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記: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外交博弈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

1998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倒計時一周年,一群純真的澳門小朋友在大三巴牌坊前的臺階上動情高唱《七子之歌》。這首歌的歌詞是70多年前聞一多著名組詩中的第一篇《七子之歌‧澳門》。七子是指: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即旅順-大連,聞一多將當時我國被列強掠去的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稚嫩的歌聲將其化作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呼喚:“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一天終於等到了。

新中國在50周年的時刻,迎來了澳門回歸。

1949:葡萄牙的愚蠢選擇

1949年1月,即解放軍渡江前三個月,葡駐華公使豐賽嘉在提交葡外長馬塔的一份長篇報告中,分析了葡萄牙在中國的殖民勢力面臨的嚴峻局勢,認為共產黨執政後的中國很可能會結束葡萄牙對澳門的統治。他提出一個典型的葡萄牙式的問題:一旦中共對澳門採取行動,“列強又會持什麼態度?”

葡國政府最初考慮追隨英國。這不僅因為英國是葡萄牙的傳統盟友,更重要的是英國也有一個與葡萄牙類似的香港問題。1949年1月葡外長馬塔致電葡駐英大使貝克,說澳門兵力只夠鎮壓共產黨在澳門的挑釁,但不足以反擊可能的所謂“入侵”。因此建議英國必須與葡萄牙一起協防共軍進攻。

英國接到建議後猶豫了幾個月。期間發生了英國紫石英號軍艦與我渡江解放軍發生武裝衝突的事件。英國不想把事件鬧大而殃及香港,況且他們知道葡萄牙善於漁利,又不會完全聽命於英國政府。兩國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幾經考慮,英國決定拒絕葡萄牙的建議。6月15日,英國政府告訴葡國政府,他們決定守衛香港,但是不能許諾在澳門受到攻擊時給予軍事上的援助。

無奈之下,葡萄牙當局把目光投向了美國,並很快得到回應。9月13日,美國第七艦隊訪問澳門,艦隊指揮向澳督許諾,一旦澳門有難,他將率隊前來協防。原來,美軍第七艦隊正在執行美國政府的一項使命,遊說亞洲各國,孤立新中國,為盟友撐腰。這樣,葡萄牙當局又攀上美國這位新的老大。

11月1日,英國政府向各國發出承認新中國的備忘錄。葡國外交部回復,說他們不能不關注中國新政權對澳門的態度;目前還應考慮同西方國家採取相同態度的必要性。也就是說,葡國是否承認新中國,一是取決於中國政府的澳門立場,二是美國承認新中國,它才承認。

這樣,新中國成立後,葡萄牙政府的對華政策一開始就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

中國共產黨的港澳政策不取決於英葡兩國的港澳立場,而是著眼於新中國的長遠利益。1949年2月初,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見斯大林特使米高揚時指出: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沒有多大意義;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有利。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做決定。

這次談話是新中國政府對港澳地區實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的由來。

1979:神秘的中葡建交

1974年4月,葡萄牙發生軍事政變,推翻了獨裁體制。新政府決定放棄海外殖民主義制度,在澳門問題上向中國立場靠攏。新外長蘇亞雷斯在新聞發佈會上聲稱,葡萄牙希望同中國探討澳門的未來,並且希望同北京建立關係;澳門並不是一塊殖民地,而是葡萄牙行使主權的一個商業中心。

與中國建交最主要的條件之一是與臺灣當局斷交。1975年1月,葡外交部照會臺灣當局,宣佈斷交,並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隨著葡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中葡兩國關係越來越密切,雙方的往來交流也不斷加深和拓展。1978年1月9日,兩國建交及澳門問題的正式談判在巴黎展開。雙方代表分別是中國駐法大使韓克華和葡萄牙駐法大使馬爾丁斯。談判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建交談判,另一部分是秘密的澳門問題談判。

1979年2月8日,韓克華和馬爾丁斯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巴黎簽署《聯合公報》,從即日起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雙方同時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談話紀要》。這份文件當時沒有公佈,為中葡建交談判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國際社會很長時間都不知道這份文件。正與中國交涉香港問題的英國當局頗感奇怪,又抱有期待:為什麼中葡建交不提澳門前途?也許中國允許葡人繼續控制澳門?

這份文件以雙方各自聲明的形式確認澳門是中國領土,將歸還中國。至於何時歸還,以及以何種形式歸還,將來由兩國政府在適當時候通過談判方式解決。

1986:回收澳門的談判

中國政府把回收澳門的中葡談判安排在1986年。雙方幾經商議,決定從6月30日正式開始,地點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中方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副部長周南,葡方代表團團長為葡駐聯合國大使梅迪納。談判共進行了四輪,歷時九個月。

此前,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一波三折,最終於1984年12月簽署了《聯合聲明》。中英談判的障礙在香港主權的歸屬。在中葡之間,這樣的原則問題已由兩國在建交時解決,雙方都認為澳門是中國領土。加上中方決定對澳門也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中葡談判不僅應當比中英談判來得容易,而且可以結合澳門的具體情況仿照中英談判的議程和已達成的協議。

