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關於「一帶一路」的再思考

關於「一帶一路」,已經有很多的討論,發表的研究成果也多得讀不過來,我也寫過一些東西。不過,還是經常有人問我,中國為什麼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裏談一些我的想法。

為什麼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提出倡議,當然首先是基於本身發展的需要。從地緣看,中國陸地與亞歐大陸相連接,這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海上東邊是浩瀚的太平洋,往南過南中國海,西穿印度洋,登陸非洲,這是鄭和下西洋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看出,歐亞大陸相連國家和由西太平洋一印度洋連接的海洋構成中國的大基礎地緣區域。近代,由於中國衰落,那些曾用於友好交往的陸海通道,反而被外強用來進犯中國,於是,它們也成為中國保衛自己安全的拒阻線。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打開了對外交往的大門,首先利用的是海洋大通道,在沿海地區建立開放經濟區,實行引進一加工一出口的政策,以沿海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與外部的聯繫也逐步擴大了,不僅引進外部資源,也為外部國家提供市場和投資。由此,被隔斷的陸地通道也逐步開通,中國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市場,雙方之間的人文交往也變得多了起來。

然而,中國與外部的陸地聯繫還是受制於兩個大的瓶頸:一是基礎設施落後——中國與陸地鄰國之間沒有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網絡;二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不夠發達,發展的基礎環境較差。海上的聯繫也主要體現在貿易通道上,與沿路各國的經濟聯系並不深入,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如今,中國的發展和對外聯繫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內深化改革,實現發展的轉型,提升整體發展水準;對外擴大開放,與外部建立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聯系,形成新的關係結構和格局。「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為了把中國發展的轉型和與外部建立新的發展關係緊密聯繫起來,通過中國對外投資,轉移生產能力,與外部國家一起改善基礎設施與綜合發展環境,實現中國的新發展與外部發展的聯動,創建亞一歐一非廣大地區新的發展動力。

讓亞一歐一非陸海大區域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延伸帶

從地緣視野看,通過這樣的發展,可以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陸海連接,把中國與外部世界更為緊密地聯繫起來,讓亞一歐一非陸海大區域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延伸帶。這樣,中國的陸海地緣優勢才可以凸現出來。西方國家崛起主要靠的是海洋優勢,我國改革開放以後主要靠的也是依海的便利。然而,中國是一個陸海型國家,以陸地為基,如果陸上也便利了,就具備了新的和更大的地緣區位優勢。如今,特別是今後,通過現代技術的發展,建設起國內和跨國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路,可以讓陸地優勢回歸,這樣,中國就有了兩個優勢——陸地和海洋。比如,就貿易物流而言,現在通過海路從上海到歐洲的貨船大約要走一個月的時間,而從現在已經聯通的亞歐鐵路線看,已經勝過海路,把從中國到歐洲的運輸時間縮短到10天以內。如果修通了亞歐高鐵網,大概只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夠了。「一帶一路」的建設以新技術為支撐,建成亞歐大陸的快捷大交通網不是夢。有了現代交通設施網路,正如中國政府發佈的關於「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裏所提出,一邊是增長的東亞,一邊是發達的歐洲,「一帶一路」把亞歐大陸連接起來,形成新的地緣發展帶,為兩個地區,為世界增添新的發展活力。顯然,「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基於中國本身的發展,也基於地區和世界的發展,是讓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相連接,讓中國在世界新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帶一路」由中國倡議,需要大家合作。它的建設是基於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共商、共建和共用原則,即中國與其他國家一起來建設,共同分享成果,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情;二是與當地發展規劃和建設相對接的原則,即著眼於當地的發展和意願,不是靠強行推進,不是只考慮中國方面的利益。中國所倡議的重點推進方向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支持和參與相關國家的國內發展專案,二是規劃與建設跨國的聯通網路,在內容上,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政治、安全和人文交流合作。「一帶一路」是大手筆,大目標,光靠中國推動不行,光靠現有的機制不行,需要凝聚高度的共識,需要務實合作規劃,需要創建新的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開局,初見成效。在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還有中國設立的絲路基金都已經開始運轉,今後,還需要有更多的新合作機制建起來。同時,「一帶一路」的地理範疇雖然集中於亞一歐地區,但它的建設是開放的,不是排他的,也就是說,不是由中國主導或獨霸的,是向任何國家、任何企業和任何國際機構開放的,歡迎各國政府、企業和國際機構全方位參與。

「一帶一路」倡議理念中的三個「觀」

回到中國的倡議角度來,經常有人問我,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含義是什麼?我簡單地歸納為三個「觀」:

第一是「新大國觀」。中國已經崛起成為大國,正向強國邁進。世界都很關注,中國成為大國、強國會幹什麼?儘管中國一再宣示,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走傳統大國崛起爭霸、稱霸的老路,但人們還是有些不信。原因也很簡單,哪有大國會和平崛起、不搞擴張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個回答,因為它所宣導和推動的是開放、合作、發展與和平,而不是搞擴張、爭霸或殖民,這不就是中國的「新大國觀」在實踐嘛!

第二是「新合作發展觀」。開放是當今世界發展的突出特徵,

開放發展是大潮流,但是,光有開放發展不行,還需要合作發展。合作發展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關鍵是要解決共同參與問題、共用成果問題和發展融資問題。「一帶一路」的倡議就是基於共同參與、共用成果和建立新融資機制的考慮,把中國發展的能動性與外部世界發展的需要連接起來,把各國的國內規劃與外部的建設連接起來,把本國資源能力與國際融資支援連接起來,因此,可以稱之為新型發展合作的理念,在「一帶一路」這個大平臺上實現共謀發展,共同建設,共用紅利。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能力的瓶頸,建立「亞投行」就是為了突破瓶頸。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只有中國才能更好地從發展的角度構想,並且積極推動這樣的新機制建立,提出基於合作發展的新理念。

第三是「新海洋秩序觀」。中國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一則是為了推動中國與沿海相關國家的合作發展,二則是為了推動新海洋秩序的建設。西方大國崛起倚重的是海洋和霸權。人們擔心,中國要做海洋大國,必然要謀求海洋霸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是推動沿海國家的開放合作發展、海上航行的自由與安全。這表明,中國的意圖不是謀求海洋霸權,而是旨在推動新世紀的新海洋秩序建設。美國聲稱要捍衛海上航行自由,實際上是在維護其在海上的主導地位,保證在全球海上暢通無阻。

「一帶一路」建設是個長期工程,我說過,是「百年大計」、「百年工程」。顯然,要讓這樣大的地區通過現代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實現共同的發展,讓各國的人民共用和平發展的成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形成共識不易;讓大家瞭解容易,開展誠信合作不易;推動一陣子容易,長久堅持做不易。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堅持不懈,才需要知難而進。「一帶一路」提出了一個大思路,提供了一個大平臺,幹起來,必有成果,堅持下去,必有大成效,對此,要有信心。「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帶一路」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長遠,不能只盯著一時一事,更要觀大局,沒有大視野,缺乏意志力,幹不成這樣的大事業。

(張蘊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