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 四華裔科學家成大熱門

【本報綜合】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

香港中通社10月6日電,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宣佈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接下來的幾天內還將宣佈其他類別的獲獎者。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綜合俄羅斯之聲、揚子晚報、百度百科報道,7日將在斯德哥爾摩宣佈諾貝爾物理委員會的決定,8日宣佈化學諾獎得主。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0日將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揭曉。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并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

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據報道,楊培東和張首晟無論誰獲獎,都將成為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有大陸教育背景的首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張首晟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他的入選原因是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被列為物理學獎獲獎熱門人物的還有美籍華人科學家楊培東。他的入選原因是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包括研制出第一個納米導綫激光器。

今年另一位熱門諾貝爾獎獲獎人物是出生在香港的錢澤南,他被看成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熱門人選之一。錢澤南以研究真核生物細胞遺傳信息轉錄聞名,199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目前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教授。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之一,是有“OLED之父”之稱的鄧青雲。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了改變現今顯示技術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并於2011年獲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沃爾夫化學獎。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每年12月10日,即該獎項創始人—瑞典發明家、實業家、語言學家和哲學家諾貝爾(1833-1896)逝世之日,

三名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香港中通社10月6日電 據中新網、鳳凰網報道,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挪威夫婦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nd Moser),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大腦中負責定位系統的細胞。這三位科學家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個世紀的問題———大腦如何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產生一個地圖并為我們導航,也就是控制方向感的細胞群。

約翰‧奧基夫是英國的神經科學家,梅‧布萊特‧莫索爾和丈夫愛德華‧莫索爾都是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後面兩位也是諾貝爾獎史上第五對獲獎的夫妻。

生理學或醫學獎指向大腦定位密碼

中新社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6日宣佈授予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兩位挪威科學家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以表彰他們發現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在哪裡?我們如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儲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徑?”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就展示了較高認知功能的細胞基礎。他們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即“內部的GPS”,從而使人類能够在空間中定位自我。

1971年,奧基夫發現了這種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研究發現,老鼠在房間的某個特定位置時,其大腦海馬區的一些神經細胞總是處於激活狀態,而老鼠移動到房間其他位置時,其他神經細胞則被激活。奧基夫總結出,這些“位置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關於房間的“地圖”。

30多年後,莫澤夫婦於2005年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另一關鍵構成——“網格細胞”。這種細胞能形成坐標系,可以精確定位和尋找路徑。他們隨後的研究還展示出,這些“網格細胞”是如何確定位置並導航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了今年“諾貝爾周”的序幕。未來一周內,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將陸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