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再次面臨闖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文有近2萬字,信息量很大,大到國際形勢,小到自駕車營地建設,涉及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與往年相比,在內容上今年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對“十三五”規劃的闡述。因此,字數也要略多一些。但報告的核心仍然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經濟工作的部署。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報告不出所料下調了經濟增長目標,將這一數位首次設定在6.5%~7%之間。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說,今年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

如何化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風險?報告給出的答案也與輿論早前的預判基本一致:“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尤其是“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的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首次將“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相並列,把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視為“十三五”期間的三大舉措之一。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李克強在報告中說,“只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理清供給側改革概念

自從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眾多的經濟學家從各方面進行解讀,供給側改革一時成為媒體的熱詞。但是,圍繞供給側改革,經濟學界有很多爭論。

其中,最大的分歧是“供給側改革跟美國雷根政府當年實行的供應學派是不是一回事”,這是不是意味著從注重消費向注重供給的轉化,供給比消費更為重要?

“關於這個問題,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說,“這就理清了前一段時間圍繞供給側改革的爭議,我們講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雷根的供給側經濟學。”

張維為舉例說,“我們現在鋼鐵產能過剩很大,但它反映出來的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我們的鋼鐵產能中,低端鋼產能過剩很多,而高端產能不足,我們汽車需要的鋼,高端設備需要的鋼都不足。所以在鋼的供給方面,我們要去除低端產能,補上高端產能,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像過去那樣粗放地通過投資來刺激產業,而是既要‘去產能’,又要‘補短板’,從結構上真正把問題解決,使我們經濟品質更上一個臺階。”

有分析認為,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主張,更多的是基於對中國現階段供給與需求之間矛盾的分析:一方面,鋼鐵、水泥、煤炭、平板玻璃、電解鋁、光伏、風電等產業出現嚴重過剩;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生產與供給卻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中高端需求。

據統計,2014年,國人在境外的消費已經超過一萬億,其中購買奢侈品的數額高達6400多億人民幣。此外,2014年,中國內地民眾在海外代購市場的交易規模已經超過1500億。

“政府工作報告反復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看到了中國社會目前的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陳祖新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理清了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圍繞如何加強供給側改革,出了很多實招。這些部署包括修改和廢止有礙發展的行政法規、安排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職工分流安置、建設一批光網城市等等。

“供給側改革是今年報告最大的亮點。”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二司司長向東說。

“子彈還沒打光”

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注重長期的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階段,不能確保很快見成效。如何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處理好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可以說是政府的最大挑戰。

對此,中央政府掏出了好些工具箱裏的工具,首先是財政政策。李克強在報告中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財政赤字率將提升到3%,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

超過2萬億元的赤字規模將創194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3%的赤字率也創歷史新高。在經濟下行的時候,負債上升,財政狀況很可能惡化。為什麼要走這條路?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錢軍認為,擴大赤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降息的寬鬆實際效果並不是很好,而減稅是直接幫助企業,能夠比較有效地直接刺激經濟。尤其是為了鼓勵某些行業發展而減稅,效果更好了。

二是我國政府的負債率,從跨國比較來看,還是很低的,尤其是中央政府。而且中央政府的徵稅能力和財政狀況都非常好。適當增加赤字,把我們政府負債率提高一點,完全是可以承擔的。

除擴大赤字外,報告還提出年內還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增至5000億元。同時,中國今年將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以及放寬外商投資,將限制性條目減少一半,95%以上實行備案管理。

但與財政政策的加大力度相比,貨幣政策並沒有大幅放寬。報告提出,今年M2的增速預計為13%左右,這與2015年(13.3%)相同。此前,周小川在G20會議上提到當前我們執行的是“穩健偏寬鬆”貨幣政策,不過在這次報告中,“偏寬鬆”的字眼沒有了。

輿論認為,中國這次選擇推出財政政策來振興經濟、而沒有大幅放寬貨幣政策,顯示中國還是有經濟牌可以打。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在報告公開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指出,中國前幾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時也都沒有採取強刺激式的量化政策,而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激發內部活力,“所以我們不僅挺住了、穩住了增長,也為今後應對風險作出了儲備。也就是說,我們的子彈沒有打光,大部分還在。”

目前世界經濟狀況不佳,各國央行都在使用貨幣政策來應對,包括降低利率、甚至進入負利率地帶。有報導稱,日本央行上月16日正式實行了負利率政策,瑞典央行也在2月較早時進一步下調負利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認為:“中國政府還能通過擴張財政支出穩定經濟,無須過度依賴貨幣政策,說明中國還有財政餘地,中國手裏還是比其他國家多經濟牌。”

分析認為,報告正是在傳遞一種信心。“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創新政策工具和應對手段,來應對下行壓力。我手上武器都有了,該出手時就會出手。”黃守宏說。★

(蔡如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