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夫訪談摘要

日前,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在臺北接受香港媒體專訪,從大陸對台政策的角度,說明兩岸關系當前的形勢與走向。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兩岸現狀”與“九二共識”的關系

孫亞夫說,“兩岸現狀”是什麼?大陸方面的看法,就是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就是兩岸現狀。這是有事實基礎、法理基礎的,在台灣社會中也有同樣的看法。這個內涵,就是“九二共識”的基本內容,如果“九二共識”不被認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基礎遭削弱、破壞,兩岸關系將陷入緊張,協商、交流和合作環境將限縮。舉例來說,在民進黨執政的2000到2008年間,一直沒有接受“九二共識”,就沒有兩會商談,所以可以想像大陸方面對兩岸關系共同政治基礎有多看重。孫亞夫指出,兩岸之間如果還是一個中國內部的關系,那麼不管兩岸關系是快或慢,總的來講還是保持發展態勢和正確的方向。估計來說,如果不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葚至還有主張“台獨”目標的時候,兩岸關系就有動蕩不安的種子,會引起不安,兩岸關系就會緊張,協商會中斷,交流和合作的環境會受到限縮,接下來處理(台灣)涉外事務就更困難了。

兩岸如何突破政治對話的政治與心理障礙

孫亞夫指出,關鍵的是要理解什麼是政治對話,什麼是政治商談,要解決什麼問題。孫亞夫說,它主要是解決兩岸關系中的政治分歧問題,這種問題在台灣社會、輿論、民眾與菁英人士中都不斷被提出,就是兩岸政治關系問題、兩岸軍事安全問題;台灣涉外事務、參加國際組織問題。大陸方面長期來對這些問題都提出一些主張,從90年代初就開始,最有名的是江澤民在1995年1月所提的“八項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就是談當下的政治問題。後來不斷發展,到2008年後,再到現在,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形勢下,大陸方面也在豐富化和系統化自己的政治商談主張。譬如可務實探討國家尚未統一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探討構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探討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也提出過在不違背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通過兩岸協商來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進行合情合理安排。孫說,大陸方面提的主張,應已涵蓋台灣社會提出的各種關切。有一個理解很重要,就是要談的題目是什麼,不是一講兩岸政治商談就是馬上要和平統一,不要混在一塊說,否則就說不清,也不利於消除顧慮。

孫亞夫說,2008年到現在超過七年了,正式政治商談估計是很難舉行了,且台灣局勢以後怎麼變化也不知,這種情況下,他認為,第一是要理解;第二是民間繼續進行如何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探討與對話,交給兩岸專家學者與智庫,這樣是有意義的。例如“三通”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從1979年提出“三通”以來,到2009年才完全實現,在這20多年裏不斷被討論,一些細節要怎麼做,証件等處理方法等都被討論,一旦條件成熟,就達成通航的協議,所以這樣做還是有意義的。

近七年兩岸關系的成就

孫亞夫認為,可以說,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就是豐碩的,很多方面有突破性,第一主要還是政治基礎上,即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建立基本互信。這個意義主要還是為交流合作、協商談判創造好的氛圍,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二是兩會恢復協商,共達成21項協議和多項共識,對已達成協議和共識範圍內的兩岸交往、合作,做出制度化安排。第三就是兩岸16台灣週刊2015.22“三通”,人民來往、貿易投資更加方便。第四是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進程開始,標志就是ECFA的簽署。2008年較之前最大的變化與進步,主要不是貿易投資的擴大,而是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開始,雙方坐下來討論怎麼合作。第五、是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真正增進人民之間的直接來往,現在問大陸老百姓對台灣的感覺,就比較直接了;台灣老百姓亦同。還有是幾乎遍及所有社會領域之間,包括社會菁英、基層,都進行了空前廣泛的交往,會增進彼此瞭解。還有,就是一些涉外事務得到了安排,能為兩岸關系發展提供必要的氛圍。

未來兩岸關系面臨的挑戰

孫亞夫指出,對於未來大陸方面如何規劃進一步的交流,真正意義上兩岸交往從兩岸同胞隔離狀態解除後開始,這麼多年下來兩岸關系發展大約需要四個要素,第一是政治基礎,即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第二是兩岸需要交流合作、協商談判,即兩岸關系發展需要途徑;第三是兩岸同胞要團結努力,這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動力;第四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必要條件,即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當“台獨”活動嚴重加劇時將導致兩岸關系高度緊張。大陸今後一定朝此方向做,其中包括共同政績得到延續和鞏固,協商要進行,不協商就無法解決問題,然後交流合作擴大深化,讓大多數台灣民眾都能瞭解兩岸要交流合作,現在看來這是比較重要的。

至於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雜音,孫指出,必須承認,兩岸交流合作可以有改進的地方。但現在被抹黑了。兩岸交流合作包括經濟面的合作,受益面應該是廣泛的,但被說成隻圖利少數人,這是要注意的。同時當然我們自己也要來改進,針對受益面和獲得感能更充分實在,這也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對“三中一青”的關切,考慮中下階層、中小企業的需要,考慮台灣社會的南北關系、青年人問題,這些都是很早以前就提出的政策論述,現在感受更真切。

孫說,兩岸交往經過一代又一代,已有28年,台灣社會結構在變化,世代接替,年輕人怎麼看兩岸關系,要怎麼有感,這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跟以前的世代還是不同。他到台灣有許多人對他講,他們對兩岸關系很有熱情,但跟自己的孩子講,他們都沒有感覺,這是很大的體會,從這個角度來想,整個認識會有新的變化。

(陳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