但是葡方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卻與中方有些不同。在他們看來,借鑒香港的經驗意味著攀比英國,也就是說,葡萄牙得到的待遇和好處,只能比英國多,不能比英國少。哪怕僅僅是面子,它也要爭。葡方曾提議談判地點應在北京和里斯本兩地輪流進行,目的是盡可能地拉長談判時間。英國人談了兩年多,葡萄牙人至少也要談一年,以便讓外界看來他們不是簡單地接受中國的立場,否則太沒面子。這種攀比人為地拉長了談判時間。

第一輪談判確定議程,共兩天。葡方接受了中方建議的三大議題,即澳門回歸的時間,過渡時期的安排,中國對澳門的政策。

第二輪談判,9月1-2日,進入實質問題。中方提交瞭解決澳門問題的全部協議文件草案,包括兩國政府的《聯合聲明》,及其附件《中國政府對澳門問題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和《關於過渡時期的安排》,還有關於國籍問題的中方備忘錄。葡方沒有拿出任何文件的草案,只說要對中方的草案進行認真研究。

葡方看了中方備忘錄後對國籍問題提出異議。中國實行單一國籍制。中國血統的人僑居國外,可以選擇居住國的國籍,那將自動失去中國國籍;如果居住國內,他們不能選擇外國國籍。相反,居於中國的外國血統居民,包括澳門“土生”葡人,如果不選擇中國國籍,中國政府可以承認他們的外國國籍,把他們當作僑民。但是他們的參政權要受到一些限制。葡國承認雙重國籍,把國籍歸屬等同於所持護照。澳門居民無論什麼血統只要持有葡萄牙政府護照,包括澳葡當局護照,就會被視為葡萄牙公民。至於他們是否也算中國公民,葡國政府不管。持葡國護照的澳門人大約占澳門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華人又占絕大多數。如果把他們都劃為葡萄牙公民,未來澳門特區將難以管理。

這種分歧是由兩國不同法律造成的,似乎不好解決。但是在第三輪談判時(10月21-22日)還是解決了。中方採取了靈活的作法,澳門回歸後,持葡國護照的華人仍然可以在國外使用原有護照,但是他們都屬中國公民。葡方也有回應,規定澳門回歸後任何人不得由於同澳門的關係而取得葡萄牙公民的資格。原來關於國籍問題的備忘錄後來改變了提法,變成了關於部分澳門居民旅行證件問題互致備忘錄。至於“土生”葡人,後來的《聯合聲明》加了一句:“在澳門的葡萄牙後裔居民的利益將依法得到保護。”

三輪談判按期完成。11月17-22日,周南副外長應邀訪問葡萄牙。但其間又出現了問題。周南剛下飛機的當天,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就向他提出,本世紀內交還澳門不合適,時間太早,應該考慮在下一個世紀來解決澳門問題。

回收澳門的時間本是中國主權內決定的事情。鄧小平早在1984年10月就提出了澳門回歸的時間問題。他著眼於對香港是否有利,並曾考慮澳門比香港回歸早些、晚些、或同時幾種方案。後來香港問題比較順利,為了爭取葡方的合作,中國政府決定把早或晚的問題拿到談判中解決,但前提是在本世紀內中國必須回收澳門。

談判時,中方從策略出發提議,1997年回收香港的同時也回收澳門。葡方的立場是,在澳門多呆一天是一天,盡可能地向後拖。他們認為,中國給英國1 2年的過渡期,給葡萄牙的過渡期也不應少於這個數,這關乎國家的尊嚴。葡總統又提出21世紀再交還澳門,不僅帶有反悔的性質,而且是對中方的好意得寸進尺。這當然不是他的個人意見,而是反映了葡萄牙人的一種情緒。當時,葡萄牙政界和媒體都大肆鼓吹難以接受中國在2000年之前回收澳門。原來葡方邀請周南副外長訪問,是為了把在北京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到里斯本來,利用東道主的地位壓中方妥協。

周南嚴詞拒絕了葡方的無理要求。葡萄牙人所謂的面子不過是想繼續其殖民者的風光,而中國堅持本世紀回收澳門則在於維護中國主權的尊嚴。離葡前,周南在機場指出:“在本世紀末,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是10億中國人民的強烈願望,也是中國政府的決心”。

1987年1月,葡總理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公佈了文件,與會者才沒有什麼話說。會議決定接受中國政府的決定,就在本世紀內解決澳門歸還中國的問題,時間定在最後一天,1999年12月31日交還澳門。當葡方代表把結果告知中方時,周南表示,12月25日,你們不是要過聖誕節嗎?接著是放新年長假。長假期間搞回歸慶典,合適嗎?他建議是不是稍微提前一點?幾天後,葡萄牙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把澳門回歸時間最終定在12月20日。

3月18-23日,中葡舉行第四輪談判,對協議文本進行最後審定。4月13日,中葡兩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