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傾聽臺灣”之行

6月26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到達新北市,這是他訪台“傾聽基層”的第一站。在臺灣政壇下一接班梯隊中的佼佼者、新北市長朱立倫陪同下,張志軍走訪了當地土城頂埔托老中心。中午用餐時,這兩位官員穿戴起專用的圍裙與手套,客串起“打飯班班長”,幫長者打菜。次日,臺灣《聯合報》將這張“打飯班班長”的大幅照片醒目地放在了頭版頭條,這個畫面讓臺灣民眾感到很新鮮——想像中高高在上的大陸官員竟如此親民,這在過去是連想都沒想過的。

在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今年2月訪問上海後,張志軍此次回訪臺灣,成為第一位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的國台辦主任。此訪也宣示兩岸已建立常態溝通管道,開啟了兩岸關係交流的新一頁。

傾聽臺灣的聲音

今年3月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後,臺灣社會散發一股浮動情緒,連帶也影響了兩岸交流。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林德昌指出,3月學運後張志軍仍決定來訪,就是要向臺灣社會傳達這樣的信息:中國大陸重視兩岸關係,對台政策不但延續不變,還會聽取包括基層在內的臺灣各界的不同聲音,“這點他做得很漂亮”。

“太陽花學運”的導火索雖然是反對當局簽署服貿協議的操作流程,卻一度引發一些臺灣民眾對當局兩岸政策的不滿,不少大學生擔心服貿生效後大陸企業會大舉入台,影響就業機會。而針對這種不滿,臺灣當局的宣傳手法抱殘守缺,不僅沒有說服力,而且破綻百出,導致不滿情緒一度蔓延。

張志軍此次訪台,一方面要對臺灣釋放出更多善意,化解誤會與敵意;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此次“帶著耳朵的旅程”,傾聽臺灣真實的聲音。

針對質疑,張志軍澄清表示,大陸從未想要吃掉臺灣經濟,陸資來台也不可能買下臺灣。他希望兩岸能攜手,就像網球運動員彭帥(大陸)、謝淑薇(臺灣)組成雙打,珠聯璧合。

過去,大陸高層來台總是行禮如儀,會面對象不是國民黨大佬,就是企業界人士等,很少深入到普通老百姓中去。但這次張志軍不一樣,他舍掉很多官式拜會活動,主打“傾聽”“瞭解”“基層”。四天三夜行程間,他與裏民合照,在果園采木瓜,探視老人、孩童,與學生座談等,就是希望凸顯這次來訪的主題。

臺灣人講究“搏感情”,張志軍的表現正合此道。他在下飛機時用臺灣方言說“臺灣鄉親,打給厚”(大家好)問候臺灣民眾。到新北市五股參訪微格餅家觀光工廠,嘗一口鳳梨酥後,他又用閩南語說“吼甲”(好吃)。為了這次臺灣行,行前學了幾句閩南語,雖然說得不太標準,但臺灣人並不介意,重要的是誠意。

平常看起來一絲不苟的張志軍,在訪問新北市時和婆婆媽媽們一起跳舞,還祝大家“今年二十歲、明年十八歲”,立刻收服現場女性的心。隨後前往汐止參觀全台第一座公共托育中心,他又化身熊貓爺爺送熊貓絨毛玩具給孩子們,立即引起小朋友們一陣歡呼。這些輕鬆的舉動,很快就拉近和臺灣民眾的距離,也贏得好感。

張志軍和臺灣地方首長的會面行程中,沒有安排臺北市,主要是比照王鬱琦先前訪問大陸的模式,降低政治敏感。大陸方面同時也表態,希望多瞭解基層的意見。過去,兩岸交流主要集中在政商精英之間,而這一次張志軍訪台,將交流重心擴展至臺灣中低層社會,顯示出大陸方對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

探訪綠色大本營

張志軍來台時機相當敏感,正值臺灣“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議,處理兩岸服貿、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相關法案,稍有不慎,則可能捲入政治風暴中。因此,張志軍避免發表敏感談話,不讓綠營有機會做文章,身段更是靈活柔軟,充分考慮到臺灣當局先前所提出的要求。

張志軍訪台首日即對台釋放善意。對於臺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張首度表示同意啟動研究。兩岸也對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功能取得明確共識,之前雙方對這點的協商有所分歧。

“太陽花學運”對服貿協議的杯葛,迫使台當局將該協議退回行政單位,原定的生效時程確定延後,馬英九相當憂心,唯恐後續的貨品貿易協議受到延宕。所幸張志軍做出了正面回應,表示將儘快安排溝通,讓臺灣方面大大松了一口氣。

