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擔、二擔島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台灣海峽,遍佈著許多珍珠般的小島礁,千百萬年來,它們靜靜地佇立著,成為維系海峽兩岸的堅固紐帶,也見証著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和血脈相連。今年以來,其中的兩個島嶼--大擔島和二擔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與期待。

一條新聞引起的廣泛關注

據台《中國時報》2013年2020日報道,台“政務委員”林政則19日偕“國防部”官員,與金門縣長李沃士密談開放大擔島、二擔島觀光事宜,李沃士會後稱,軍方與縣政府達成開放觀光共識,“兩年進行建設,三年完成移交”,在軍方堅持一次完成移交和接管的先決條件下,實現目前百餘名駐軍全部撤離。

為何開放大擔、二擔島觀光會引起民眾的高度關注?這得從兩個島嶼的軍事價值和歷史背景說起。即將開發的兩個島嶼是大擔群島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擔群島素有 “前線中的前線、離島中的離島”之稱,包括大擔、二擔、三擔、四擔、五擔等小島,總面積不到1.5平方公里,島上沒有居民,目前只有大擔、二擔有百餘名台軍駐紮。

大擔島,位於金門烈嶼(烈嶼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地處福建省東南方九龍江口外、廈門灣內)西南7公里,與廈門島相距大約4公里,地處廈門港航線要沖,-直被台視為“反共最前哨”。距離金門本島約12公里,距小金門約5公里。大擔島呈西北--東南走向,長1.6公里,最寬處0.5公里,面積0.79平方公里,為花崗岩構成。大擔島狀似天鵝,樣似啞鈴,全島分南、北兩山,中央以平低沙灘為界。大擔島的最高點南山,海拔89米,南山南岸有碼頭。島上南北山之間有二寬約5米、長約200米的低平沙灘,形似扁擔,挑擔二山,又因旁有小島,此島面積較大,故名大擔。古時稱為大擔嶼。後改稱大擔島。1951年蔣經國巡視該島,稱“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於是,台灣就將這個小島命名為“大膽島”,慢慢地,台灣民眾習慣將大擔群島所屬的五個島嶼稱之為“大膽”、“二膽”、“三膽”、“四膽”、“五膽”島。

大擔島上共有34座蓄水池,蓄水量110350公升;可儲戰備用水17座,蓄水量196000多公升。島上還有6口水井,每天供水11200公升,目前只使用3口。南山海水淡化機每天可造水6噸,北山海水淡化機每天可造水4噸,目前是島上官兵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南北山各建有一座發電廠總發電量為920kw。島上有39座水泥地上建築物,17座坑道式建築,地上主要建築物可容納25以住宿;另有6座供休閑的中山室和休閑中心。

二擔島,隸屬于金門縣烈嶼鄉,相距大擔島約800米,同樣有“前線中的前線”之稱,距廈門約七海裏。全島面積為0.28平方公里,地形均為高地,中央山高58米,島上全為礁石,沒有良好的沙灘和海灣。島上無居民,僅有駐軍。島上目前有座長50米、寬3米、深5米的碼頭,潮差5米。島上有地上建築物13座,坑道武建築5座,水泥武庫房50座,坑道式庫房6座。

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廈門志》上就有關於大擔、二擔島的記載:“大擔嶼,在廈門東南海中,連小擔嶼、浯嶼,為廈門海口。”其中的《嘉禾海道說》還特別描述了大擔、二擔與廈門的關系:“北望高浦,西界海澄,東扼烈嶼,南臨大海,汪洋浩瀚。障乙太武,外與金門相為犄角,二嶝防於內(大嶝、小嶝),二擔捍於外(大擔、小擔),浯嶼則孤懸海表。”

一段歷史勾起的往事回憶

大擔、二擔兩島,東西並列于金門與青嶼、浯嶼之間,地勢險要,扼制廈門灣西南之出口,兩島北距烈嶼島約3公里,距浯嶼約6公里;大擔島西距廈門白石炮臺約4.2公裏,二擔島距青嶼約3.3公里,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清康熙年間,官方在島上置有前後炮臺各一座。

雍正年間,巡台禦史範鹹登臨大擔,寫下了《登擔嶼》一詩,描寫大擔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

瞥見山坳翠欲流,蔥蘢密樹景清幽。

嵐光遙與群峰別,海色還看四面收。

日暮碧雲驚異彩,雨過寒氣逼深秋。

天南鎖鑰橫江外,不放鯨魚夜出遊。

清乾隆年間,福建水師提督前營游擊沈廷耀.有感於大擔島扼廈港咽喉,控閩南水道,因而在北山勒石 “閩南保障”。清嘉慶七年(1802年)朝廷更是在此設大擔寨,建了上下兩個石寨,並有屯台和瞭望台,協防同安大擔門汛,由左、前、後三營游擊,左、右、前、後四營守備,輪班帶領戰船一艘、士兵40名協防,並檢驗往來的南北船和台灣船的牌照。

1950年玥26日傍晚,我人民解放軍曾發動對大擔島的進攻,先在北山南端海灘登陸,進而占領了北山高地;接著又在南山海灘登陸,占領了南山高地一部330可惜,由於當時我軍缺乏渡海作戰經驗,沒有比較現代化的艦艇,僅靠幾十艘機帆船作為運輸主力,後續部隊受到潮汐限制,無法適時增援,導致失敗,3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與此同時,另有約一個加強排的兵力,分乘兩艘木船,向二擔島北部海灘實施登陸計劃,結果由於對敵情缺乏準確掌握,加之部分武器被海水浸泡,導致登陸作戰失敗。

