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改革促進派”

習近平連續兩次提及改革促進,一方面顯示中共將強力推進各項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釋放出在用人標準上“要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的信號

這個夏天,“改革促進派”正在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政治詞匯之一。

在今年5月5日的中央深改組第12次會議和7月1日的第14次會議上,習近平先後兩次提到改革促進派,讓這個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流行過的詞匯,再次流行開采,並引發奮方的解讀。

分析認為,近期習近平連續兩次提及改革促進派,一方面顯示中共將強力推進各項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釋放出在用人標准上“要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的明確信號。

針對為官不為

改革促進派並非是一個新名詞,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過類似提法。當年,鄧小平在談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時曾說,要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做人民滿意老百姓稱贊的改革促進派。他還風趣地說,“我算是比較活潑的人,不走死路的人。”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院執行院長楊鳳城認為,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幾年間,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90年代之交的時間段內,改革促進派的突出特徵是思想解放,勇於打破傳統體制機制,敢於實驗,尊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成果.

當年這些改革促進派也被視為中國改革的先行者、探路人。

中共十八大後,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確定了改革的宏大計劃。

有分析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實改革計劃.把計劃變成現實,而改革計劃的落實則需要大批“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官員。因此,是否能形成一批務實高效的改革促進派,關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

兩年多來,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官員隊伍所面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和“奪印削權”“斷腕割肉”般的利益調整,有些官員對改革虛與委蛇、敷衍了事,甚至千方百計拖延、阻撓改革。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說,與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改革促進派主要是針對改革反對派不同,中共中央當前重提這一概念,更多的是針對懶政怠政、那些為官不為的官員。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特別提出要整頓“庸官懶政”。他還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嚴厲批評公文旅行、繁文縟節,國務院已經通過的一些改革政策卻因為“處長把關”難以落地。由此可見部分官員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消極和延誤。

《人民論壇》雜志最近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在8000多份收回的問卷中,有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比例不到40%”。

許耀桐認為,中央深改組近期重提“改革促進派”是有針對性的。目前中國處在轉型期,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雜音,有人認為改革動力不足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黨員幹部。

習近平“對症下藥”提出黨員幹部要“爭當改革促進派”,就是要通過抓幹部隊伍,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開創新的局面。

中央深改組第12次會議提出,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要著力強化敢於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激勵幹部勇挑重擔。

習近平還在會上呼籲中共各級領導幹部“勇於自我革命,敢於直面問題,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

分析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重提“改革促進派”,是研判了利益關系調整的複雜性、困難度,並釋放了清晰的用人新信號,通過政績考核將那些改革派幹部重用起來,進而撬動整個幹部隊伍的轉型優化。

誰是改革促進派?

何為改革促進派?按照習近平的話講就是“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人。有輿論認為,事實上習近平本人就是改革促進派的代表。

無論是在正定縣委書記期間破格引進外來人才、敢為天下先開發旅遊,還是在浙江省委書記任內推出“八八戰略”、升級改革開放,習近平是一以貫之的改革促進派。

自中共十八大就任總書記之後,習改革更為中國發展帶來全新變化。

三中全會完成了改革的頂層設計,並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為推動改革的強有力機構。兩年以來,有關各項改革逐步展開,和高層推進改革的決心密不可分。

許耀桐認為,改革促進派首先要有比較明確的改革方向,能夠打破舊的格局;其次,要風清氣正,清正廉潔;再次,要會用人,敢用人;最後,要有改革的精神狀態。

《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顯示,在“您認為改革促進派幹部應當具備哪些突出的特點”這一項,57.6%的受訪者選擇“真抓實幹,敢於擔當”,居第一位;46.8%的人選擇“敢於自我革命,直面改革難題”,居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占比為34.4%。

從調查結果來看,公眾普遍認為改革促進派的特點和衡量標准,主要是在行動和心態上。

調查同時顯示,有超過9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把“促進改革”這一項指標融入到考核幹部的體系之中。

多位受訪者相信,只有讓更多的“能人”以合理的機制加入到中國改革的事業之中,幹部的賢能與膽略方能充分地被啟動,中國的改革才會朝更全面、更徹底的方向推進。

(蔡如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