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改變的不僅是中國

世界上佈滿了形形色色的路,有陽關大道,也有曲折小路,但若從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角度來說,絲綢之路可謂是最形象生動、富有文化內涵的一條。東方古國中國出產的絲綢華麗多彩、飄逸靈動,從長安和東南沿海的港口出發,伴隨著駝鈴聲抑或波浪聲,向西進發……

自張騫「鑿空」西域之後,絲綢之路便成為溝通東西方的通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石榴、黃瓜等水果、蔬菜,得以在遙遠的東方紮根。反過來,中國的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在物質層面之外,絲綢之路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上,佛法東來,在中國被發揚光大,西域的歌舞、雜技走上了中國的舞臺,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而中國的造紙、火藥、航海、印刷等技術走出國門,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民族交往、融合之路。樓蘭古國遺址曾發掘出一具女屍,通過檢測和復原,她高鼻深目,應當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種。可以想像,她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從里海之濱、伏爾加河畔或者更加遙遠的地方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最終定居在中國新疆。在她去世千年之後,蒙古軍隊西征,大批穆斯林從西域遷入中國,並同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絲綢之路還是一條開拓發展,互聯互通之路。絲綢之路開通以後,華夏政權常在西域屯田,將農耕灌溉技術帶到當地。西域人在放牧牛羊之外,種起了糧食作物。同時,西域草原上的馬匹、牛羊則為中國之所貴,並影響了華夏政權邊疆地區的生產、生活。正如《漢書•地理志》所載,「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翻閱歷史的流沙墜簡不難發現,絲綢之路為中國拓展了地理空間,帶來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絲綢之路改變了中國。

歷史的時針撥到今天。習近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沿著前人的腳步,針對當今的現實,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

「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40多億人口,這意味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和發展空間。在全球化進程受挫的今天,「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重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可以預想,通過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不僅會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也會帶動世界經濟走向新一輪的繁榮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這其中有歷史的因素,更有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來說,這些國家歷史上受到過西方殖民國家的侵略和掠奪,錯失了發展機會。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這些國家有機會變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潮,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狀態,實現長治久安。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沿線各國會找到適合自身的國家現代化道路。國力增強意味著他們在國際社會發言權的提升。這對於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會起到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將改變世界格局,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最終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因此,「一帶一路」在改變中國的同時,也會改變世界。

「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宏偉目標,實現起來絕非易事。不過,只要各國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終將演奏出現代版的「國際大合唱」。

(武曉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