大擔、二擔島原屬駐守烈嶼的台灣陸軍158師管轄,全盛時期,大擔島駐軍達一個營,二擔島駐守一個連,總兵力600多人;如今兩島仍歸烈嶼指揮部管轄,但兵力配備不足一連,人數僅有100餘人。台軍在大擔島上部署了“工蜂-6”型火箭和M42防炮車等重型武器。“工蜂-6”火箭發射車為45管,可在22.5秒內發射完畢,最大射程為15公里,單車有效殺傷範圍達3萬平方米,攻擊力較強,是台軍抗登陸作戰的壓制武器。

一幅藍圖描繪的美好未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岸人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越發響亮,兩岸同胞的交流日益緊密和頻繁,兩岸關系日趨走向深度合作與發展。據台“交通部觀光局”官員表示,截止2013年8月底,大陸赴台遊開放城市將達到26。》,信作為距離大陸最近的島嶼之一,大擔、二擔島將揭開神秘的面紗,張開懷抱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國人。在島上,我們可以領略它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一是近距離感受戰地文化氛圍。因大擔島曾是戰地,島上隨處可見雷區警告牌,還有各武宣傳標語,大多是在兩岸對峙的緊張時期陸續印刻上去的。每有重要官員上島,也會留下標語紀念,包括“看!氣壯山河。聽!龍吟虎嘯廠,“團結鞏固精練”,當然最著名的還是蔣經國的“島孤人不孤”。大擔島還立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心理戰喊話牆,廈門這邊豎著“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連夜間都有燈泡照亮,形成你來我往的有趣景象。從廈門坐觀光船隻需40分鐘就可以到達大擔島,趕上潮水大的時候,大遊船能貼到離島只有二三十米的地方,似乎伸手可觸它那婀娜多姿的身影。

2013年6月,台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台在參觀大擔島後表示,戰地文化是世界級的資產,金門因為半世紀冷戰而意外留存的軍事設施、古建築聚落,就是活的國際冷戰博物館。如今海峽雙邊都朝著和平方向前進,她認為,兩岸共同致力保存冷戰時期的歷史遺跡,形成完整的“冷戰博物館群”,可以提醒世人維持和平的重要性。

二是品嘗一口淡水神泉。大擔島是金門縣6個離島中,唯一擁有淡水的島,水源來頭還不小。神泉井位於北山麓,泉水清冽,以前是島上臺軍官兵飲用水的主要來源,並且還開了-家“神泉茶坊”。據說,明末清初時,很多漁民經常到大擔島靠岸休息,傳說鄭成功也曾到此一遊,並用寶劍插地,地底湧出泉水,名為“神泉”;若是流寇登島,泉水就乾涸;漁民登島,又流出淡水,一度流傳神泉“明善惡”。另一個傳說,上世紀90年代,有名“軍中,隋人’上島勞軍,一走近泉水,水源就不知為何乾涸,半年後才又冒出淡水,此後“女賓止步”成為不成文的規定。

三是探訪眾多幽深廟宇。大擔島上一向人煙稀少,成為了軍事管制區後更是犬吠不聞,長久以來,島上的人為了寄託心理的慰藉便會搭蓋寺廟。正是因為這樣,小小的大擔島上竟能找到176座廟宇,其密度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主要包括:

大擔寺。又名“護國寺”,是大擔島上最負盛名的廟宇,矗立在大擔島制高點上,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守護著整座島嶼。

北安寺。位於北山,寺中供奉的北極真武玄天上帝-直受到島上軍民的誠心膜拜,被當作是精神支柱,因此多次得到重修,規模也逐漸擴大。1990年3月1日整建,是駐島台軍官兵的信仰中心,聖誕日是三月初三日。

寶靈寺。位於北山上,相傳是施琅征台凱旋後向廈門民眾集資所建,供奉著保佑海上平安的媽祖,後來寺廟因戰爭而損毀,人們便利用寶靈寺殘留的建材在北山的石壁上建築了“北山寺”。

北山寺。位於北山上,是大擔島上最大的廟宇,門前擺著-對小石獅,香火旺盛,是台軍官兵爭相膜拜的地方,但供什麼神明,卻無從考証。

神雞廟。1961年3月建,1972年2月1日重建,1991年4月30日整建,主奉神雞。北山上有神雞墓,墓前石碑刻著墓誌銘,碑上有神雞獨立的雕像。

神蛇廟。此廟位於台軍營區內,據說,有-條蛇被官兵誤殺而顯靈,他們便建廟奉祀蛇神,成為信仰中心。

四是品味文人騷客的墨寶。大擔島上除了眾多的寺廟,還有許多古石碑。古時候寶靈寺香火鼎盛,而島上風光綺麗,因此許多文人騷客常常相約登島,飲酒作賦,往往把墨寶就留在了島上的花崗岩石上。經過歷史的洗禮,不少石刻古碑已經損毀,保存下來的石碑均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閩南保障”、“鳳崗”、“雪浪銀濤”等大幅題刻,還有許多詩刻、記事,以清朝乾隆年間的為盛。

除此之外,二擔島上則有鄭成功練兵時開掘的萬人井。

展望未來,台防務主管部門將在2014年5月撤軍,朗移交金門縣政府。大擔、二擔島移交金門縣政府管理後,將由員警機關或海巡部隊負責治安守備任務。金門縣政府擬在大擔、二擔島背風處建設500k客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