規定:“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鐮刀斧頭。旗杆套為白色。”並對鐮刀、斧頭的擺放作了細致的規定,明確指出:黨旗和國旗同時懸掛時,國旗在右黨旗在左(以面對旗幟的位置)。

1951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對華東局關於黨旗式樣的請示上批復:“在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以前,在党的30周年紀念時,各地可按舊例,一律採用紅旗加鐮刀錘頭,不必在旗上加中國共產黨等字。”紅色的旗面、黃色鐵錘和鐮刀組成的圖案,構成了黨旗的基本框架,這種基本樣式一直沿用至今。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央雖然也多次討論過黨旗式樣及其規範問題,但都沒達成共識。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黨旗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爭論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點:

“鐮刀斧頭”還是“鐮刀錘頭”。

黨旗圖案究竟是“鐮刀斧頭”還是“鐮刀錘頭”,在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裏處於變動的狀態。從1927年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的《中共廣東省委第十四號通告》到1950年中組部擬定的黨旗製作方案,雖然大部分檔均明確規定黨旗圖案為“斧頭、鐮刀”,但在具體製作時大都是採用“錘頭、鐮刀”而非“斧頭、鐮刀”的圖案,如七大會場、七屆二中全會會場等懸掛的黨旗就是“錘頭鐮刀”圖案。那麼檔是否是將“鎚頭”誤為“斧頭”?筆者認為,這並非筆誤,因為首先這些檔級別較高,檔形成時間也不同,應該不會重複出現這種筆誤;其次,在1950年中組部擬定的黨旗製作方案的草稿中,我們看到多達五處特意將“錘頭”二字改成“斧頭”。那麼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