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大夢——澳門搭上內地經濟發展快車

【新華社12月12日電】 作為經營竹升面起家的老字號小吃店,黃枝記落戶澳門已有55年的歷史。黃枝記的蝦子撈麵、鮮蝦雲吞面等名聲在外,數十年來味道保持不變,成為“老澳門”的念想,“新食客”的嚮往。

1997年黃天從父母手中接手黃枝記時,境況並不如意。店舖所在的澳門老街,往日繁華不再,生意日漸冷清。2000年,黃天不顧親友反對,在維持老店營業同時,還在澳門店舖租金最高的議事廳前地租下一棟樓開新店。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在這個地方包下整棟樓去做雲吞面,是不是瘋了!”黃天回憶說,之所以做這個決定,就是因為看好回歸後澳門的旅遊業發展前景。“越是中心的旅遊地點,越能夠給我的生意帶來客流。”

黃天“押寶”成功了。2003年7月,內地多個城市陸續實施居民赴澳門“個人遊”,截至今年9月底,內地赴澳“個人遊”超過6828萬人次。2013年,澳門入境旅客達2932萬人次,約為當前本地人口的47倍,較回歸之初翻了兩番。

如今的黃枝記議事廳前地店,無論中午還是晚上,總是遊客爆滿,等位的食客聚集在店外的廣場上。澳門回歸15年來,像黃天這樣搭上經濟發展快車,實現“小家大夢”的澳門故事,俯拾皆是。

有人願意在家裏掙錢,也有人渴望“北上”發財。尤其是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澳門人開始“北上”尋找實現財富夢想的機會。

自2003年10月以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10個補充協議相繼簽署實施,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為澳門帶來大量商機。

十年前,帶著推廣澳門美食的美好願望,十月初五餅家(澳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藝良“北上”在廣東江門設廠生產。如今,其產品不僅行銷全國,更是出口到了海外,遍佈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今年是澳門回歸15週年,我們希望繼續加強在珠三角的投資力度。”劉藝良說,“十月初五”的成功離不開兩地的合作,“這是澳門的品牌,也可以說是江門的品牌。”

對於現在的成就,劉藝良並不滿足,他下一步的投資目標“鎖定”在橫琴島。“我們將在這裡主攻文化產業、酒店業以及寫字樓產業。”

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位於廣東珠海南部珠江入海口外,是澳門現有面積的3倍多,與澳門一河之隔,一橋相連,最近處相距約200米,正成為粵澳合作投資的新熱土。

2009年8月,中國國務院批復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提出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同年12月16日,橫琴新區掛牌成立,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

五年多來,兩地合作在橫琴結出碩果。已建成使用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將為澳門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區將重點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產業,作為園區首個項目,佔地0.5平方公里的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開工建設。

據統計,橫琴新區目前註冊登記澳門投資企業204家,投資總額1695億澳門元,已供地和簽約的澳門項目用地899.45公頃,佔橫琴建設用地的51.1%;粵澳合作產業園5平方公里用地已達成協定,特區政府推薦33個項目進入產業園,已簽約和供地16個項目,總投資超過539億元人民幣。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目前正在緊張施工中。工程按計劃於2016年完成後,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半小時,粵港澳三地將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拱北口岸改擴建工程業已完成,澳門輕軌橫琴延伸線項目的準備工作也已啟動。粵澳新通道項目去年11月獲中國國務院批復同意興建,並將實施新的通關模式。粵澳雙方還積極推進珠澳機場合作、口岸建設及通關便利化。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柳智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大大方便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在區域的流動,帶動了澳門多元產業的發展。

如今,內地正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澳門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已寫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將迎來更加緊密的合作,通過進一步推進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建設,泛珠三角將形成區域開放新格局。

“內地正處於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發展時代,將為特區未來持續發展提供新機會、增添新動力。”柳智毅說,“澳門將繼續把握機遇,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