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臺北市長柯文哲

2014年11月29日,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24.4萬票大勝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當選新一屆臺北市長。柯以毫無從政經歷的醫師身份成為首位民選的無黨籍臺北市長,終結藍營連續執掌臺北市16年的歷史,也為台灣政壇投下一顆震撼彈,其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出身“二‧二八”受害家庭的名醫師

柯文哲於1959年8月6日生於新竹縣(今新竹市),從新竹中學畢業後考取陽明醫學院(今陽明大學),就讀一年後重新考入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以全台第一名成績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1988年,柯進人台大醫院工作,受其導師、著名外科醫師、“心臟救星”朱樹勛影響,選擇從事急診和重症加護。1993年,柯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進修,研究人工肝臟,次年返回台大醫院工作並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深造,200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創傷醫學部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專任教授。

柯文哲常年專注於外科重症醫學、葉克膜(ECMO,體外心肺循環系統)以及人工器官技術的研究,既是首個將葉克膜技術引進台灣的人,也是台灣器官標准移植程式的制訂者,島內人稱“葉克膜之父”。在柯帶領下,台大醫院的器官移植和葉克膜團隊處於國際頂尖水準,曾創造維持溺水病患生命117天並使其康復的世界紀錄,也救治過遭槍擊的連勝文和遭車禍的胡志強之妻邵曉玲等知名人物。

柯文哲生於新竹的“本省籍”家庭。祖父柯世元生於1895年,曾任新竹第一公學校(今“新竹國小”)教師,1945年國民黨遷台後先後任新竹督學、新竹女子高等家政學校(今“建華國中”)校長。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柯世元將一些教職工帶至家中庇護,後被國民黨軍隊拘禁近1個月,其間遭毆打,返家後臥床3年,於1950年病逝。

“墨綠”的政治立場

受祖父被害事件的影響,柯早年便是黨外運動的支持者。他把陳水扁頒發的“二‧二八回復名譽証書”與祖父遺物一道常年掛在辦公室牆上作為緬懷,也多次宣稱:“生平最討厭三樣東西--蚊子、蟑螂和國民党”,還曾不止一次地宣佈自己的政治光譜是“墨綠”。2013年又自稱,對民進黨“過去30年都是出錢出力,30年都在同一陣線上”。

柯的行為的確如其所言。譬如他支持“制憲正名”,否認“九二共識”。在2013年5月“台獨”組織“九O八台灣國”舉辦的“五一一新國名運動”記者會中,柯致辭稱,“正名、制憲是台灣未來要解決的兩個基本問題”。2014年5月出席某新書發布會時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個騙局”,“2016年大選是‘九二共識’對“台灣共識”,“未來10年台灣最重要的一件政治工程就是建立“台灣共識”,。2014年臺北市長選戰期間為爭取中間選票,柯表示“‘中華民國’是我的底線”,但仍稱“不清楚‘九二共識’的內容是什麼”。

他本土意識強烈。在2013年北京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柯稱,台灣史從荷蘭統治、明鄭、滿清、割日到國民黨政權,“每一代台灣人要被迫進行自我侮辱的批判,才能在新政權活下去”,台灣“350年經歷五次思想毀滅”。對於兩岸關系和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柯認為,價值認同、文化認同優先於國家認同,稱人民不應“為了國家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而犧牲”,表示“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未來,也決定子孫的未來”。他堅決反對“核四”、訴求修

“公投法”門檻,在“反馬”、“反服貿”等議題上的態度也與民進黨高度一致,有時甚至帶領民進黨的隊伍遊行示威。

他贊成在“台灣主體性”下的兩岸交流。柯曾18次到訪大陸,認為“台灣不能用鎖國政策的態度完全不理中國,因為中國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兩岸透過交流才能互相認識、瞭解、尊重,進而合作”,但大陸“應多跟綠營的人交往”;兩岸交流中須維持“台灣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台灣必須更深化民主的價值,保持在生活文化思想上的領先,才是對抗大陸最有效的工具”。

挺扁挺蔡也被挺參選北市長

柯文哲於2000年擔任台大醫院“挺扁後援會”總幹事,2004年仍扛挺扁大旗,甚至不惜和挺連宋的師長翻臉。在陳水扁被收押後,柯屢次以醫師身份探監,對外公佈、描述扁的病情,並宣稱扁案是“司法政治鬥爭”、是“政治迫害”,協同呂秀蓮、陳致中等人成立“救扁後援會”,任“救扁民間醫療小組”召集,人,被“扁迷”稱為“英雄”。柯在准備參選臺北市長之際還曾對扁支持者放話,“若當選臺北市長,即是釋扁的好機會,因臺北市長政治勢力只比台灣領導人少一截”。2012年大選,柯是醫界支持蔡英文的先鋒,助講、造勢不遺餘力。

