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道跨海通道需要考慮的幾個因素

工務局副局長張潤民日前透露,特區政府認為在興建第四條跨海通道外,還需要更多的跨海通道;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建議在舊澳氹大橋側面考慮新的跨海通道,當局現正開展前期分析,初步認為是比較合適考慮建設第五條跨海通道的適當位置。他表示稱,若要不影響景觀需以隧道方案興建是比較合適。另外,張潤民又表示,將就興建第四條跨海通道諮詢公眾,今年初已委託內地專業機構,就第四條通道是以橋樑還是隧道方案進行同等深度的比較研究,本月底至下月初會有初步研究報告。他指出社會希望第 四條跨海通道是一條「全天候的通道」,即起碼在颱風天氣下,車輛能夠有基本的通行保障,當局亦認同這個觀點。但在 二零一三年四月得出的技術分析報告顯示,如果採用隧道形式興建第四條跨海通道,則不建議通行電單車,希望市民在諮詢期內能作出選擇。

第五條跨海通道設在舊澳氹大橋旁邊的構思,符合本澳大多數「有車階級」(包括私家車和電單車車主)的意願。實際上,友誼大橋、西灣大橋在澳門半島的出入口都偏離市中心區,而且友誼大橋及未來的第四跨海通道的主要功能,還是對外交通,直通關閘—拱北口岸,及即將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而舊澳氹大橋的澳門半島一側則是位於市區中心,因而是溝通澳門半島中區與離島最適合的位置,具有其他幾條大橋難以具備的作用。尤其是在舊澳氹大橋已經禁止公共交通工具及特殊車輛通行的情況下,在同一位置加建一條跨海通道,恢復承擔當年舊澳氹大橋的功能,是一個適當的構思。

但特區政府是確定在舊澳氹大橋側邊建設第五跨海通道的話,將採取何種形式進行?則有待思考。有人曾建議,在舊澳氹大橋旁邊新建一條大橋。這將如張潤民副局長所言,將會影響景觀。更嚴重的是,將會對澳門特區的區旗、區徽圖案的完整性和莊嚴度,構成破壞性的影響。

實際上,澳氹大橋是澳門特區區旗、區徽的組成元素之一。《澳門基本法》第十條就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葡文『澳門』。」而按照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審議區旗、區徽時的圖案說明,澳門特別行政區擁有並可懸掛和使用自己的區旗、區徽,是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要體現。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體現和反映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位和特點,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標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澳門特別行政區如何懸掛和使用區旗、區徽,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自行立法決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圖案,由五星、蓮花、大橋、海水等圖案繪成,完全符合「體現一國兩制精神,反映澳門的實際,圖案莊嚴美觀」的原則。區旗、區徽上的五顆金黃色五星,象徵著國家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三朵含苞待放的蓮花,象徵著澳門的自然地理特點,即澳門是由三個半島--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大橋反映了澳門的自然景觀,象徵著把澳門三島連在一起。平穩的海水寓意著澳門四周是我國的領海,澳門在回歸祖國後定能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區徽上寫著有葡文「澳門」,表示葡文仍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定的官方語文。至於選定綠色為區旗、區徽的底色,意圖是使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主體色彩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的主體色彩有所區別。

正因為如此,在多年前,有人提出舊澳氹大橋的結構十分單薄,難以荷載重型汽車,不敷澳門日趨繁忙的交通需要,因而建議將之拆卸重建時,時任特首的何厚鏵就指出,舊澳氹大橋是澳門特區區旗、區徽的一部份,不能拆掉,否則將會形成違反基本法。

與之比照,如果在舊澳氹大橋旁邊加建一條大橋,是否也將會對作為區旗、區徽重要原素之一的澳氹大橋的景觀,造成影響,就值得思考了。

既要在舊澳氹大橋旁邊加建一條第五跨海通道,又要避免對舊澳氹大橋的景觀造成影響,或可採取兩個方案。其一是完全仿照舊澳氹大橋的樣式,興建一條新的澳氹大橋,並與之併列。但舊澳氹大橋是四十年前的產物,當時澳門沒有多少汽車,因而其橋面設計就是來往各為一線,倘完全仿照舊澳氹大橋興建,也只不過是增加來往各一條車道;即使是在舊澳氹大橋兩側各建一條新橋,也只不過是增加來往各兩條車道而已,對溝通中區與離島交通的作用不大。

其二是海底隧道。這本是好建議,畢竟第四跨海通道主要是疏道北區尤其是從港珠澳大橋及珠海來車的通道,對疏通中區車輛的幫助不大,除非是颱風來襲掛起八號風球,有必要來往市區與離島之間的車輛,才會繞到第四跨海通道。而且,第四跨海通道將禁止行駛電單車,第五跨海通道倘是以隧道形式興建,舊可以解決電單車過海尤其是在颱風天過海的問題。

但必須注意到,舊澳氹大橋的工程結構設計頗為「化學」。據有關資料顯示,大橋的樁柱是「摩擦樁」,亦即其樁柱並沒有打到岩石層,而是穿過並支撐在各種壓縮土層,主要是依靠樁側土的摩阻力來支撐垂直荷載,其樁尖部分承受的荷載很小,一般不超過百分之十。主要是針對海底地質是飽和軟粘土地基,在數十米深度內均無堅硬的樁尖持力層。這類樁基的沉降較大。在橋樑工程中,同一個橋臺或者橋墩的摩擦樁是等長的,不會因地質不同而變化。因而我們就可以觀賞到舊澳氹大橋的橋墩「齊輯輯」的美景,但較為大型的汽車走在大橋上,卻又有「上下搖晃」的感覺。正因為如此,現在禁止公共交通工具及特殊車輛以外的機動車輛通行,以減輕其荷載負擔,延長其使用壽命。

問題就在這裡,倘在舊澳氹大橋的旁邊興建海底隧道,可能會對支撐舊大橋摩擦樁的泥土造成某種影響。或許,距離舊大橋遠一些,可以避免這種影響。這需要專業人士進行研究。

數年前有關部門稱有一個構思,第四條(現應是第五條)跨海通道的澳門一端,是連接新口岸皇朝區的城市日馬路一端。而現在此端的接口處,已經規劃為新城填海區的B區法政區,可能難以展開。

總之,興建第五條跨海通道確實是有必要性,但要處理上述的具體問題,可能其難度要比第四條跨海通道還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