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50年「老書」等待新問題

物理學博士萬維鋼一邊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工作,一邊在中文博客上發表科普文章,網名「同人於野」於是成了他的另一個身份。11月3日,萬維鋼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邀請他為正在籌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撰稿,郵件是少年兒童出版社(以下簡稱「少兒社」)編輯孫正凡發給他的。遠在大洋彼岸的萬維鋼對於這個邀請感到非常興奮,他沒想到自己能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這套曾經讓他著迷的書伴隨過他的少年時代,那時候他一直感到好奇的是:編寫這本書的,究竟是一群怎樣了不起的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有趣的知識?

葉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為這套書的主要作者,他當年參加《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的過程,和萬維鋼眼下的經歷有些類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學系讀本科的葉永烈收到少兒社編輯曹燕芳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羅列了一些化學方面的問題,請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來回答。從此,這個當年北大理科生裏的「文青」,不僅加入了《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而且最終成為知名的科普作家。

自1961年少兒社首次出版以來,《十萬個為什麼》已經誕生了5個版本,共發行1000多萬套,累計超過1億冊。它不僅是國內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書,也是國內影響最大、最暢銷的科普讀物。一套有50年歷史的「老書」正等待著新的問題:

「為什麼有人向食物里加三聚氰胺?」

「為什麼電腦鍵盤26個字母的排列是打亂的?」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目前,《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的編纂工作正在籌備中,通過網路等形式面向全國的問題徵集活動預計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問題」成了最大的問題

「『地球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像這樣的問題,不能再出現在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裏。我們提出來的問題,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生動、有趣!」 在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動物分冊的作者討論會上,該分冊副主編、上海科技館原副館長金杏寶手舉著某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說道。一位作者當即提出,「有的知識很重要,我們必須要講,又沒有特別好的方式來提出問題,這確實很難。」

「各位手上有一份問題單子,是我們今年5月份向上海一些中小學生徵集的問題匯總。小朋友們提的有關動物的問題最多,經過整理,把重複的去掉之後,還有5000多個。以此作為基礎,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靈感。」少兒社副總編洪星范介紹說。「問題」本身成了當天討論會的問題。一問一答,是《十萬個為什麼》開創的一種科普形式。「提出一個好問題,甚至要比答案還重要。」這是《十萬個為什麼》第1版至3版的編輯、少兒社原副總編洪祖年傳授給洪星範的經驗。向小朋友們徵集問題,正是第1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做法。

1958年,曹燕芳30歲出頭,是少兒社三編室6位年輕編輯中少數成家的一個。她的小女兒成天纏著她問「為什麼」:「媽媽,為什麼會下雪?」「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為什麼鴨子會游泳而雞不會?」……孩子看見什麼,就問她什麼,還常常打破砂鍋問到底。

此時,作為新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出版社,少兒社已經出版了一些兒童科普讀物,反響不錯,但比較淺顯,大多是只有一兩萬字的小冊子。在當時,隨著中共發起「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崇尚科學成為社會的潮流。在這個形勢下,三編室的編輯們已不滿足於一些小打小鬧的圖書。曹燕芳和同事們一起商量:乾脆出一本能夠回答孩子們所有問題的「百科」式的科普書﹗曹燕芳的女兒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那些「隨便瞎問」的問題,最終能夠促成一套在中國影響最大的科普讀物。

「文革版」讓人很「糾結」

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發行了200萬冊,有人說,有兩本單冊的銷量已經超過了當時的「毛選」。或許本可以發行得更多,但第2版出版一年多以後,「文革」就爆發了。

無可倖免地,《十萬個為什麼》作為「竭力鼓吹『知識萬能』的毒草」受到嚴厲批判。一本小冊子這樣寫道: 「(該叢書)博得劉記黑司令部的幹將、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楊尚昆、胡喬木、胡耀邦等的『欽定』和『讚賞』……《解放日報》以頭版地位發表了題為《培養孩子愛科學》的社論。眾所周知,為一本書而發表社論的只有一九六O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而《十萬個為什麼》竟能與之並列,且聲勢更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少兒社三編室被撤銷,編輯們都被送到上海郊區的「五七幹校」種水稻,三編室主任王國忠被打成「走資派」。就連在上海科教電影廠的葉永烈也難逃一劫。一天,他回到家,驚訝地發現家裏一片狼藉,他珍藏的第1版、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全套及相關書稿已經全都被造反派沒收了。