隨著柯在社會曝光度提高,民進黨與他的合作也越來越多。2011年,綠營支持者提出讓柯與蔡英文搭檔參加“大選”或競逐“立委”,但被柯回絕。之後,柯因誤植愛滋病患器官案被移送懲戒,流露出若被吊銷醫師執照,就到民進黨艱困地區選“立委”的打算。2013年,民進黨新潮流系總召集人鄭文燦、北社前社長陳昭姿等人力挺柯參選臺北市長,柯回應“隨時都可扮演綠營救援投手的角色,上場參選臺北市長”。柯隨後密集拜訪綠營人士,獲得英系、謝系等方面支持,並於當年11月宣佈參選。臺北市長期是民進黨的艱困選區,而柯文哲民調高於綠營內其他人選,為求勝選,民進黨專門為柯量身打造柯;文哲參選條款,助柯代綠營出戰。柯也向民進黨許三項承諾:輔選綠營市議員;民進黨不幹預選前及選後人事;當選後出席民進黨縣市長聯誼會。柯的參選還得到了台聯黨上下的全力支持。

柯文哲雖然以“超越黨派”、“在野大聯盟”等作為選戰旗號,但初期班底為清一色綠軍:小英基金會董事張景森負責政策研擬,英系民進党前文宣部副主任張益贍負責組織工作和選戰攻防,蔡英文“文膽”林錦昌負責新聞、文宣,前臺聯黨“立委”林世嘉負責募款。辜寬敏辦公室執行長林宜正、蘇系前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英系前“交通部次長”賀陳旦等人則組成顧問團隊。競選辦公室正式成立後,為沖淡團隊的“深綠”色彩,先啟動“青年海選計劃”,向社會招聘青年發言人、隨行秘書等,而後請國民党中常委邱複生之女邱于芸擔任青年營召集人,最終請出前倒扁紅衫軍副總指揮、新党出身的姚立明任競選總幹事,運動員出身的前國民黨“立委”紀政任公民顧問團總召集人。雖然有了臺面上這些“非綠”人物的點綴,但是柯競選團隊的“內核”仍是民進黨幾大“天王”人馬。

“素人參政”成效如何值得關注

柯文哲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屬廣義自閉症的一種,症狀為語言表達和社交障礙,但智力和記憶力超常,歷史上曾有著名科學家患此病症。柯自稱受此病症影響,從小說話做事直率,不會看人臉色,“是台大醫院的流氓”。柯母稱他從小不善交際、缺少朋友,有政治人物形容他“嘴和心的距離很短”,而在網絡上,帶有黑色幽默的“柯語錄”經過他的學生和網友整理、發布,數年前就為他贏得了極高的關注度。柯也常抨擊民進黨操弄“倒閣”、“連勝文槍傷陰謀論”,以及黨內“兩個太陽”等問題,民進黨上下對其批評、質疑聲從未間斷。

除天性以外,柯還受到近30年外科醫師經歷影響,生活樸實平淡。柯從醫期間幾乎全年無休,回家只是睡覺,沒有娛樂,甚至不會開車。談到人生感悟,柯表示其特殊崗位讓他看慣生死,逐漸懂得“適時放手”,心境淡泊,不易為名利所累。外科醫師職業使得柯的思維簡單、明確,執行力強。他說“講得天花亂墜沒用,病人死掉什麼都沒了”。

以柯如此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未來其在政壇如何施展,引起關注。如在市政團隊的磨合方面,當選後,柯申明不加人政黨,市政府的政務首長也將全部退出政黨運作。市政團隊無法直接利用綠營政黨資源,又沒有傳統班底,故在人員調配、政務統籌等方面存在困難;加上柯主導的局處首長遴選程式不循常規,讓“廣告女王”當副市長、“搖滾教父”當文化局長、僅得到5千餘線民投票支持的社運人土當勞動局長更引發極大爭議,未來團隊磨合、順利運作以及獲得市民認同可能遇到問題。再如柯心直口快、行事沖動,缺乏行政經驗,這些對於其在國際化大都市臺北提出規劃、統馭市政、協調事務、聯絡基層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柯一上任就做出拆除忠孝西路公車道、揭秘美河市案、清查地下管線等“百日翻新臺北”的大動作,未來如何持續推進,以及面對反對聲音將是對柯的重大考驗。另外,柯承諾當選後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作為“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具體實踐。這是地方治理模式的創新,未來的成立、運作方式以及對市政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馬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