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胞感受要照顧,大陸同胞感受呢?

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相信,在這幾天,會有許多海內外遊客尤其是青少年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參觀遊覽。而在遊客中,可能也會有來自台灣的遊客。或許,按照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本月二十一日發出的「寧旅發〔2014〕172號」文件《關於適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通知》的邏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的導遊們,在對台灣遊客進行講解時,必須將南昌起義改為「南昌暴動」,因為要「充分照顧台灣客人的感受,體現對臺胞的尊重」,而台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就是將南昌起義表述為「南昌暴動」的。按此邏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在得知將會有台灣遊客前來參觀時,還得將門外由南昌起義參與者陳毅元帥手書的鎏金館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改為「八一南昌暴動紀念館」。

這是否腦殘弱智之舉?卻真的有這樣被內地網民怒斥為「腦殘弱智」的事情發生。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於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下發名為《關於適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通知》。該文件表示,「接南京市政協委員反映情況,台商參觀南京景區時,導遊講解詞中一些表述讓臺灣朋友感覺『不是很舒服』。文件中提出各相關景區(旅行社)可結合實際,對民國文化導遊講解詞適當做出調整,盡可能地用一些中性詞。文件中舉例,「『淮海戰役』改為『徐蚌會戰』等等,以充分照顧臺灣客人的感受。請各單位接此通知後儘快做出調整。」該報導還附發了南京市旅遊委員會下發的紅頭文件的影印本。

該報導又表示,南京市旅遊委員會的官方微博證實該文件的存在,並解釋稱,「據景區工作人員多次反映,在接待來南京旅遊的臺胞過程中,講到『淮海戰役』時,臺胞不明白,而講『徐蚌會戰』就很清楚。」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表示:「我們用行業內部通知的方式,本意是想請相關人員在接待臺胞時酌情調整講解用語,盡可能選擇中性詞,兼顧臺胞的語境和感受,以促進兩岸人民相互理解和包容。」

確實,台灣方面對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即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有不同的表述,將之稱為「徐蚌會戰」的。但倘是為了在講解詞中,讓台灣客人聽得明白,可以說明「淮海戰役就是徐蚌會戰」不就得了,何須偏要說成「徐蚌會戰」,而棄用「淮海戰役」不可?

倘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覺得意猶未盡,是否還再追加補發一份文件,為了「照顧台灣同胞的感受」,在對台灣來客講解雨花臺烈士陵園及其紀念館時,將之改為「雨花臺刑場」,並將烈士們誣稱為「共匪」?現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惡化日中關係,大搞軍國主義復辟,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但如果有朝一日安倍晉三下臺,中日關係回復到當年的較為友好的氛圍,而當日本遊客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導遊在講解時,是否也要按照日本文部省審定教科書的說法,將日本侵略中國講解為「進入中國」,並按照日本文部省審定教科書的說法,所謂「南京事件」的受害者只有數百人?

其實,即使是「徐蚌會戰」的提法,也不是完全準確的。誠然,同一場戰役,作戰雙方常對其有著不同的命名。大陸方面所說的「淮海戰役」,台灣方面則謂之「徐蚌會戰」。雖然曾經有大陸的歷史學者以這場戰役的規模和地點來分析,認為「徐蚌會戰」的叫法更為準確云云,但在這場戰役的發起和進行過程中,卻有著「小淮海」和「大淮海」的規模變化發展,作為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大淮海」。淮海戰役最終沒有按照粟裕最初的「小淮海」設想進行,變成了真正的大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三個主戰場涉及江蘇、安徽、河南三省,但全都距離徐州不足百公里,全都在「淮海」地區。至於台灣地區所稱的「徐蚌會戰」中的「徐蚌」,反而是僅指徐州與和蚌埠之間的狹隘地帶,這個叫法可能與國民黨軍隊曾有以徐蚌線為戰場和「守江必守淮」之類的設想有關。但這個「徐蚌」與淮海戰役的實際戰場地幅相比,顯然是過於狹窄的。更何況,當年國民黨高層將這場戰役命名為「徐蚌會戰」,是將之定義為「戡亂平亂」、殲滅「劉(伯承)陳(毅)匪部」而進行的一場「剿匪」之戰。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要求導遊們以「徐蚌會戰」來替代「淮海戰役」,是否也要肯定以至是贊同「戡亂平亂」的定位,並否定以鄧小平為書記的而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

按照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文件的說法,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就不見了一個。倘是按照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文件的邏輯,恐怕整部中共黨史以及解放軍史,就得另行專門為台灣同胞出版一部版本,將其中的一些「敏感詞句」,全部改為台灣方面的慣用詞句。比如,將長征改為「逃竄」,將土地革命改為「屠殺鄉紳」,將解放戰爭改為「國共內戰」。雖然「內戰」也是「中性詞」,但就否定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甚至連因為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而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當性,也可能會受到質疑。實際上,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的文件,就要求導遊們將「解放後」改為「一九四九年後」,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得改名為「中國人民國防軍」。而後者,正是目前一些「普世價值」追求者的訴求,否定「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

當然,新時期的對台工作確實應該增強靈活性,但靈活性需要建立在原則基礎之上。任何時候,靈活性也不能替代原則性。台灣同胞的感受,也應當注意予以照顧,但歷史更不能篡改。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像麵團那樣搓圓摁扁。對國共合作時期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那一段歷史,應當有實事求是的調整,實際上近年也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貢獻予以肯定;也派出人員到緬甸等國家迎回了西征軍英靈的骸骨。但對於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正義戰爭,就不能隨便亂改了。

近年,在對台工作中,按照「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要求,照顧台灣人民的感受,但就不能大搞歷史虛無主義,甚至否定自己。倘是如此,就乾脆按照台灣「國統會」及《兩岸關係條例》對一個中國定義的說法,將中國的國號也改為「中華民國」好了,不要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倘此,十三億大陸同胞的感受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