儘管如此,在十年動亂中,《十萬個為什麼》還是出了一版。1971年夏天,上海工宣隊一位負責人找到王國忠說,現在鬧「書荒」,書店沒書賣,你把《十萬個為什麼》重新修訂一下出版。於是,王國忠和三編室的部分編輯又回到了編輯崗位,只是少兒社當時已被撤銷,作為一個部門併入了上海出版社。「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以第二版為基礎,刪減了一些帶有「封、資、修毒素」的問題,添加了對「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偉大祖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的介紹。書的封面進行了換裝:由原來的「紅與黑」變成了橘黃色,左上角是幾位工農兵在紅旗下高舉「毛選」。書裏的內容也被「穿靴戴帽」,文章裏常常會蹦出一段黑體字「語錄」。比如,在解釋「零毫無內容嗎」時,就寫到:「偉大導師恩格斯教導我們,零是任何一個確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沒有內容的。」

一些對《十萬個為什麼》有感情的老編輯都沒有收藏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甚至不願意承認文革版的存在,但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少兒社原副社長李名慈卻指出,在那個沒有什麼書可以讀的年代,《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孩子們最主要的精神食糧,這一作用甚至超過了前兩版。1978年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時,很多人甚至參照《十萬個為什麼》的某些內容考上了大學。文革版《十萬個為什麼》在8年時間裏也出版發行了3700萬冊。葉永烈在「文革」中收到了很多讀者來信,詢問「銀鏡反應」的具體配方。他很久之後才想明白,那時人們結婚沒地方買鏡子,所以就想找塊玻璃,按照《十萬個為什麼》的介紹,自己做鏡子。

跨越50年打上時代烙印

5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第1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時,由於當時國人的科學素養普遍都比較低,提出的問題都比較淺顯,有大量類似「餃子煮熟了為什麼會浮起來」「水為什麼燒到100度才會沸騰」「空氣裏面有什麼」等這樣較為簡單的問題。到了第5版,當時為了從科學上揭穿「法輪功」的謊言,編輯們煞費苦心,編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真的有第3只眼嗎?」,另一個是「九星連珠會引起大災難嗎?」其實這兩個問題,即使不考慮特殊背景,在今天看來,也依然有科學價值和趣味性。

至於第2版《十萬個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是5個版本中較完美的一版。它是在第1版基礎上的擴充,1980年出的第4版,也是以第2版為原型。但葉永烈認為,由於1964年已是「文革」前夜,第2版的文字與風格,已比第1版略顯拘束。而文革版與第4版,則愈發呆板僵化。至於新世紀版即第5版,雖然它更新了相當大一部分內容,在當時創造了一個銷售奇跡,並獲獎無數,但過分強調專業性,損失了一部分文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他個人看來,拋開內容陳舊不提,第1版仍是至今難以超越的經典。

而在今天的新《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編輯們看來,《十萬個為什麼》除了要秉持人文精神,還應重拾科學精神的本義——開放與不確定性。「很多問題至今都沒有確定的回答,比如恐龍是怎麼滅絕的,有十幾種學說。我們就應當如實地講,而不是要給孩子們提供標準答案。回答本身也應當是科學的,開放的。」金杏寶說。

少兒社社長李遠濤坦承,要複製過去《十萬個為什麼》的輝煌,是不現實的,畢竟全中國人都讀一本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他依然對《十萬個為什麼》抱有更大的野心,不能讓「十萬個為什麼」這個少兒社的金字招牌繼續沉睡下去,今後將開發「十萬」系列衍生品,比如繪圖版《十萬個為什麼》,以「十萬個為什麼」為名的雜誌、網站、遊戲等等。

不過這一切的根本,還在於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究竟做到什麼樣。對此,葉永烈就指出,在上網一搜什麼問題都能找到答案的今天,趣味性與文學性依然是《十萬個為什麼》最大的法寶。

(錢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