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台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臺灣原住民本是樂天派族群,卻不得不面對島內火藥味十足的藍綠紛爭,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日據、國民黨遷台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秘密。

「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

記者來到位於屏東縣隘寮溪上游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該園區占地82.65公頃,主要展現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卑南、排灣、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

當地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下山,融入城市。屏東原住民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盧志良說,「原住民相當一部分從事軍警職業,因為在體能上,原住民比較能適應。」

記者此行的重點是禮納裏部落,與印象中原住民儉樸的居住環境不同,這裏均是嶄新的二層小樓,街面整潔,家家門前都種有鮮花,更像是都市郊外的別墅區。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破壞了當地的原住民村落,政府幫他們建造了這些永久屋。不過,屏東禮納裏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王雅馨表示,「對原住民來講,以前大家可以互換物品,但來到這裏後,很多東西只能用金錢交易。人們開始為生計奔波,生活水準上升了,但舒適感下降了。」

支持國民黨的比例在下降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占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怕被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原住民的身份確認有很嚴格規定,盧志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父親是原住民,可直接確定原住民身份,如果母親是原住民,可根據個人意願來選擇,需要從母姓。但如果只是某個祖先是原住民的話,由於沒有戶口登記,因此不能被認定是原住民。」

「其實在臺灣,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以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外省人是最向心於大陸,僅次於外省人的就是原住民,因為原住民接受國民黨的照顧很多。」 台「總統府國策顧問」、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前主委華加志說:「臺灣光復前,原住民小孩都沒有鞋子穿,衣服也嚴重不足。」對於自己的「國族認同」,華加志說,「國民黨來台時,我還小,接受的都是國民黨的教育。如果有人問我你是哪里人?我一定回答『臺灣人』;如果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一定說『是』。中華民族的臺灣、雲南、內蒙古、福建都是一樣的。但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就不一定了。」

華加志向《環球時報》記者描述了這樣的趨勢:「在解嚴以前,原住民中支持國民黨的與支持『黨外』的人數大概9∶1,慢慢地這個比例就被拉近了,到上次縣市長的選舉,大概是7∶3,今年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比例又到了6∶4。民進黨上臺後可能會繼續經營,將來拉平也不一定。」

然而情況並不是完全悲觀的,2009年「莫拉克風災」,大陸與港澳地區捐資近40億元新臺幣。走訪原住民學生占相當比例的大仁科技大學時,《環球時報》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師生們對大陸及港澳同胞的幫助表示感謝。近年,該校還多次參加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舉辦的「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一名曾多次到大陸交流的原住民學生說:「第一次聽說要去大陸交流時,有種恐懼感,因為聽人說那裏很落後,親眼看到之後,才發現我們的認識是多麼有偏差。我已經決定,畢業後去大陸找工作。」

「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去年在「立法院」,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向原住民主委林江義提出這個問題,林江義說:若勉強說原住民是炎黃子孫,會產生把南島與漢藏語系混在一起的感覺,「讓人見笑」。一年後,記者再次向林江義提起這個話題。林江義坦承,那是他在「立法院」遇到的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那位『立委』應該是故意消遣馬英九,因為馬先生曾說過『臺灣的鄉親絕大多數都是炎黃子孫』。」

林江義向記者解釋說,「炎帝和黃帝是約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兩個很大的部族領袖。而臺灣原住民居住在這個島嶼,至少是六七千年前的事。說『炎帝和黃帝是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就好像說『在座的各位是秦始皇的祖先』一樣,邏輯上講不通。但無論是漢藏語系的民族還是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應該懷著一顆寬容與互相尊重的心。」

與林江義的謹慎不同,華加志的態度非常堅決:「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這句話他20多年前就說過:「一次,在南寧舉辦全國民族運動會,萬里委員長特別請我們臺灣團吃飯,我就坐在他右邊,我們唱《高山青》《我們都是一家人》,還一起跳舞,我就講『報告委員長,看樣子,兩岸統一要我們山地同胞和少數民族先來。』大家聽了都很贊同,萬里先生也很高興。」華加志說,臺灣原住民沒那麼重的政治心機,比較看得開,跟大陸同胞很快就打成一片。

(范凌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