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摘下解放帽

廣場上的明星

1985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出現了許多拍照留念的解放軍幹部戰士,多的時候達到百人。這一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改穿新軍服的日子。

即使是對軍隊並不熟悉的群眾也能看得出這些戰士衣著的變化,過去紅五星、紅領章的綠色軍服和解放帽被五星領章和大簷帽取代,軍官的肩膀上佩戴著表示兵種的肩章。

這就是在1984年國慶閱兵時受閱部隊穿著的那套軍裝,在那場閱兵式上,這一套軍服迷倒了很多人。

5月5日,《解放軍報》發表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詞曲作家石祥、唐訶創作的歌曲《當我穿上新式軍裝》,表達了部隊官兵穿上新軍裝的喜悅之情。

上了點歲數的人也許還會發現,新軍服有點像1955年的那套軍服,但又並不一樣。

這是和過去那個隨時準備打全面戰爭時代的一種作別。

85式軍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套軍服當中是裝備時間最短的一套。這套軍服結束了65式(包括後來的74式等改款)軍服的時代,為恢復軍銜制做了準備,它見證了1984年的國慶大閱兵和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是許多大裁軍時退役的老兵們帶走並珍藏在衣櫃箱底的最後一套軍服,也是一段青春的回憶。

1984年到1988年之間,也是中國軍隊進行職業化正規化改革的開始。

在總後勤部的內部文件裏,軍迷們口中常說的85式軍服的正式名稱是“軍銜服”,但由於軍銜制改革遲至1987年才推行,85式成了一款沒有軍銜的軍銜服。

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學術部研究員、軍服史專家徐平大校將85式軍服評價為一次“不徹底的改革”,但為此後的軍服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

“搞掉那塊牌牌”

在85式軍銜服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過軍銜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蘇聯。解放軍效法蘇軍,于1955年建立了軍銜制度,配發了55式軍服,這代軍服參考了蘇聯式設計,有常服和禮服之分,配有軍銜肩章、領章、軍兵種與勤務符號和帽徽。

這套軍服最著名的穿著者除了辨識度極高的十大元帥(中國郵政發行過其中9位的郵票)之外,還有汽車連中士雷鋒。雷鋒身著55式冬常服的軍裝是如此有名,以至於今天人們把它的冬季帽稱為“雷鋒帽”。

1960年代初,隨著中蘇交惡以及國內“左”傾日漸明顯,軍銜制度被視為“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法權”,“妨礙了官兵平等、官兵一致”。1964年,賀龍元帥(也是制定軍銜制的主持者)向毛澤東請示是否要取消軍銜,毛澤東同意:“取消,搞掉那塊牌牌(軍銜肩章),我早就想搞掉它了。”

1965年5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決定撤銷軍銜制,“牌牌”被搞掉了,使用了10年的55式軍服隨之壽終正寢――新換發的65式軍服取消了禮服,也去除了一切標識,只保留了帽子中間的全紅五角星帽徽和領子上兩塊全紅領章。幹部和戰士區別是幹部上衣有四個口袋,戰士只有兩個。

大多數的換裝都要做足夠的說服工作,在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的時候,許多戰士不願意摘下八角帽換上青天白日帽徽,劉伯承一度用“帽徽是白的,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來說服同志們。類似的,換穿65式軍服也要做一些政治思想工作。

當時的《解放軍報》在社論中如此解讀新軍服:“帽徽是一顆紅星頭上戴,象徵著党和毛主席的領導;領章是革命紅旗掛兩邊,象徵著我軍非常無產階級化、非常戰鬥化。非常鮮明地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我軍的革命本質和光榮傳統。”

雖然在當年的報刊中,全軍指戰員都“熱烈擁護”1965式軍服的列裝,但軍人們對頗有設計感的55式軍服有著複雜的感情。軍旅作家張聶爾曾回憶她父親張雍耿少將換65式軍服式的情景:“65年我在外地上學,暑假回到家裏,我看到我爸爸換裝了,穿的是那種紅帽徽、紅領章那種軍裝,我當時就覺得很惋惜,我就問我爸爸說,爸,你換了軍裝,你覺得惋惜嗎?他說,不,這軍裝很好啊,官兵平等,又回到老紅軍時代了,他說得雖然很輕鬆啊,但我發現,他過去的軍裝,尤其他過去的禮服,他都沒有丟掉,他把它們藏起來了,放在箱子裏。”

軍銜制能帶來驕傲和榮譽感,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主角趙蒙生(電影版由唐國強扮演)回憶起自己和小夥伴比誰爸爸的官兒大,大院孩子們用“你爸只有一個豆,俺爸雙鐵軌,四個豆”(大校)和“俺爸一個豆是金豆(少將),你爸四個豆是銀豆”來爭論鬥嘴。

