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引發中國企業新一輪生產組織變革

【新華社濟南4月25日電】個性化定制一定昂貴?中國東部城市青島的一家企業正在讓個性化定制不再奢侈,這家企業實現了個性化定制的流水化生產。

這家公司是青島紅領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生產線上,工人用電腦設備讀出每件衣服上的電子卡信息,再按照桌前小屏幕上的提示完成工序,之後交給下一個環節。而在流水線的盡頭,是一件件獨具特色的衣服。“衣服上每個扣子的顏色及用線都可以不一樣,還可以在胸前繡上自己的名字,或是自己喜歡的圖案。”

實現個性化定制的流水化生產,紅領依靠的是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改造的生產線。紅領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代理介紹,公司已積累了超過200萬名顧客個性化定制的版型數據,客戶可通過互聯網定制自己個性的款型,還能利用設備實現遠程數據採集,“客戶保持標準站姿一兩秒鐘,系統即可獲得消費者19個部位的22個數據”。

中國以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改造生產、管理模式的企業正在增多。中國知名的投資人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看來,類似紅領這樣的C2M(顧客對工廠)模式可以應用到製造業的更多領域,從而推動引發製造業模式的變革。

中國知名企業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形成明顯區別於傳統的生產和商業模式。這家公司推出的性價較高的智能手機,已在中國市場上取得名列前茅的市場佔有率,其推出的空氣凈化器也迅速風靡全國。

小米公司的生產和組織模式有明顯的互聯網性。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說,該模式是小米定義產品、出資尋求最有經驗的創業團隊,如果產品達到小米的要求,再由小米通過互聯網等渠道銷售。“找到最優秀的人把產品做好,擁有一個高效率的渠道,就很容易把業務做起來,也很容易惠及消費者。”雷軍說。

“小米在這幾年裏投資了55家公司,其中有20家發佈產品,有7家營業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雷軍對自己的生產組織模式引以為傲。

在中國,類似的做法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為是在做“生態”。一個企業形成一個平臺,再和若干企業合作形成“生態經濟”,“生態”也成了當前中國企業家們口中時髦詞語。

“生態企業如同一個繁茂的熱帶雨林,在這種環境下,經過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一定會有新的物種產生。”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長馬蔚華說。

樂視控股集團董事長賈躍亭是較早推出並探索“生態經濟”的中國企業家,並且其生態體現出更大的跨界性和融合性。樂視此前立足於互聯網視聽,近年來已推出樂視電視、樂視手機等硬件產品,並且近期還推出了LeSEE概念電動汽車。

賈躍亭認為,傳統工業時代,所有的創新都是在環節內、領域內和企業延長線上創新。未來的“生態”時代下,更大的創新潛力在於打破產業邊界,通過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和跨產業的重構,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活力,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新元素、新物種和新價值”。

賈躍亭近日在濟南的一場企業家論壇上說,今年樂視的銷售收入預計可能突破一千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只有五六百億,收入的快速增長則得益於互聯網生態模式所創造的生態價值。

在這些新的互聯網思維影響下,不僅許多企業的生產、商業模式發生變革,其內部的管理組織模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中國著名的家電生產企業海爾公司,其內部的員工已向“創新團隊”模式演化,公司對好的團隊提供“融資”支持,每個團隊變成了公司大平臺上的“小微企業”,以此激發創新激情。

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社交軟件釘釘的創辦過程中,也有獨特的人員組織管理模式。釘釘項目負責人陳航說,其創業團隊是“前臺”,只有100多人,但其背後有公司的技術、財務等幾千人的“中臺”支持,再往後還有幾萬人的整個公司為“後臺”支持。

陳航說,他們就像是前方作戰的一線連隊,而後面有導彈、飛機部隊,“可以隨時呼叫火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