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俗文化節開幕 台藝人盼同登國際舞台

【中新社福州3月1日電】2015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1日在福州啟幕。以變臉布袋戲驚全場的台灣高雄如真園掌中劇團團長陳志清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兩岸民俗文化一脈流傳,相得益彰,企盼有機會能同登國際舞台,聯袂向世界展演中華文化。

當天,兩岸近2000名民俗藝人匯聚福州江濱公園九龍壁,以民俗風情展演與踩街、傳統美食體驗、傳統手工技藝互動和茶文化展示等方式,聯袂演繹兩岸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台灣高雄如真園掌中劇團與晉江木偶戲同台競演,為本屆兩岸民俗文化節揭幕。陳志清曾跨海向中國木偶戲名家莊陳華拜師學藝,他表示,兩岸木偶劇團正在籌劃合作鄭成功題材劇目,“隨著中國強盛開放,過去鄉間演出也多次步上國際舞台,我們也希望兩岸能共同合作,一起把木偶戲推向世界。”

“孔學澤被兩岸,我們正將聯手以禮樂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友好、禮節。”率36名禮樂舞者展示六佾之舞的福建福清市立達孔學會秘書長李宗霖表示,該團隊將攜手台灣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子、侍奉官孔垂長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推動文化交流。

本次民俗文化節吸引了台灣元素濃郁的台灣美濃油紙傘、台灣傳統銀飾、台灣立體刺和台灣高山茶前來,成為參與台灣隊伍最多的一次。台灣美濃油紙傘業者李明祥表示,期待通過同台秀技,與大陸業者多多碰撞,尋找交流合作機會。

在活動現場,同利肉燕、茉莉花茶飄香,茶亭十番音樂、福州伬藝悠揚,春拳、葛嶺九老醒獅揚威……多樣而鮮明的閩都文化,異彩紛呈的福州民俗風情展演,更讓市民大呼過癮。

龐建國: 統獨消長 無法撼動兩岸關係格局

【香港中通社3月1日電】台北消息:每年每到2月28日--“228事件”紀念日,兩岸關係、“統獨意識”等議題在台灣就在所難免地又會被高度關注,甚或是被有心人士撩撥激化一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1日投書中國時報社論廣場指出,“在台灣,統消獨長為事實,但是卻無法撼動兩岸關係發展格局”。

投書中指出,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最近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兩岸關係的民意趨向上,從1992年以來,“台灣人認同指數”不斷上升,“中國人認同指數”持續下降,而在馬英九執政的7年來,“台灣人認同指數”增長的速度比陳水扁時期還來得快。同時,傾向終極“獨立”者領先傾向終極統一者的比例,也在2014年達到了新高。

龐建國認為,這樣的結果固然有一定的政治意涵,但他也提醒“獨派”人士“不要得意忘形”,統派人士則“不必懷憂喪志”,雙方都不要過分引申過度反應。

龐建國說,對於台灣“統消獨長”的意識,大陸方面毋需過度反應,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底線,積極開展與台灣基層社會和年輕世代的接觸交流,許多問題,讓時間來解決。

他認為,畢竟在兩岸、區域和全球,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舞台主角,無論台灣“統獨意識”如何消長,都撼動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

兩岸同“食福” 千年民俗紀念“開漳聖王”

【中新社漳州3月1日電】3月1日是農曆正月十一,福建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梧橋村檀林社,鞭炮聲不絕於耳,當地舉行一年一度的“食福”民俗活動。

“台灣也有‘吃福’習俗,但沒有這裡那麼熱鬧。”金門縣美術學會理事、著名雕刻大師李錫福,當天也帶領家人來到檀林社體驗“食福”民俗,“參加完‘食福’活動,沾沾‘福氣’,也把‘福份’領回金門去。”

“食福”也稱“吃福”、“十一福”,是流傳於閩南漳州地區和台灣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檀林社都會舉辦大型“食福”民俗活動,而這裡的村民也選擇在這一天祭拜“天公”,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檀林社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後裔最主要的聚集地,隨著後代向外播遷,在明清時期大量遷徙到台灣,“吃福”的習俗也在海峽對岸傳播開來。檀林食福習俗2008年已被列入漳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天上午9時,中新社記者在檀林社現場看到,500餘袋“福肉”整齊擺放在祭台前,檀林社村民陸續來到祭拜所在地——“福山”,等候道士“做平安”,遙祭“天公”。

上午11時許,“食福”祭祀法會結束,在“福頭”的主持下,村民們領到“福肉”、“福湯”、“福香”,在家中拜祭後,一家人便開開心心圍在一起吃“福肉”、喝“福湯”,盡享天倫之樂。

漳州東鄉陳氏理事會會長陳建生介紹說,“食福”民俗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唐代“開漳聖王”及其將領,逐漸演變成當地的固定節日。

府方人士:王郁琦請辭非為新航路

【中央社台北1日電】“總統府”人士今天表示,前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是因堅持負起政治責任請辭,媒體指為大陸劃設新航路下台,完全與事實不符。

風傳媒報導,王郁琦在春節前去職,留下未實現的金門王張會及新航路爭議。據知情人士透露,王郁琦以承擔張顯耀案政治責任為由請辭,只是檯面上理由,相關部會對王郁琦對新航路爭議的處置方式不滿,反彈強烈,甚至引發馬英九關切,才是導致王郁琦不得不去職的主要原因。

府方人士上午澄清表示,王郁琦當初請辭原因,是堅持負起政治責任,馬英九表示尊重,最後勉予同意,但馬英九肯定王郁琦任內所做努力,特別是推動兩岸主管兩岸事務高層制度化交流的貢獻。

府方人士說,媒體該篇報導王郁琦請辭是因為大陸劃設新航路,完全與事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