“三塊紅”的復古風

1966年“文革”爆發,毛澤東多次接見紅衛兵,為狂飆突進的政治運動加油鼓勁。在歷史照片中,毛澤東和給他戴上“紅衛兵”袖章的宋彬彬,穿的都是65式軍服。

65式軍服特別肥大,各種體型都穿得進去。毛澤東的警衛員王保東曾撰文回憶:“主席還穿過我的軍上衣呢,1966年8月,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當時,毛主席並沒有合適的軍裝。他就穿戴著我的軍上衣、戰友的褲子和帽子登上了天安門。”

最高領袖戎裝亮相,使得65式軍服成為當年的“爆款”服裝。在那個經濟凋敝的年代,成為軍人不僅意味著在政治上受到信任,也意味著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因此,一身65式軍服不僅是時尚的象徵,也代表著社會地位―對於當時的女青年而言,一身國防綠的軍人是理想的結婚對象。   65式軍裝被當做民間正裝穿著,一個農村新郎官穿的可能就是沒有領章帽徽的軍服。65式軍服也是摸爬滾打的作訓服和緊急時的救生衣,解放軍的體育教程當中特別提到,把軍褲弄濕紮住褲腳兜入空氣後紮緊褲腰,能在水上漂十幾分鐘。

65式軍服(包括後續的74式、78式等改進版)沿用了20年,是解放軍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軍服。這20年是解放軍兵員最多的時候,徐平大校估計,應有數千萬軍人穿過65式軍裝,仿製品更是數以億計。

這期間65式軍服也悄悄調整一刀切造成的影響,在實用和美觀上一點點回調。解放帽和帶扣子的軍服在艦艇上不好用,海軍在74式軍服時基本改回了55式的樣子。

女軍人的制服在過去僅僅是小號男款,胸部口袋這樣的設置並不適合女性衣著特點,在74式軍服中女兵制服出現了裙裝,有當年女兵回憶說:“有的同志長得白,露出兩條白花花的腿,男兵都不敢看。”

女軍人軍帽也改成了55式的無簷帽―就是孫儷《幸福像花兒一樣》的造型,這讓姑娘們研究起了各種劉海。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65式軍服卻暴露出弱點:例如,沒有可以識別軍銜、軍種、番號的標識,隊伍打散了不知道聽誰的;而全紅的帽徽領章都位於頭頸部,有利於敵方瞄準。二戰時期蘇聯紅軍也曾經苦於這個問題,為此專門生產過綠色的帽徽和領花,中國的突擊小隊執行任務時,甚至必須摘下“三塊紅”才能行動。

樣式呆板、面料落後的65式軍裝越發顯得不合時宜,和外軍交流的照片顯得完全是兩個時代的部隊。此外,總有人會聯想到紅衛兵和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鄧小平等高層領導已有恢復軍銜制的想法,軍服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

徐平引用了軍內流傳很廣的故事:1981年9月華北大演習結束後,鄧小平視察部隊,留下“只有空降兵服裝(白鋼盔、黑夾克、藍褲子)還拿得出手”的評語。

其實總後勤部在1980年就提出了軍服改革的建議,到了1982年,這項工作已經全面鋪開。

“1983年我從大學畢業分配到總後勤部軍需生產管理部,當時正是新軍服即將定型生產的關鍵時期,上上下下熱火朝天,把新軍服當頭等大事來抓。”徐平說。

1949年以來,軍服一直引領著其他行業的服裝發展的趨勢,但到了1980年代初,軍服反而一度落後。公安系統自1983年起裝備了帶有藍色盾牌肩章、臂章的83式警服,顯得更加正規。受到兄弟行業的刺激,軍服的改革需求顯得更加迫切。

沒有軍銜的軍銜服

85式軍服就是為恢復軍銜制而生的。

徐平回憶:“當時在內部文件和會議中,85式軍服被稱為軍銜服。”

曾任全軍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賈若瑜少將曾在文章中寫道,1980年3月,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明確提出軍隊要搞軍銜制。1982年初召開的中央軍委會議正式作出了恢復軍銜制的決定。

與軍銜制配套的85式軍服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從最初的方案起,這套軍服就包括了類似55式軍服的帽徽、領章,以及帶有軍銜的領章、肩章等元素,軍官的軍服也按照級別分為將、校、尉三級。

1982年,中央軍政領導人分別審查了軍銜服樣品,除一些細節問題外已經基本達成一致。瞭解到恢復軍銜服裝每年會增加約2000萬元的經費後,胡耀邦說:“我們這麼大的國家,花2000萬不多嘛!要快點搞。”

1983年1月的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決定,全軍實行軍銜制和服裝改革力爭在1985年同時進行,如軍銜制的準備工作到時未能全部完成,也可以先行換裝。這會增加成本,但這時的軍隊已不想再等。

