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化兩岸經貿關係銜接台灣參與RCEP及TPP

有鑒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巨型化FTA」(Mega FTA)已成為現階段區域經濟整合的主流趨勢,台灣若遲遲無法加入,終將淪為「Everyone but Taiwan」的「亞太孤兒」之命運。而為因應此一外部威脅,馬英九總統也從一開始宣稱的「8年入T(TPP)」,轉為要求儘速提出加入TPP和RCEP的具體行動方案,同時雙軌並進,希望2015年有機會參加談判。另外,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上,國家發展委員會也進一步提出了「台灣加入區域濟整合的整體策略」,並承諾將務實研商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路線圖。

台灣加入RCEP及TPP比不加入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情。根據大陸商務部研究部門的量化模型運算結果顯示,如果台灣沒有加入RCEP,對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有負面影響,為負的1.88%;沒有加入TPP,則為負的0.28%。顯見,台灣沒有加入RCEP的負面衝擊比沒有加入TPP還來得嚴重。另外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量化模型運算結果則發現,如果台灣加入RCEP,對實質GDP的有增進效果,為正的0.11%;加入TPP,則為正的0.05%。

可見,台灣加入RCEP的正面效應比沒有加入TPP還來得大。若再考慮貿易帶動投資效果的因素,台灣加入RCEP及TPP對實質GDP的增進效果都會更為放大。兩相對照,台灣更有理由要積極爭取參與RCEP和TPP談判了。

內部爭議和外部因素制約台灣參與RCEP及TPP

但若從目前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一波三折來看,台灣要在短期內要同時加入RCEP和TPP談判,顯然仍有不少困難有待克服。自從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之後,兩岸已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卻在立法院卡關,而因應學運要求所制訂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遲遲無法通過審查,兩岸互信基礎嚴重受到傷害,已間接成為兩岸共同研究銜接兩岸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某種障礙,更遑論要求大陸支持台灣加入RCEP和不反對台灣加入TPP。

客觀而言,台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離不開「中國因素」的制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早已公開表示過這種觀點。因為在RCEP方面,台灣要申請加入是必須徵得現有16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由於大陸是RCEP主要推動者,沒有陸方的表態支持,台灣又如何加入?而在TPP方面,儘管大陸並未加入,美國方面也支持台灣加入談判,但仍須獲得其他11個成員國的一致支持,台灣才可能如願。

然而,TPP絕大部分成員國都與大陸建立有緊密的政經關係,若沒有陸方點頭,要大家挺身支持台灣加入談判,也恐非易事。最近美國在台商會公開坦承,「大陸的態度對於台灣能否加入TPP也有關鍵性的影響。」

兩岸政經互信不足影響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不必諱言,在大陸對於台灣的對外洽簽經濟合作協議(ECA)之動機仍存有政治敏感,以及擔心台灣會因參與RCEP及TPP而背離兩岸經濟合作關係的軌道之際,兩岸若遲遲無法適時溝通,並開展實質性的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以取得雙方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互信,那麼,任何想繞過大陸要直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安排,恐怕無助於提高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和空間,這也是一種政治現實,亟待國內儘早建立共識。

事實上,長期來大陸方面始終認為,洽簽任何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本質上就是政治問題。過去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兩國相繼成功簽署ECA,應是紐、星兩國的經濟規模不大,且都已與大陸簽署FTA,以及大陸方面的不主動反對。但RCEP和TPP是「巨型化FTA」,台灣要參與這兩大區域經濟整合,在兩岸尚未進行深度溝通並取得政治互信之前,大陸方面顯然也不願意鬆手。

除了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大陸方面一直希望先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關係,再銜接研究兩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同時對於台灣積極對外洽簽FTA,以及「雙軌並進」要加入TPP和RCEP談判,更擔心此舉將產生貿易和投資移轉效應,使得台灣逐漸背離兩岸經濟合作關係的軌道,並向其他國家傾斜。

尤其今年來國內朝野不約而同出現一種論調:「在缺乏與美、日等重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的情況下,台灣民眾對於過度依賴大陸已感到不安並產生疑慮,這也是導致太陽花學運的背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因此陷入僵局。」這種所謂「過度依賴」大陸的論調還持續在擴散中,已引起大陸方面的注意,我們也不排除這種論調或多或少會對台灣爭取兩岸共同研究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努力帶來負面影響。

結語:克服「中國因素」制約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之道

至於如何才能克服前述「中國因素」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可能造成的障礙,以下幾點看法,或可提供參考

