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起走過的路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8年來成果顯著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過去8年,台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符合民族、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時代要求。

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基本實現

大陸1979年倡議、兩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2008年兩岸週末包機如期實施,兩岸兩會共同簽訂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四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郵。2009年兩岸實現定期航班,通航、通郵進一步擴大,使兩岸同胞的往來更加便捷。當年6月臺灣當局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陸資人島」正式啟動,兩岸「三通」由「局部、間接、單向」發展為「全面、直接、雙向」,正常交流使兩岸經濟聯繫更加密切,便利了兩岸民眾往來,提高了兩岸產業合作效率,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兩岸人員往來基本實現了正常的雙向交流,旅遊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主管道。2008年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兩岸同胞企盼已久的陸客團隊遊正式啟動。2010年大陸全面開放所有省、區、直轄市赴台團隊旅遊,2011年正式實施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個人旅遊,截至2015年大陸赴台個人遊開放城市達到47個。兩岸建立並逐步完善了旅遊市場監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合作機制,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品質總體良好。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實現了互利雙贏。大陸是臺灣第一大人境旅遊市場,臺灣是大陸第三大人境旅遊市場,兩岸已形成互為重要客源市場的穩定格局。旅遊開放不僅帶動了兩岸服務貿易發展,也在拉動兩岸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岸同胞也借此實現了多渠道、大範圍、多層次交流。

兩岸金融監管部門簽署一系列協議和備忘錄,使屬於特許經營行業的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可以正常開展。2009年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定,兩岸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監管機構分別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兩岸金融監管機構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兩岸銀行業、證券期貨業和保險業合作可以開展實質合作並進一步深化。2012年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利於降低兩岸民眾和企業的匯兌成本和匯率風險,促進兩岸投資貿易更為便利,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兩岸經濟合作。此外,臺灣地區人民幣業務於2013年正式開辦,發展勢頭良好。

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取得突破

兩岸兩會自2008年恢復協商以來,至今已經舉行11次會談,針對兩岸交流中的制度性問題,簽署了23項協定。具體包括:《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定》、《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定》、《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以及《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定》、《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定》、《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定》、《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這些協定涵蓋各個領域,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增進了兩岸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的福祉,得到了兩岸大多數民眾的歡迎和支持。這些協議搭建起兩岸和平穩定與經濟互利的橋樑,使兩岸關係進人66年來最為和平穩定、百姓獲得政策紅利最多的一個階段。

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有效運行,為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發揮重要作用。2014年2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在南京會面,這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會面並交換意見。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協商所考慮的層面愈來愈廣,已逐漸碰觸到深水區。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調解,不但對於後續洽談的經濟合作有所幫助,對於日後兩岸洽談非經濟事務也有穩固的基礎。國台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有利雙方加強溝通、增進瞭解、深化互信,推動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2015年兩岸熱線正式啟用,有助於雙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迄今共通話4次。在兩岸均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實現了66年來的首次會面,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更為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夯實基礎。習近平在這次會面中明確表達了大陸對兩岸經濟合作的立場:「我們願意首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發揮好各自優勢,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有所推進

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兩岸簽署框架協定是兩岸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結合兩岸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按照平等互惠原則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旨在逐步減少或消除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障礙,創造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進一步增進雙方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建立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具有鮮明的兩岸特色,是開放、.漸進的經濟合作協議。框架協定規定,兩岸將在框架協議生效後繼續商簽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單項協議,逐步推進兩岸間的進一步開放,最大限度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框架協定也是全面、綜合的經濟合作協定,內容涵蓋了兩岸間的主要經濟活動,確定了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規劃。框架協定既關注協定簽署後帶來的即時的經濟效益,關注兩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更關注兩岸經濟的長遠發展,關注兩岸人民的福扯。

ECFA後續協議取得重要成果,充分體現了兩岸政治互信對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的基礎性作用。ECFA簽署後,雙方已經簽署了兩岸投資保護與促進協定、兩岸海關合作協定、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未簽署的兩岸貨貿和爭端解決協議商談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進展。2011年,海峽兩岸經合會作為由兩岸共同成立的執行與磋商機構在ECFA下成立,經合會例會每半年在兩岸輪流舉行,磋商、監督並評估ECFA的執行,通報重要經貿資訊等,起到兩岸深化經濟合作重要平臺的作用。兩岸經合會產業合作工作小組下設汽車、無線城市、冷鏈物流、顯示、LED照明、紡織、醫藥、電子商務等8個產業分組,推進試點專案和重大專案合作。2011年以來,臺灣早收清單項下貨品對大陸出口值逐年增加,出口成長率均大幅高於整體貨物出口成長率。

