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之“拍案驚奇”

【新華社華盛頓6月8日電】2016年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預選將在6月14日落幕,如無重大意外,在7月中下旬先後召開的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紐約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和前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將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普遍認為,2016年是美國政治史上“一個不同尋常的選舉年”,選舉進程“不斷製造驚奇”,暴露出美國社會的深層問題。

第一樁“驚奇”是,憤怒成為美國大選年的突出基調。美國草根民眾跨越黨派界限,反“建制派”、反金錢政治、反既得利益者、抗議收入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擴大。特朗普從右,桑德斯往左,都緊緊把握這一社會情緒,成功“接通地氣”進行競選造勢。而希拉裏則因骨灰級的“華盛頓政治圈內人”形象陷入被動,加上誠信度因“郵件門”跌入低谷,政治判斷力因利比亞戰爭和班加西事件備受質疑,又缺乏激發年輕選民熱情和憧憬的能力,競選之路遠比預想坎坷。如果不是準備充分、資金雄厚,加上民主黨建制派全力支持,很難說她能否走到現在。

第二樁“驚奇”是,21世紀的美國社會土壤裏,民粹主義、孤立主義思潮的湧動如此強勁。特朗普用直接粗魯的語言,挑釁並顛覆以反對一切歧視為主旨的“政治正確性”,大打排外牌、憎恨牌、恐懼牌,反移民、反全球化,宣稱要推倒美國與他國貿易協議重新談判,遭遇美國和西方主流精英的猛烈批評,卻幫助他選情一路高奏凱歌。他的“改變牌”和希拉裏的“守成牌”,不是普通的改變或延續美國現行政策之爭,而正如希拉裏在其外交政策演講中所指出,代表著對美國未來前行道路和介入國際事務方式的不同選擇。

第三樁“驚奇”是,被稱為“消極選戰”的負面競選宣傳大行其道,刻薄的人身攻擊而不是嚴肅競選主張成為競選利器,奪走了多數選民的注意力,使預選在很大程度上被娛樂化。共和黨預選中,特朗普依仗多年擔任脫口秀主持人練就的毒舌功夫過關斬將;眼下,他和希拉裏在反復攻擊對方的性情秉性“不適合當總統”。普遍預測,隨著大選進程推進,以人格攻擊為主的“消極選戰”將變本加厲。

第四樁“驚奇”是,希拉裏和特朗普雖然贏得本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所需票數,但多場民調和分析人士卻指出,他們沒有贏得人心。大量選民稱,他們將為了反對而投票——支持其中一方,只是為了阻止另一方入主白宮。有選舉專家指出,美國選民對兩黨總統候選人同時持有負面看法,這是少見的。2016年大選,行將成為美國現代選舉史上兩個“最不受歡迎者的對決”,“這是一個深層的、歷史性的和非同尋常的現實”。

不過,希拉裏打破了對美國女性來說“那塊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特朗普打破了華盛頓精英共同認可的各種政治規則,桑德斯靠人均27美元的小額捐贈將預選進行到底。他們的故事從特定角度都曾看似不可能,最終卻證明:一切皆有可能。

很大程度上,美國大選是美國民眾關於國家前行方向四年一度的大辯論,也是美國社會問題、政治生態、憂患關切、利益衝突、思潮沉浮的大曝光,進而也成為世界各國觀察和評估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在未來四年乃至更長時間裏的內政外交風向,以調整對美策略和對美關係的重要窗口。

從全球角度看,美國這一“不同尋常大選年”所反映出的深刻變遷,在很多方面,又與以資訊化網路化為推手的新世紀全球化進程,以及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動盪存在密切關聯、互動和呼應。

當2月1日美國兩黨預選在艾奧瓦州開鑼之際,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發表題為《爭吵開始》的文章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選舉之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展望下一階段美國大選,或許可以套用一句:爭吵升級。這也體現了美國政治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