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能否重圓「地方包圍中央」美夢?

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昨日聯同選舉對策委員會召集人蘇嘉全舉行記者會,公佈民進黨二零一四年底大選的競選總訴求及CI—「從地方開始 贏回台灣」,同時啟動「贏回台灣(中央)輔選團」。吳釗燮介紹說,競選CI設計有一個最顯著的「V」圖樣,具有雙重的重要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勝利「victory」,象徵民進黨要贏得年底這場選戰,第二層意義則是投票「vote」,希望人民透過選票做出一個價值的選擇,讓我們未來生活得更好、經濟發展得更好。蘇嘉全則表示,此次以「贏回台灣」為名,是因為國民黨的中央和地方施政都令人失望,因此民進黨採多樣化的助選團,主要是反映人民心聲,希望可以贏得這次選舉。

「從地方開始 贏回台灣」這個競選口號,與一九九七年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時,民進黨推出的「地方包圍中央」戰略,何其相似。實際上,當年民進黨一舉拿下十二個縣市,不但是比上屆增加了一倍席位,而且還首次超過半數(當時省轄縣市長為二十三個),將僅得八個縣市,比上屆減少七個縣市的國民黨逼到了牆角(國民黨勝出的縣市多是窮鄉僻壤或邊陲海島)。兩年多後,陳水扁果然拿下「總統」寶座,實現了「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意圖。而在今年,從各種民調數據看,民進黨勝出的縣市數目也將會大幅增加,而且還將重現將會拿下較多的都市型或富庶縣市的盛況。對此,不少人都在猜度,民進黨能否重圓十多年前的「地方包圍中央」美夢,實現「從地方開始,贏回台灣」的戰略意圖?

當年提出「地方包圍中央」戰略意圖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毫不諱言其靈感是來自於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實際上,自小就做著「總統夢」的許信良,早就偷偷閱讀毛澤東的著作,對毛澤東的戰略理論研究得十分透徹,而且也極為崇拜毛澤東,因而據說他在「衝關」返回台灣後,就在辦公室自己座位後的牆壁上,懸掛了毛澤東的手書《沁園春‧雪》,以表達自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雄心壯志。在研究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的策略時,他就與以「美麗島系」為主的謀士們,制定了「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籍著高額提名,炒熱聲勢,先行奪取地方多數縣市的行政權,再進取「中央」。果然,當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掌握的縣市實現了「翻番」,氣勢如虹。但遺憾的是,一直做著「總統夢」的許信良,在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中,卻不敵陳水扁,因而憤而發表《同志們,讓我們在此分手吧》的退黨宣言,並以選民連署方式參選「總統」,但卻只獲得七萬九千多票,百分之零點六三的得票率,慘淡敗選。但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卻摘取了「地方包圍中央」的勝利果實,當選了「總統」。許信良大有「為他人作嫁衣裳」,或「新郎不是我」之慨嘆。

「歷史往往相似,但歷史不會重複」。目前台灣地區的藍綠政治生態,與當年的情況有點相似,但卻又有著許多不同之處。與當年相比,相同之處是,國民黨的執政形象都是日益惡化,對內政策也都是背離民意,內部鬥爭也都十分激烈—當年是李登輝為遏制宋楚瑜而推動「修憲凍省」,現今馬英九為鬥倒王金平而發動「九月政爭」,還捎帶了一個「張顯耀共諜案」。現在看來,「九月政爭」對國民黨內部團結的摧毀力度,還甚於「凍省」。而且「馬金體制」所搞出的「張顯耀共諜案」,更是自廢兩岸關係的武功,並成為壓垮「習馬會」的最後一根稻草。儘管與宋楚瑜、王金平相比,張顯耀只是一個「小咖」,但該案的破壞力卻不低於「凍省」和「九月政爭」。實際上,「凍省」和「九月政爭」的破壞力主要是體現在台灣內政上,而「張顯耀共諜案」的破壞力則是在兩岸關係方面。實際上,「凍省」發生時,兩岸關係陷於低潮,李登輝訪美發表「台獨」言論,及實施首次「總統」直選被視為「獨台」,而導致兩度導彈演習,釀成「第三次台海危機」。而現在的兩岸關係勢態,卻是被馬英九形容為六十多年來最好的,並希望能籍著「習馬會」「更上層樓」。但一個「張顯耀共諜案」,卻不但令馬英九不能籍「習馬會」實現建立自己歷史地位的「最高綱領」,而且也無法籍「習馬會」發揮帶動並挽救「九合一」選情的「最低綱領」作用。

而在民進黨方面,與當年相比,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同樣是執政縣市的政績良好,同樣是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的競爭力較強。

但與當年相比,也有許多不同之處。當年民進黨儘管黨內派系分立,但在整體上卻頗為團結,因而氣勢如虹;當年組織較為嚴密有力,活動方式也較為活躍靈活,尤其是陳文茜等推出了「辣妹助選團」,還把助選電子花車開到「總統府」前廣場。而現在民進黨雖然在表面上停止了派系活動,但黨內團結卻大不如前,「兩個太陽」現象成為政壇及媒體終日談論的話題。當然,由於時空背景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或出現了較大的差異,今天再出動「辣妹助選團」和電子花車,未必能收到當年之效,反而網絡才是年青人的「最愛」。因此,民進黨正在大力發展網絡文宣「武器」,更加推長了年青人多是支持民進黨的現象。

但不知是「粘了哪條筋」,竟有國民黨籍「立委」提出「釋憲」聲請,要求將選民資格從目前的二十歲降低到十八。這當然是符合「普世價值」,但對國民黨的選情卻不是好事。因而只能說是「大公無私」、「益人不利己」。

但當年能夠實現「地方包圍中央」戰略,是由於國民黨發生內部分裂所致;實際上,陳水扁在一九九四年能夠當選台北市長,及二零零年當選「總統」,白國民黨分裂所賜。而國民黨目前內部也是處於「誰也不服誰」的狀態,但至少從目前情況看,尚不至於會有人另拉隊伍出走參選「總統」。但即使如此,仍不但是台北市難保,而且連「總統」寶座也將會危危乎。

現在令人感到費解的是,「馬金體制」中的金溥聰,是新聞系科班出身,輿論宣傳十分在行,實際上過去馬英九的幾次選舉,金溥聰都在操盤宣傳上收到重要功效。但今次為何未見他發功?究竟是「頗廉老矣」,跟不上今日新媒體發展的潮流,還是「尚未發功」,要留待最後關頭或最關鍵時刻才出動?

或有人會說,金溥聰是「國安會」秘書長,不能「不務正業」。但當年邱義仁他也是「國安會」秘書長,卻能指揮其子弟兵,發動宣傳攻勢,並暗中為民進黨的選戰操盤。按理,金溥聰也可「照辦煮碗」。

這個悶局,還得由國民黨自己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