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又「攪攪新意思」

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 中,都要求澳門特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這固然是全澳門特區的任務,因而特區政府學習習近平主席「頂層架構設計」的模式,成立了高規格的「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全力主導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工作。但由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關鍵詞之一是「旅遊」,因而旅遊局就是最重要的執行單位,「孭曬重飛」。

前任旅遊局長由於是正統葡人,因而對華人社會思維尤其是中國的國情並不熟悉。盡管他對工作也是很認真負責,但畢竟是出於單純業務觀點,「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不了解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政治意義及具體內涵,因而對中央政府的指令,可說是「言之諄諄,聽之藐藐」。甚至在某年的國際煙花節,竟然不了解「九一八事變」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國恥日」的情況,而且當天恰好又是全國的「國防教育日」,正好當年更是發生了日本要將釣魚島「國有化」的事件,激起海峽兩岸人民都同仇敵愾,紛紛以各種行動以示抗議,中國政府更是五度召見日本大使,發出警告。但他卻將其中一場煙花安排在九月十八日晚上施放,與內地各城市鳴放防空警報,及人們上街示威遊行抗議的氛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且更尷尬的是,被安排在「九一八國恥日」當晚施放煙花的兩支隊伍,其中一支是來自菲律賓,而當時菲律賓正在侵犯我國領土黃岩島,並引發外交戰。為此,本欄建議調整這場煙花的施放日期,但主事者卻仍固執己意,造成惡劣影響。

特區政府後來調整旅遊局人事,免除該葡人的局長職務,由副局長文綺華「坐正」。文綺華雖然是葡裔居民,但也具有華人血統,並是在澳門出生成長。因而在與澳門華人居民的密切接觸中,熟悉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習俗,而且也了解中國的國情。並由於她掌握多國語言,並熟練使用中文,因而既熟悉國際旅遊事務,又能了解中央政府要求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意圖。

實際上,打此之後,旅遊局對落實貫徹「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工作,有了明顯的轉變。尤其是對其中的「世界」這個關鍵詞的理解,不單止是「世界級」的旅遊設施和服務水平,而且更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高端旅客,並按《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精神,以「一程多站」的方式,將這些國際遊客引介到內地各旅遊景點去,並平衡來澳旅客以內地旅客佔較大比例的情況。因而開始調整宣傳推廣澳門旅遊的方法,將以往主要是到內地各城市推廣旅遊的活動,改為到世界各地重要的旅遊市場去進行,並計劃到一些國際旅遊主要市場開設辦事處。

「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不但是單純旅遊,還應以休閑為主。而「休閒旅遊」是指純粹以休閑放鬆、精神愉悅、情感體驗為目的的非事務性旅遊活動,包括觀光、度假、文化旅遊等旅遊活動方式。其中的「文化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異國他鄉的民俗風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社會組織等而前往異地開展的遊覽、觀賞、考察、交流、學習等文化活動的旅遊。這類旅遊方式有的是以文化體驗、增長知識為目的,也能夠收到休閑放鬆的效果;有的則是以消遣休閑為目的,客觀上收到了文化體驗、增長知識的效果。廣義的文化旅遊類型多樣,包括狹義的文化旅遊,如參觀文化藝術地、參加文化藝術活動,也包括教育修學旅遊、科技旅遊、歷史考察(名人故居、歷史城鎮)旅遊等。

「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制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基礎方案》提出的願景和要求,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將澳門將建設成為一個以「旅遊」為形式、以「休閒」為核心、以「中心」為方向、以「世界」為品質,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城市。

因此,旅遊局就十分注意推動文化旅遊的活動,並與文化局、民政總署等部門合作,「攪攪新意思」,推出了不少將文化與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活動,包括「光影節」及「拉丁大巡遊」等。在吸引外地遊客,提高澳門旅遊素質的同時,本澳居民也得到享受,提高澳門居民的生活品質。民間社團也能夠密切配合,最近的「大黃鴨」,反應也不錯。

旅遊局在《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發展多元化旅遊產品」,其中就有文化旅遊。希望能充分挖掘澳門歷史文化特色,致力打造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不斷完善澳門具有多元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旅遊體驗,吸引世界各地旅客,培育文創產業的發展。

而舉行國際影展,可能也是其中一個嘗試。日前旅遊局長文綺華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會長周焯華署合作協定,確定於今年十二月八日至十三日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將邀請近百位本地及國際媒體代表、國際買家、導演、影星、製片商等世界主要影展的重要人物約五百人齊聚澳門,將舉辦包括電影競賽、電影盛會、藏龍、世界影展全景觀及Cross fire精選等活動,期間還將舉辦電影市場及大師班等項目,並且邀請電影業界知名人士組成「國際專業團隊」及「國際顧問團隊」等。其中將邀請馬可.穆勒擔任影展總監,還包括大家熟識的導演杜琪峯和許鞍華,以及韓國導演崔東勛和歐洲著名導演及攝影大師Clemens Klopfenstein應邀擔任影展大使,團隊陣容鼎盛,使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而國際。這個國際影展暨頒獎禮期望能促成世界級的交流機會,進一步提升澳門國際知名度,同時發揮促進文創產業,增添旅遊吸引力的協同效應,豐富澳門旅遊的文化內涵,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及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長遠效益,並有助於推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

舉辦國際影展,確是推動國際文化旅遊的一個好方法,而且屬於高端層次,有利於將澳門建設成為世界性的電影交流中心。而且,也可幫助澳門一群熱愛影視藝術的人才發展,甚至還可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影視產業發展。

不過,內地「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有句名言,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影展,其中奧斯卡和康城影展還是如雷貫耳,連珠海也有搞過。兩岸四地也分別舉辦「百花獎」、「金雞獎」和「金馬獎」、「金像獎」,澳門的國際影展如何能做到不是「複製」,而是突圍而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做出自己的風格,就需花費心思。

因此,可以在形式上也來個「攪攪新意思」。或者將一些獲得獎項的電影作品,長期地放映,尤其是內地居民看不到的片子。倘能在國際影展舉辦之前,拍攝出一部具有澳門特色的高質量電影作品,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志在參與」,打響名堂。此後就長期安排在澳門放映,就像廬山電影院「獨沽一味」地長期放映《廬山戀》,三十多年如一日,吸引上山的遊客那樣。此也是彰揚澳門特區的中西文化品味,淡化「東方賭城」形象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