兩岸在海關合作、產業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青年創業等方面也成果豐富。2015年兩岸海關電子資訊交換系統上線運行,兩岸貨物通關效率大幅提高。兩岸海關還共同解決了部分因第三方貿易無法適用ECFA優惠稅率的情況,使更多經營者享受到ECFA帶來的利益。大陸推出便利通關與檢驗檢疫措施,推動臺灣農產品拓展大陸銷售管道和提升貿易便利化程度。兩岸產業合作進一步深化。兩岸企業家峰會7個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在各自領域取得積極進展,產業合作試點專案取得新成果。兩岸資訊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迄今在9個產業領域共達成288項共識,發表31項兩岸共通標準。兩岸在冷鏈物流、LED照明、電子商務等產業合作方面取得進展,中小企業合作穩步推進。兩岸農業合作不斷深化,大陸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進一步推動臺灣農漁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有助進一步完善創業平臺建設,大陸還積極開展兩岸基層鄉村交流和兩岸農民交流互訪。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2013年大陸機電商會與臺灣貿易中心分別在臺北和上海、北京(後來增加廣州、青島)設立了辦事處。2014年大陸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海貿會)與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成為兩岸第二家互設辦事機構的經貿社團。大陸還設立了2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推動有條件的國企、民企和台企為臺灣青年實習、就業提供崗位。

兩岸經濟關係緊密化不斷深化

8年來,兩岸貿易投資平穩發展,經濟合作持續開展,兩岸經濟相互依賴不斷深化。兩岸年貿易額由1,200多億美元升至近2,000億美元,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和出口依賴度分別接近30%和40%;大陸實際使用台資累計金額由不到500億美元上升至將近1,500億美元,臺灣對大陸的投資依賴度約為60%。在兩岸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兩岸人員往來迅速擴大,兩岸人員往來總量由不到500萬人次升至近1,000萬人次,數量增長翻一番。大陸實施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免簽注和卡式臺胞證,使兩岸人員往來更加方便。

兩岸經濟關係日益緊密對臺灣經濟有顯著的正面作用。首先是有力支持了臺灣經濟增長。臺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依賴度高達120%,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均來自對外貿易順差,兩岸貿易差額在出口、投資和消費等拉動臺灣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扮演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沒有兩岸經貿往來,八年來臺灣外貿將缺少7,34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由當前累計2,47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變為4,86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即使考慮貿易轉移效果,沒有這7,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臺灣經濟發展與島內就業狀況將遠遠達不到目前的水準。

其次是直接和間接強化了臺灣經濟潛力。兩岸經濟關系緊密化使臺灣企業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陸的市場、人才和資金從事企業轉型和升級,對於臺灣企業的規模成長和市場擴張直接起到重要支撐。臺灣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2015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對臺灣企業領袖來說,大陸作為臺灣企業追求成長的首選,其重要性有增無減,從上年的78%增加到2015年的82%。更重要的是,兩岸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得不少國家願意和臺灣加深貿易關係,提供技術支援與深化策略合作,間接提升了臺灣企業和臺灣經濟的競爭力。

最後是保障和擴大了臺灣經濟福利。8年間,開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方便了兩岸民眾往來,提高了台灣企業經營效率,增加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商機。開放大陸遊客赴台及開放陸生赴台就讀帶動了兩岸間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不斷擴大,促進兩岸交通、基礎設施、島內教育等多領域投資,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共同進步。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及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帶動了島內就業和消費,刺激了島內資本市場發展與兩岸資本市場合作,拓展了兩岸金融機構與企業的合作空間。兩岸貿易人民幣結算比例逐步提高,臺灣金融機構大陸營業網點繼續增加,為兩岸企業和民眾帶來更多便利。兩岸各項經濟協議的簽署均為優化臺灣企業投資環境和經營條件、擴大台灣民眾的投資機會和就業機會、維護臺灣民眾的合法權益與政策優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保障。在相關協議的保障下,島內民眾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金融安全、核電安全、知識產權、防災防疫等生產生活條件均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此外,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的順利推進,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新的平臺。廈金海纜與福(州)淡(水)海纜、以及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程正式開通或開工方便了臺灣地區金門與淡水民眾的生產生活。

(朱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