1983年,作為解放軍的臉面的“兩團一隊(軍樂團、文工團和儀仗隊)”先行穿上了85式軍服,但這套軍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是1984年的國慶35周年閱兵式。

按照中央軍委的決定,國慶35周年的閱兵式上,受閱部隊和指揮人員一律穿著軍委批准的新制式夏季服裝,戴肩章。由於當時軍銜制尚未恢復,肩章上並無軍銜符號,中間綴軍種符號,領章上綴金黃色五角星。

這一決定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閱兵當天,總指揮秦基偉和42個方隊的受閱部隊穿著85式軍服,而檢閱臺上和秦基偉級別相當的高階軍官們身上,仍然是舊版的65式軍服。

閱兵式上的新軍服大受歡迎。“(85式軍服)在國慶閱兵上穿出去之後,全軍上下翹首以待。”徐平告訴《博客天下》。1984年底,解放軍三總部確定換裝的時間:1985年3月1日發放,5月1日正式換裝。

軍銜服推行順利的同時,軍銜制卻沒有來,同時在推進的是大規模的裁軍。

1980年代初,解放軍整體規模過大,編制體制不順,官兵比例不合理,各級領導班子臃腫、年齡老化,幹部數量已經發生了惡性膨脹。鄧小平曾說:“一個大軍區的副司令,打麻將都可以擺好幾桌了。”據統計,有的軍級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超過了40名。

這種情況下授銜只會造成軍銜貶值,1982年至1984年,軍隊進行整編,軍、師級領導班子也進行了大幅度調整。

1984年底,鄧小平提出“世界大戰在較長時間內打不起來”的重要判斷。據此,解放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軍隊由應對全面戰爭轉變為應對局部戰爭,軍隊建設從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並在1985年進一步作出兩年內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決定,軍銜制的實施,要等到裁軍完成之後。

雖然軍銜制暫未得到實施,但新軍服的發放依舊按照原計劃進行。正式發放的85式軍服的材質分為三個級別:軍以上幹部(即後來的將官)純毛料、師團幹部(即後來的校官)毛滌混紡、營以下幹部(即後來的尉官)和戰士仍用的確良;幹部和男戰士的夏帽也從65式的解放帽變成了大簷帽,女戰士裝備無簷帽;65式軍服最有代表性的“三塊紅”帽徽和領章取消,變成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領章,另外配有不分等級的軍種肩章(陸軍為“八一”紅五星,海軍和空軍分別加上鐵錨和飛翼圖案),替代原本應有的軍銜肩章。   85式沒有專門的作訓服,在體面和使用兩方面,85式優先照顧了體面,原先的65式軍裝還有大量庫存,更換了領章帽徽之後作為作訓服使用。

濃濃的英倫風

85式軍服裝備時間很短,但因為1984年大閱兵的緣故,許多軍迷對它的評價很高,不少人評價它是“最洋氣的軍服”。

“有人把換裝歸納為團以上幹部換料子,營以下幹部換扣子,戰士換帽子。”徐平大校說,“這種說法雖有失偏頗,但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這次軍裝改革仍不徹底。”

“85式軍服最近的親戚就是英國軍服,帶有非常濃厚的英式獵服風格。”曾為歐洲及中東多個國家設計軍服和迷彩圖案的中國設計師李嘎(網名“大天使”)對這款軍服這樣評價。

“英式獵服主要存在這麼幾個特徵元素:西裝小翻領、後方開襟、束腰、兩側明袋,這些元素在85式軍服上都有體現。85式軍服最像英式獵服的款型就是夏裝,也就是短袖的那款上衣。夏裝的顏色不是軍綠色而是偏黃的卡其色,英國一直非常喜歡卡其色軍服和獵服,85式夏裝連顏色都跟英國風格非常接近,英倫風濃濃的。”

設計85式軍服的年代,正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蜜月期,中國軍方與西方軍隊交流日漸頻繁。購買到的西方先進裝備讓中國軍隊佩服,西方軍隊的軍容儀錶也讓剛剛經歷十年動亂的中國軍人感到相形見絀。

最強大的學習對象美國雖然也對中國相當開放,但中美的合作沒有歐洲合作的那麼深入。軍事評論員朱江明告訴《博客天下》:“中國空軍飛行員曾經多次派員到法國學習飛行技術,並且駕駛了他們最先進的戰鬥機,美國則從未允許過中國空軍飛行員在美軍學習空戰技術,最先進的戰鬥機更是碰都不讓中國人碰。”正因為歐洲對中國更為開放,中國軍隊當時主要的學習模仿對象就是歐洲軍隊。”

李嘎認為在軍服上模仿英國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時整個歐洲,軍服設計最好的就是英國,到現在英國的設計能力都是歐洲第一梯隊的。”