一、努力化解大陸對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政治疑慮

目前大陸方面擔心台灣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政治問題,可能在國際場合導致「一中一台」的問題。但事實上,RCEP及TPP和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都是世貿組織(WTO)架構下不同型式的區域經濟整合安排,本質上都具有「超WTO」(即WTO+)的特色,也因此,兩岸理應回歸到當年加入WTO的基準點,重新建立遵循WTO成員之間互相開放市場的公平待遇之共識,尤其台灣方面更需適當地鬆綁對大陸農工產品進口來台的法規和設限,並進一步務實深化兩岸ECFA的後續談判,為銜接台灣參與RCEP及TPP談判創造有利條件。相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大陸方面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政治疑慮。

尤其目前在WTO架構下正在推動簽署複邊性質的「服務貿易協定」(TISA),台灣已加入由部分WTO會員國組成的「真正之友」(Real good friend)之運作,希望有效推動全球服務業市場進一步開放。據瞭解,大陸也於去年9月宣佈參加TISA談判。由於在TISA的新規則將與現有「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舊規則融合一起,屆時所有在WTO承諾開放的和在雙邊協定已經對其他國家開放的服務業項目都必須納入,也因此,如果台灣作不到對大陸開放服務業市場,則只能選擇退出TISA,一旦退出的話,TISA多數國家的服務業市場也不會對台灣開放,最後台灣就會遭邊緣化。為因應此一新形勢挑戰,立法院理應儘快通過兩岸已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才不會阻礙台灣參加TISA的道路。

二、補強論述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對兩岸有正面意義

若只片面強調台灣過度依賴大陸,所以必須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甚至加入RCEP及TPP談判,是有值得商榷之處。首先,台灣在大陸市場的貿易權重雖占26.45%,但其中出口大陸有過半以上的中間財,最後都是在當地經過加工貿易出口到歐美等市場,這是現階段兩岸產業分工的客觀模式,也間接說明瞭兩岸是互相依賴,並非單方面的過度依賴。其次,台灣對外出口中所隱含的進口成分平均高達42%,其中兩岸的三角貿易更為明顯,若按照全球價值鏈(GVC)最新貿易統計模型運算,結果是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只占總出口的17.1%,顯然並沒有過度依賴大陸的現象。

所以我們應該補強正面論述,亦即兩岸經濟關係互有依賴,尤其台灣在大陸和東南亞已建立綿密的生產網絡,台灣參與RCEP及TPP既有利台灣經濟發展和出口貿易,更有助大陸強化全球供應鏈和提升全球價值的水平,甚至兩岸還可攜手共同拓展海外市場,一起來賺世界各國的錢。特別是,今年大陸主辦APEC年會和領袖會議,其中最重要一個核心主題是:推動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大陸方面已宣稱,RCEP及TPP是推動FTAAP的起始平臺,由於台灣參與更大範圍的FTAAP已是政府的對外政策之一,所以補強論述台灣參與RCEP及TPP對兩岸具有正面意義,相對地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安陸連外」戰略是解決「中國因素」困擾台灣參與RCEP及TPP之道

在現階段的國內政治氛圍,「中國因素」確實是敏感議題。國內有人對大陸的常態性不信任,因此反對兩岸ECFA及相關協議,這固然有其特定的政治思維。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有責任告訴人民應如何處理與旁邊那個巨大的經濟體和軍事大國之關係?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的意見頗值得參考,他說:「台灣必須在經濟受制於大陸和經濟邊緣化兩者中找尋到一個平衡點,所以『安陸(大陸)連外』是目前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最可行的方案。」 所謂「安陸」並不等於「親中」,「連外」也不是要向美日傾斜,這就好像韓國朴槿惠總統對中國大陸和美國所採取的戰略平衡一樣,在推動加速洽簽韓中FTA之際,也積極準備參與TPP談判。

在「安陸連外」的戰略指導下,推動兩岸的「區對區」對接合作,應是解決「中國因素」困擾台灣參與RCEP及TPP的一種具體作為。也就是說,在台灣還無法參與RCEP及TPP談判之前,可先推動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自由貿易園區等的對接合作。因為上海自貿區所推行的是一種與TPP目標相一致的原則性試驗,而廈門自貿園區也在複製上海自貿區的自由化措施,並將銜接升級版的大陸─東協FTA(這是建立RCEP的基盤)。所以通過兩岸的「區對區」對接合作,將有助銜接兩岸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整合之推進。

(吳福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