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耀案」背後有著中美角力的影子?

這是一個大膽假設,但卻難以小心求證的「假設性命題」,那就是「張顯耀案」的發生,是否與美國有關?

實際上,當初在「張顯耀案」初發時,曾有台灣兩家大報都聲稱「張顯耀案」的情資來自美國,雖然對具體單位或人物的描述不同,但終極標的都是指向美國,而馬政府則未以任何方式予以否認。由於這兩家大報都透露其信息來源是來自政府高層,而且也有與馬英九親近的高層人士附和這個說法,因而人們都認為確有其事,至少是馬政府高層進行放風。但在四日之後,卻遭到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周書龍否認,聲稱「就我們的了解,美國對此案沒有任何涉入。」

這是極為蹊蹺的事情,如果美國真的不願介入或被捲入,應是第一時間進行澄清,因為「張顯耀案」在一度上升到「共諜」的高層次後,已是牽涉到極為敏感的美中台三角關係,這讓美國處於頗為被動的境地。實際上,美方是在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就「張顯耀案」作出回應之後,才進行澄清的,是否感到此案已被導向牽涉到「中美角力」的問題,超出了「美台關係」的較為沒有那麼複雜的範疇,才急忙予以澄清?但惟其如此,就更是讓人們朝向「張顯耀案」與美國有關的方向解讀。實際上,在這幾天,台灣的一些在野政治人物或政論人士,都紛紛對「張顯耀案」與美國的關係進行分析。

人們之所以會相信「張顯耀案」的被揭發與美國有關,當然首先是由於已有先例而形成了「習慣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實際上,台灣方面此前破獲的一些重大的「共諜案」,確實是由美國提供的情資,比如前陸軍司令部通資處少將處長]羅賢哲的「共諜案」,就是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將相關情資交付台灣「調查局」,而破獲的。因此,當兩家大報放出「張顯耀案」的破獲,是由美國提供情資的風氣時,人們就都較易相信了。

為何「政府高層」會透過這兩家大報放出「張顯耀案涉美」的風聲?或許,是真有其事,也或許是因為在張顯耀作出「絕地反擊」後,手足無措的「政府高層」窮於應付,在自亂陣腳而無法令人信服之下,只能是使用「大石壓死蟹」的手法,借助美國這塊「大石」了壓制張顯耀,迫令他「收聲」。當然,以上兩者皆非,而是「政府高層」意圖以此來轉移視線,及對張顯耀實施欺騙策略,引誘急於自辯的他吐露真言。

不過,聯想到美國的「重返亞洲,圍遏中國」的戰略意圖,並在日本、菲律賓、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都已「布陣」的情況,美國籍著「張顯耀案」而警告甚至是阻遏馬政府不要與中國大陸走得太近,因此而讓大陸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使其「圍遏中國」的佈局破功,並非不可能。而且,還可藉此迫使本來就是親美的馬英九「重回山姆大叔懷抱」。

實際上,就在「張顯耀案」鬧得不可開交之際,美國的電子偵察機再次飛進中國大陸的領海實施抵近偵察,而解放軍的新式戰鬥機則進行滾筒式接近飛行的反制。而與此同時,解放軍「運一八」電子偵察機「運-八」也兩度四次飛經台灣「防空識別區」。這除了是表面上的雙方軍事角力之外,是否也含有對「張顯耀案」的「無聲發言」之意?這都是值得觀察的。

本來,馬英九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恢復兩岸協商並簽署一系列的經貿協議,美國沒有意見。畢竟,馬政府所信奉的「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九二共識」立場,進行兩岸經濟及社會事務領域的協商,這都是符合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精神,及美國的「一中」政策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馬政府結束了陳水扁那八年先後推出「一邊一國」、「終統」、「入聯公投」等分裂主張,令到美國神經緊繃的緊張局面,美國是沒有理由要出手阻攔的。相反,當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有可能會上台,讓心有餘悸的美國擔心重演陳水扁時期的魔魘,或「太陽花學運」碰觸了美國的「維持現狀,不統不獨」政策時,美國還向馬政府伸出了援手。

但美國對馬英九為了追求「歷史定位」而熱心推動「習馬會」,並重用張顯耀來與北京進行溝通,並「加碼」將其提升為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及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作為台方的主談代表,美國則可能心中不安了。一方面,倘是實現「習馬會」,必然會將「兩岸政治對話」提到桌面上,而「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景則是「兩岸和平統一談判」,這就勢將突破美國「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的台海政策,並打破美國「重返亞洲,圍遏中國」的戰略佈局。另一方面,此前台灣方面的主談代表江丙坤,雖然也熱心推動兩岸協商,但畢竟他只是經濟領域的官員,沒有溢出美國的防範「紅線」,因而可以接受;而張顯耀卻是政治人物,出身於「國安」系統,曾任親民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參與陳水扁與宋楚瑜「十點共識」的操作等,還曾任過「立委」,反「台獨」立場鮮明,如果任由他「使命必達」,真的操作「習馬會」成功,美國花費千億經費的「圍遏」戰略,也就「毀於」張顯耀的「幾句話」了,可謂成本與結果呈現嚴重的「不對稱」。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心目中,張顯耀是一根「眼中釘」。實際上,張顯耀在任「立委」時,極力反對台灣向美軍購,導致六千多億元新台幣的美國對台軍售計劃「見財化水」。如今,還不趁張顯耀正在進行美國所不樂見的推動兩岸協商「進入深水區」,而對其當年的「反軍購」實施報復?端的是「十年不晚」也——張顯耀二零零四年開始在「立法院」進行「反軍購」,至今正好剛剛是十年。現在就是「報仇咁報」。

不是說,美國對全球政治人物,包括其盟友德國總理梅克爾等的電話都進行秘密監聽嗎?美國當然也對北京及台灣的政治人物的電話都進行監聽,因此,曾經擋了美國政府和軍火商「財路」的張顯耀的手機,當然也在監聽目標之內,何況他還是台灣方面的兩岸協商主談判手。如果說,在台灣地區要對政治人物實施監聽,還要受到各種相關法律的規管,因而並不容易實施的話,那麼,美國的情報機構要對台灣的政治人物實施秘密監聽,那就不受台灣相關法律的束縛。

因此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張顯耀案」是美中角力的結果。馬英九前日在與媒體記者茶敘時在解釋「張顯耀案」時談及「習馬會」的議題,聲稱「有機會我們不放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我們也不強求」,可見他對「習馬會」因「張顯耀案」而更難成局,已是心中有數,並因此而轉持消極態度。這正是美國所需要的,而馬英九更是在無法實現其「歷史定位」之下,說不好就將會全面倒向美國。他本身就是一個親美派,要實現這「華麗轉身」實在是「易過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