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亞投行一帶一路是台灣走向國際捷徑

籍著率團出席「博鰲論壇」並舉行「習蕭會」之機,蕭萬長代表馬英九正式向習近平提出台灣加入「亞投行」的要求,習近平以一連三個「好」來回答,應是為台灣地區加入「亞投行」發出了「入門券」。因此可以說,「微笑老蕭」這次出席「博鰲論壇」,又為台灣地區作出重大貢獻,完全可以媲美七年前他參加「博鰲論壇」,與胡錦濤會面時,達成了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恢復海峽兩會協商的共識這一重大突破。

實際上,二零零八年四月間的「博鰲論壇」,蕭萬長搭配馬英九的「馬蕭配」剛以二百多萬票的差距狂勝「總統」大選,馬英九在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前,籍著「博鰲論壇」舉行的機會,委托蕭萬長向胡錦濤提出恢復兩岸談判的要求,而胡錦濤則爽快地予以正面確切的回應。此後,海峽兩會先後進行了十次協商,簽署了二十一協議,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和共同意見,促成了兩岸直航,清除了制約兩岸交流合作的諸多障礙,廣泛惠及了兩岸民眾,還拓展了兩岸合作領域,豐富了兩岸交往內涵,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ECFA」的後續性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到民進黨的惡意抵制,至今仍然未能完成「立法院」審查,但兩岸經貿合作的大架構,已在「ECFA」中搭建了起來。

而今次蕭萬長所提出台灣地區加入「亞投行」的訴求,則是意味著台灣地區要籍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走向世界,提升台灣地區在世界上的能見度和實質地位。這正是馬英九二零一二年競選「總統」連任,與蔡英文進行電視辯論時,提出的透過大陸走向世界的論述,予以具體落實貫徹的發端。當然,這也是台灣地區在受到各種內外主客觀環境條件制肘之下,能夠參與國際間多邊溝通的一個極佳機會。而且,更是直接否定蔡英文在電視辯論中提出的「從世界走向中國」的謬論。

這也難怪,為何在台灣地區參加「亞投行」的議題上,蔡英文會躊躇不決,連民進黨的黨員也批評她「反應慢三拍」。這除了是蔡英文對台灣地區參加「亞投行」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並以「凡是派」的態度對馬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予以「條件反射」式的反彈之外,恐怕也是與蔡英文自己擔心將會形成「自我否定之否定」的效應有關。

蔡英文為何會政治眼光如此短淺,受困於自己所築構的「從世界走向中國」的定位?蔡英文不是對自己明年能奪得「總統」大選信心滿滿嗎?她自己也像她自己所創辦的「想想」網上論壇那樣地想一想,由於民進黨未能廢除「台獨黨綱」,也不承認「九二共識」,因而即使是明年能夠「黃袍加身」,也不但是難以恢復兩岸談判,更難以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可能連台灣地區每年都可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世界衛生大會」的機會都給撤銷。因此,倘若台灣地區能夠搶在今年底「亞投行」正式運作之前,即使是不能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也可作為其普通成員,而民進黨在明年一月的「總統」大選中實現再次「政黨輪替」,屆時民進黨政府就可運用「國家或地區繼承」的原理,繼承馬政府的這一政治遺產,也當起「亞投行」這個堪稱為「經濟聯合國」的成員單位。這正是民進黨孜孜以求的事情,不知為何持有國際貿易法學博士文憑的蔡英文,卻鈍笨如此。這正是「教條主義」的典型表現,「人蠢冇藥醫」。

實際上,正如蕭萬長所創辦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在他啟程前往博鰲時發出的新聞稿所言那樣,積極與正面看待「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發展,將有利於台灣參與國際區域整合、全球市場開拓,並推動兩岸產業深化合作。而馬英九在蕭萬長啟程前會見他時,所強調的台灣地區參與「亞投行」的三大理由:一是台灣地區可在此一組織扮演區域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讓「中華民國」成為國際間的資產而非負債;二是希望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使得台灣地區成為「亞投行」未來受惠的成員,這對台灣地區未來參與「TPP」或「RCEP」都是正面的;三是大陸提出「亞投行」已得到很多國家的支持,台灣不應該旁觀,應該積極參與,倘若台灣地區不表態參加,反而會讓外界覺得,台灣不支持國際間協助發展較慢國家的基礎建設,也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對此,台灣地區與「亞投行」議題相關的三個機構,包括「財政部」、「中央銀行」和「金管會」,其負責人都持正面積極態度,並正在積極研擬,台灣地區以何種形式,什麼稱謂參與,較為適當。

這正是馬政府既期待,又擔心的問題。實際上,台灣方面對其在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時地位及稱謂的問題頗為敏感。因而「行政院」特意為台灣是否參加「亞投行」問題召開過跨部會會議,初步產生幾項台灣加入的原則,包括名稱適當、加入後與其他會員的權利、義務相等。陸委會高層雖然認為,只要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適當,且加入後的權利、義務與其他會員完全相等,那台灣加入任何國際組織都是好事,但卻又矯情地聲稱,在加入「亞投行」的名稱方面,「香港模式」有矮化之嫌,絕對不行,但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考量。

大陸方面是極有誠意歡迎台灣地區加入「亞投行」的,並也已明暸到台灣地區對於稱謂的顧慮,因而外交部長王毅在「博鰲論壇」被台灣媒體問到台灣應以何種名稱加入「亞投行」時,就指出「按國際上的慣例來辦」。而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也表示,從大方向看,大陸方面沒感覺有什麼困難;台灣擔心的問題,過去有慣例。

「國際上的慣例」或「過去慣例」有三種,一是「奧委會模式」,台灣地區以「中華台北」稱謂參與;二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模式」,台灣地區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參與;三是「亞洲開發銀行模式」,台灣方面不滿大陸方面將其會籍改為「台北, 中國」,因而每年參與都會提出抗議;其四是「世界衛生大會(WHA)模式」,台灣方面以「中華台北」的名義,由部長以觀察員身分,但觀察員沒有投票權、被提名權和參加總務委員會的權利。而「亞投行」是由中國大陸所發起,而且總部也是設在北京,這就對「一個中國」的要求更為嚴格。

從上述四種模式看,「中華台北」是最佳稱謂,因為它最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及「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內涵》的「主權」及於整個大陸,治權僅在台澎金馬,首府在台北的政治現實。至於「WTO」模式的「台澎金馬經濟體」,並不適用「亞投行」,因為這只是經濟組織,更不適用於籍著透過「亞投行」及「一帶一路」,參加更多的國際組織。而「中華台北」則可以延伸到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