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綽號趣談

在大多廣東人眼裏,世上沒什麼人是值得高山仰止、不可冒犯褻瀆的。即使是孫中山,在其翠亨族人嘴裏,也無非淡淡一句“阿科侶老豆”或“大炮文”。

老廣才懶得管文雅不文雅,也不管你是誰,皆根據口語習慣,簡單總結某個人的身體、出身、職業、言行的特點,給你起個最具市井味的綽號。

最異市井味的綽號

南海人康有為平時與人談話,開口閉口就是聖人有雲,鄉裏人煩他煩得不行,便調侃地叫他“聖人為”,其弟子梁啟超口闊鼻隆,善高談闊論,一個“大口超”的綽號就送了過去。

廣東人喜歡給人起花名的鄉俗習慣,不僅存在於底層市井社會,即使在高級知識分子裏也有這個習慣,如胡漢民與友人同僚來往的函電信劄,也是給政敵亂起綽號。比女口他稱蔣介石為“蔣門神”,這個綽號大約取自于《水滸》。李濟深信佛,自然叫“和尚”。唐紹儀也信佛,但因其姓唐,就口糾“三藏”……

胡漢民舊文人習氣很重,喜歡玩文字遊戲來炫耀學問,因此給人起綽號顯得文雅一點,沒那麼濃的市井味。其他人給政治人物起綽號,那就直接粗俗很多。比如陳炯明煙癮很大,粵軍晚輩便叫他“陳老癮”。他晚年蝸居香港,窮得連煙錢都沒有,只能趁訪客來,多抽幾支賓客帶來的紙煙頂癮,死後更是淒涼,令人唏噓不已。

軍人間取綽號毫無顧忌

軍人的綽號就簡單了,袍澤間不是同鄉同族就是同窗同姓,身份相當又年齡相仿,因此開玩笑給對方起綽號,毫無顧忌不說,幾乎是怎麼難聽就怎麼口叫。 張發奎運氣好,他的綽號叫“大王”,不算難聽。這也確實很符合他山大王的特點,性格野蠻倔強又暴烈沖動。張發奎的綽號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六‧一六”事變後,他率大元帥警衛團三營及薛嶽一營的一個連,跑回始興老家車八嶺仙人洞盤踞,聚嘯山林做了土匪,在那“土匪張”甯匪不降。另一個說,是他簽名的“奎”字,老是上下過於分開,把圭寫得潦草如王,乍眼看上去,奎字很容易看成大王。成名後,袍澤部下有時幹脆當面叫他“大王”,他也不以為忤。

葉挺將軍字“希夷”,粵語與“乞兒”(乞丐)近音諧音,他的同學根據此給他取了“乞兒挺”這麼難聽的綽號。黃琪翔是他的同學,生得儀表堂堂,英氣逼人,所以人稱“靚仔琪”。雖然他們倆的綽號差距很不同,但人生待遇有一樣是相同的--都娶了個漂亮賢惠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