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食端午節受捧 特色水果在廣西上市

【新華社南寧6月9日電】“這些是臺灣當地非常有特色的粽子,有燒肉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等多種口味供選擇。這段時間最受歡迎的是燒肉粽,雖然價格比普通粽子稍貴些,但是每天的預定量都在20盒以上。”廣西南寧市一家臺灣食品售賣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端午節期間不僅粽子暢銷,臺灣特色美食綠豆糕、鳳梨酥的銷量也增長不少。

南寧市民王華買了兩盒臺灣燒肉粽和一盒鳳梨酥。王華說,臺灣美食品質和味道都很不錯。近些年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化,越來越多來自臺灣的美食,在本地超市都能輕鬆買到。“去年買的就是臺灣粽子,老人小孩都很喜歡吃,今年多買些回去全家人一起分享。”

不僅是美食,很多臺灣特色水果近期陸續現身廣西各大水果市場和超市,吸引了眾多市民來購買。在南寧市多家水果批發市場和超市,都能看到來自臺灣的蓮霧、菠蘿、柚子等。

在一些水果商鋪,購買臺灣水果還搭配贈送酸梅粉。店主介紹,臺灣鳳梨蘸酸梅粉可以去除鳳梨的澀味,番石榴配上酸梅粉能變得更加香甜。

臺灣特色美食和水果在廣西熱銷,得益於近年來廣西與臺灣交流日益頻繁、合作不斷深化。統計顯示,2015年桂臺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3.88億美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廳長王乃學說,歡迎臺灣各界朋友借助廣西,進一步促進與大陸、東盟乃至更廣大區域間各領域交流合作,實現多方聯動發展共贏,開創開放合作新格局。

兩岸屈原後裔共赴“端午之約”

【中新社湖北秭歸6月9日電】6月9日,28位來自臺灣的屈氏後裔和學者詩人,共赴湖北秭歸萬古寺村尋根訪源,延續血脈親情,傳承家族文化。

秭歸萬古寺村相傳是屈原祖籍居住地,因屈原精神萬古流芳而得名,全村六成以上的居民都姓屈,有“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的美譽。

臺灣彰化市寶廍裏是臺灣屈氏後裔聚居地,世居200多位屈氏後裔。2010年,經臺灣明道大學牽線搭橋,鄂臺兩地屈氏後裔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

當日上午10時,船剛抵達長江西陵峽口,一艘龍舟破浪而來,並隨船同行。龍舟上“兩岸屈家同宗同源血脈相連手足情深”的橫幅格外醒目,這種特別的歡迎方式帶給臺灣同胞不小的驚喜。

抵達萬古寺村後,兩岸屈氏後裔聚在一起,看表演、贈禮物、聊家常、敘鄉愁。

下午,一場原汁原味的民間端午祭在香溪河畔舉行,兩岸屈氏後裔共祭屈原。

“兩岸屈氏擁有共同的血脈和歷史,縱然相隔萬水千山也無法阻斷血脈親情。”臺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羅文玲是最早為兩岸屈氏後裔聯絡交流的搭橋人。數年前,她受秭歸縣委托尋訪臺灣屈氏後裔,沒有想到,這件事最終促成了兩岸屈氏宗親的聯絡交流。她說,見到兩岸屈家人交流頻繁,相處融洽,深感自己做的事意義非比尋常。

萬古寺村黨支部書記屈家明與彰化市寶廍裏裏長莊景德每年都有一次“端午之約”,今年是雙方第五年在一起過端午節。莊景德說,寶廍裏計畫明年辦一次較大的端午節慶活動,屆時邀請秭歸的屈原後裔再赴“端午之約”,到臺灣參加當地紀念屈原的活動。

兩岸民俗藝人比絕活 攜手共探民俗文化傳承

【中新社寧波6月9日電】澥浦船鼓、車鼓陣、骨木鑲嵌、彩泥塑、農民畫……這些散落於海峽兩岸的眾多民間非遺“寶藏”,承載著中華大地流轉千年的文化記憶。6月9日,海峽兩岸(高雄•鎮海)民間藝術交流活動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舉行,30餘名臺灣同胞帶來原汁原味的臺灣民間藝術,與鎮海本地“民間藝人”同台切磋,展現了豐富多彩、一脈同源的中華傳統文化。

在中國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風格古建築群——鄭氏十七房中,兩岸民間風俗及技藝得到集中展示的機會。活動現場,甬劇小戲和蛟川走書的悠揚曲調,讓人們感受到老調、老戲的魅力;澥浦農民畫的強烈色彩,洋溢著濃郁的鄉俗鄉韻;來自臺灣團隊的車鼓陣、創意臺客舞,則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寶島風情。

臺灣高雄市社區聯合發展協會理事長劉高鈿表示,此行共有4個臺灣社區表演團隊到來,帶來了車鼓陣、創意臺客舞、客家歌謠舞蹈等節目。他認為,此次人氣旺盛的兩岸民間藝術“嘉年華”,不僅僅是雙方的表演展示,也是增進兩岸兩地民眾心靈契合的橋樑。

踏著澥浦船鼓的聲聲鼓點,循著臺客舞的陣陣舞步,如何讓行走在消逝中的民間藝術及“老手藝”煥發新活力,也成了兩岸民間藝術家們共同討論的話題。

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農民畫合作社負責人蔣勇告訴記者,近年來,澥浦鎮通過成立農民畫合作社,深入挖掘農民畫的“老底子”內涵,再輔以現代工藝、市場推廣手段,澥浦的農民畫正被重新賦予生命力,如今已形成了農民畫手機殼、服裝、抱枕、錢包等周邊衍生鏈,正逐漸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劉高鈿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雖然由於兩岸一水相隔,造成兩地民間文化在傳承和表現上的一些差異,但保護和傳承是共同的話題。在此背景下,促進兩岸民間文化藝術的互動交流,在交流中借鑒、補充文化傳承經驗,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鑼鼓與舞步的喧鬧聲中,兩岸傳統民俗正煥發出新的活力,也守住了民俗中的濃濃鄉愁。寧波市鎮海區副區長張穎表示,“兩岸同胞根生同源,血脈相連,我們願以社區結對為平臺、以文化為紐帶,互相學習借鑒,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民族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