民進黨對服貿協議採取杯葛態度﹐但它同時也想拉近與大陸關係﹐這兩者看似矛盾,但民進党分得很清楚:杯葛服貿﹐主要是基於反對黨的監督立場;至於和北京改善關係,則是出於選票考慮。

國民黨長期主導兩岸話語權﹐民進黨則因“逢中必反”未能參與其中﹐也導致其在兩岸政策上頻頻失分﹐無法得到社會信賴。為了突破障礙,甫上任的民進党主席蔡英文積極檢討反省兩岸政策。她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破除民眾對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印象﹐通過推動與對岸的交流﹐讓這個存在民眾心中的標簽慢慢去除。

為了重新贏回“政權”,民進黨正逐步褪去其“台獨”色彩,向中間靠攏。他們不再像陳水扁當權時代,還想搞正名、制憲,因為民眾知道這些都是在“騙選票”,而且會讓臺灣陷入危險,所以後續的民進党主席,如蔡英文等,都很務實,並非不講道理的死硬派。

2008年海協會長陳雲林首度來台,民進党曾動員群眾抗議,引爆激烈衝突,當時党主席蔡英文因此被冠上“暴力小英”之名,對其形象有極大殺傷力。這次張志軍來台,向來“逢中必反”的民進黨已改為正面看待,從地方到中央都對張志軍表示歡迎。在張志軍來台前,蔡英文表示願意在不設前提下進行“張蔡會”,同時又表示不排斥兩岸高層互訪,對大陸釋善意的動作相當明顯。

對於蔡英文的善意﹐大陸方面其實看在眼裏,並不排斥接觸。但是,民進黨不願放棄或凍結“台獨”黨綱,導致雙方進一步接觸仍有難度。最近有民進黨代表聯署提案凍結台獨黨綱﹐爭取中間選民認同。今年7月,民進党全國黨代表大會將如何處理凍獨提案﹐大家都在看蔡英文的決定。

張志軍在與臺灣學者閉門座談時,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問:“民共交流如何開始?凍結‘台獨’黨綱算不算?”張志軍回應說:“我們不只看綱領,也看政策以及實際行動。”這個說法已經比過去更有彈性,大陸方面顯然不再以是否廢止或凍結台獨黨綱來作為雙方交流前提,同樣看重其實際的作為。可以確定的是,中共和民進黨雙方都體現出善意,開展對話應是為期不遠。

民共交流曾因民進党大老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而邁開過一小步。謝長廷前年10月曾應邀訪問大陸,去年7月他主持的維新基金會與中國社科院台研所聯手在香港舉辦了兩岸研討會,此後即告沉寂。但雙方有意對話的火花並未澆熄。前不久,獨派色彩濃厚的台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上海,可以看作是大陸對綠營開綠燈的信號。

張志軍此行另一個重頭戲是跟民進黨接觸﹐雙方交流又更進一步。張志軍會見高雄市長陳菊,成為此行一大亮點。被稱做“花媽”的陳菊,在高雄人氣極旺,張志軍能將觸角延伸到綠營大本營,是意想不到的“達陣”,也是中共與民進黨關係的重大突破。

張志軍還沒下飛機前,桃園機場即爆發統獨衝突,中華統一促進黨和台聯支持者相互間爆發肢體衝突,張下榻之處以及所到之地,都有獨派或學生團體抗議。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對他表示歡迎,展現了臺灣多元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抗議聲中,看不到有民進党公職人員帶頭。

6月27日晚間,在高雄西子灣出現此行最嚴重的抗議行動,張志軍的座車遭潑白漆抗議。這讓身為東道主的陳菊顏面無光,她不悅地說,這是以非和平方式表達不同意見,實在不是臺灣人的待客之道,應以更理性態度,來表達臺灣不同的聲音與意見。 而面對這些抗議,張志軍表示這是臺灣多元社會的聲音,“很正常”。

此前媒體炒得熱鬧異常的“習馬會”,臺灣當局有相當期待。但張志軍在與王鬱琦茶敘後,強調沒有談到這個話題。

就在“張王會”舉行的同時,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表示,在推動兩岸交流上始終非常謹慎,一步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他還提到“陸委會”今年3月公佈的民調顯示,認為兩岸交流速度“剛剛好”的民眾仍占多數,有44.8%,高於認為“太快”的31.3%及“太慢”的14.2%,顯示多數民意贊同政府推動兩岸交流的方向與速度。

(邢新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