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工作步入“新常態”

十八大後,在新一屆中央的統一部署下,本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推進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新一屆政府,兩年來有眾多的改革舉措與發展戰略值得肯定。其中最為關鍵、影響全局的有三項。

一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有重大變化。只要經濟運行在一定的區間,就重點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結構調整,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個指導思想基本確立了。

二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則是審批制改革。審批制改革有很大進展,下一步需要把它長期化、法治化,而不是一個臨時性的。

三是財稅體制改革,把一些基本制度建立起來了,而財稅體制是國家治理的基礎。當然,支出責任的確定還需要攻堅。

這一屆政府這兩年也是由舊常態向新常態轉變的過程。從傳統的具體插手鼓勵某個產業的發展、不鼓勵某個產業發展,到創造一個更好的公平的環境,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和產品,然後,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大家自由創業,就可能創出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行業。

所以,中國政府這兩年正在經歷從指導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不敢說已經開花結果,但已經看到了一些新芽出現。

1 行政體制改革: 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機構改革———轉變職能、理順職責

行政體制改革是推進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4個月後的2013年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下稱《方案》)。新一輪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大幕正式拉開。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通過拆分、合併、擴權,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減少為25個。

職能轉變—減少微觀事務管理

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這次改革的一大亮點。要通過改革,解決政府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彌補‘缺位’,隔斷‘越位’,糾正‘錯位’。減少微觀事務管理,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該整合的整合,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僅僅12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在2013年3月26日發佈了《關於實施任務分工的通知》。將《方案》分解細化為72項任務,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任務要求和完成時限。

比如:對新組建部門,要求抓緊完成“三定”工作,嚴格控制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對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等重點事項,要求抓緊提出具體實施辦法,確保落實到位;等等。

根據這份通知,2013年完成的任務共29項,2014年將完成的28項任務,2015年將完成的11項任務,2017年將完成的4項任務。這72項任務分工,既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又有具體的完成時限,針對性、可操作性都很強。

像這樣定事、定時、定負責單位的“責任狀”出現在每一條任務中,凸顯了新一屆政府不等不拖、言出必行的決心。

國務院辦公廳還對各部門落實分工情況組織專項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改革措施逐一落實到位。2014年,國務院又委託全國工商聯等單位,對簡政放權、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棚戶區改造、扶貧開發、農村飲水安全等政策落實情況開展第三方評估。

2 審批制改革:激活市場活力

相比多了還是少了幾個部門,老百姓更關心政府能不能痛快地辦事,其關鍵是要減少審批,強化服務。

《方案》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第6條“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就要求,對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需要取得前置許可的事項,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主管部門審批、再工商登記的制度。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並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到2014年9月,中央政府累計下放和取消的審批事項已達600多項。

並且,中央政府加大對各部委、各地方落實情況的督導,劍指“明減暗增”、“邊減邊增”、“捉迷藏”、“摻水分”等頑疾。

中國經濟過去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審批式經濟。要轉變的話,最核心的就是負面清單管理。負面清單的核心理念是“法無禁止即可為”,因而它賦予了市場主體更充分的行為自由。負面清單在這兩年有很大的進展,審批的範圍在不斷縮小,需要審批的也簡化了程序。

最典型的就是企業註冊,這項改革有三個亮點:第一,過去得有錢才能辦企業,現在可以事後陸續補齊。第二,過去叫“先結婚後戀愛”,各種手續都辦好了,最後才辦工商登記註冊,現在是先註冊,然後再去辦其他事項。第三,有助於規範政府行為、促進行政行為的公開化、透明化。

商事登記制度等改革使得新增市場主體呈“井噴”之勢,2014年已經增加1000多萬家,同比增長60%,其中絕大多數是小微企業,出現了全民創業局面。

中國未來要靠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是隨機的,一定是靠創業熱情來實現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技術有用,哪個技術沒用,普遍的創業者恰恰構成一個創新國家的系統。所以這項改革是可圈可點的。

3 建設法治政府:制定政府權力清單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是實現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措施,當然也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內容。

所謂政府的“權力清單”,是說政府應該幹什麼,“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樣才能防止公權濫用,減少尋租現象,使政府真正履行為人民、為大眾服務的職責。還有就是“責任清單”,政府該怎麼管市場,“法定職責必須為”,以建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動力,鼓勵創新創造。

事實上,自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已加緊進行權力清單制度的編制和公開工作。比如2013年11月21日,廣州市率先公佈了廣州市48個行政單位,共3705項市本級行政職權事項。

新一屆政府上任時即提出,要嚴格執行“約法三章”: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擴、建”,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兩年來,我們都已經看到了約法三章的效果。

以上都顯示了新一屆政府依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努力。

4 中國經濟升級版:貫通東中西、加大對外開放

上海自貿區—對外開放的新路徑

2013年9月29日,在中央政府力排眾議、克服各種阻力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開張,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改革試驗田。

今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上海自貿區最重要的亮點就是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意味著政府的權力被關進籠子,而且在過去一年進展是比較大的,從成立時的190多項到現在只有135項,今後還會越來越短。

准入前國民待遇是向外資更多的開放,要實行對內外企業一視同仁的開放,使我們的市場通過放寬准入,有更大的企業創造空間和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第二個亮點是開放服務業,最重要的是金融業。在上海自貿區進行金融實驗,包括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也包括將來可能實現的資本兌換。所以上海自貿區不是一般的自貿區,它是一個金融改革的實驗田。

第三個亮點是對接新的國際標準。比如國有企業現在不分紅,按照 TPP、TTIP的原則,這是對其他企業的不公平,屬於廉價使用資本。從這個意義上,政府必須要求國有企業分紅,我們也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國有企業在2020年要把利潤的30%上繳國家財政。這都是上海自貿區實驗的內容。

長江經濟帶——6億人發展的新動力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武漢時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梯度發展。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

此後,國務院圍繞建設長江經濟帶召開多次會議。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涉及近6億人的發展新動力,縮小東中西差距;又能優化經濟結構,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

5 推進經濟重大改革:勇啃“硬骨頭”

宏觀調控新思路—明確下限和上限

最近幾個季度,中國GDP增速不斷下滑,但是政府穩住了陣腳,沒有貿然推出刺激措施。這顯示了新一屆政府的宏觀調控思路跟過去有重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