“美國軍隊現在最先進的防寒服是L7型輕便保暖防寒大衣,類似的輕便保暖棉服英國比美國至少早了5年裝備部隊。除此之外,英國裝備抓絨保暖服也比美國早,在軍服方面英國一直是非常超前的。”

“除了85式,中國軍服借鑒英國的地方還很多,在南疆戰鬥中偵察兵裝備了81式大五葉雙面迷彩服,這是根據戰場的經驗而裝備。大五葉迷彩圖形也借鑒了英國的DPM迷彩設計。”李嘎說。

此外英國對中國軍隊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無托步槍,解放軍現在裝備的95式步槍就是一種無托步槍,外形上受英國SA80的影響很大,第一支無托步槍就是英國人製造成功的。

85式軍服也不太可能過多借鑒美軍風格,當時的海峽兩岸還沒有三通,國民黨軍隊的軍服脫胎於美式制服,而多年來電影裏穿著美軍制服的人大多是反派,很難讓老將軍們接受一套美式制服。55式船形帽就是在全軍上下(《解放軍報》組織過討論)包括群眾的反對聲中廢除,被解放帽取代的,這款學自蘇聯,適合戴鋼盔還能擦汗的漂亮帽子的罪過就是“太像美軍”,士兵們都怕被小朋友們嘲笑。

和蘇聯關係緊張、又不能直接模仿美軍制服的1980年代,中國軍服模仿歐洲似乎成了唯一的路。

“85式軍服雖然沒有完全跟隨英國的常、訓、禮三套服裝政策,只有常服。1980年代聯邦德國軍隊為了簡化裝備也是採取常訓合一的制服體系,並不區分作戰服裝和日常服裝,這符合當時國家經濟情況。但85式軍服真正落後的地方在於,面料並未跟上當時西方60年代的水平。”李嘎說。

李嘎以防寒服舉例:“85式仍然使用了65式的軍大衣,而沒有採用1960年代的貢緞面料制衣,貢緞雖然只是棉布,卻通過特殊的織布工藝達到防風防水的效果,而且透氣性相當不錯。世界最早的美軍M65衝鋒衣的面料就採用了貢緞製造,不僅能防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雨。英軍的smock風衣和德軍山地風衣也同樣採用貢緞製造。但是直到07式防寒服,解放軍才使用了貢緞面料。比西方國家晚了50年。”

獵裝風格的85式夏裝被之後的87式軍服繼承下來,這種英倫風的服裝穿起來帥,但也對身材很挑剔,在電影《唐山大地震》當中,陳道明身著87式軍裝夏裝就是一身紳士氣質,但在《國產淩淩漆》當中混入革命內部的反派偏胖,穿起翻領軍裝就顯得猥瑣可憎。

士兵的85式軍裝改動比較少,不少老兵也捨不得他們的舊軍裝,1981年入伍、曾經在福建服役的老兵胡嗣塘說:“我們每個人都穿著新軍服照了黑白照片,但還是喜歡一顆純粹的紅五星。”

新軍服對提升軍人尤其是幹部的士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985年,一些人已經先富了起來,曾經被人羡慕的“四個兜”軍官收入水平和個體戶推銷員相比已經落後,套用《高山下的花環》裏經商的大院子弟們的戲謔,“穿黃皮吃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穿著20年前的舊款軍服的軍官和士兵很難收穫衣著光鮮的人們的尊重。

大簷帽和肩章足以讓年輕的軍官們顯得更富有英雄氣概,那幾年電影《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桂河大橋》和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裏出現了帥氣的外軍制服,洋氣的85式軍服讓人印象深刻。

徐平記得,入手新軍服後,他第一時間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還被照相館洗了一張放在櫥窗裏作為廣告。30年過去了,他的微信頭像仍是這張照片―青年軍官側著頭,略帶微笑,大簷帽、領章和肩章的映襯讓他顯得格外精神。“放到現在也不落伍。”徐平說。

軍服的改革顯然沒有因此而停步,換裝85式軍服後,中央軍委指示總後勤部進一步研究軍服改革。到1988年軍銜制正式實施時,種類更齊全、面料進一步改善的87式軍服正式列裝,作為過渡產品的85式軍服的短暫歷史也隨之結束。

87式軍服經過多次改進調整,直到2007年才被07式軍服取代。07式軍服已經告別了短缺時代的印記,各種用途的衣物一應俱全,讓有些軍官抱怨衣服沒地方放,軍服新增了姓名牌和資歷章等新鮮事物,每位軍官都有自己的禮服,為重要的場合準備著。

這套軍服和在1984年的國慶閱兵上大放異彩的85式軍服在某些精神上一脈相傳:追求更職業化更正規化,以及,一國的軍人,尤其是軍官,要自信、要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