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合作:空間、契機與挑戰

4月,福建自貿試驗區迎來正式掛牌一周年。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18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45項,正在推進41項;已落地實施創新舉措160項,經國際著名評估諮詢機構評估63項屬全國首創。在周年前夕,3月30日至31日,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主辦「大陸自貿試驗區建設與兩岸經貿發展研討會」,來自韓國、北京、上海、臺灣、香港及福建等地政、商、學界300餘人彙聚一堂,梳理大陸自貿區建設成效和問題,探討未來自貿區建設和兩岸經貿合作,共謀兩岸經貿合作發展之路。

自貿區與兩岸跨界合作

由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組成的福建自貿區,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著推動兩岸往來、促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合作發展的濃重特色。

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陳雄說,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已經難以逆轉。僅從福建來看,2015年閩台貿易值達到693.59億元,臺灣成為福建第四大貿易夥伴。而建設自貿區,為兩岸居民開拓更廣泛的合作空間和發展機遇,此中,先行先試尤為重要,包括在閩台產業合作、擴大對台服務貿易、推動閩台貨物貿易自由化、兩岸金融、更加便利的臺灣居民和基層人員入境的相關政策等方面的先行先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在研討論文中認為,大陸當前需要通過建設自貿試驗區來推動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臺灣也希望通過建設自由經濟區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積累自由化經驗,從而建立自己的腹地。在當前的經貿背景下,以自由經貿區的方式,推動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也可能是唯一的路徑模式。兩區可以在法規、政策方面、基礎設施方面、資訊方面、監管方面以及產業方面進行對接合作。

兩岸關係正在出現一些變化,兩岸經貿談判、招商引資、人文往來的層面會受到影響。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昇認為,很多兩岸產業合作不能等到兩岸關係搞好之後推動,我們應該思考,怎麼樣針對今天現實,讓臺灣強項和大陸強項整合,強強合作。例如,目前大陸服務業占GDP50.5%,未來五年可能增長到56%-58%。臺灣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在這方面有很多實踐經驗,其中可以找到很多合作機會。又如文創,一個小鎮,小的文化創意就可能把一些產業充分發展起來,能夠有幾千個人、上萬人的就業機會,對當地的文化發展和保護都是積極正面的意義。另外,這種合作是不是可以延伸到其他技術領域?比如臺灣在某些技術領域不是第一流,最好的可能在日本、德國。而許多時候日商對陸商的信任度比較低,是否可以用台商這個平臺,整合更好的技術資源。

「這次研討我們有包括臺灣青年研究院、政治大學研究中心等前沿的智庫來參與,我們產業界帶著具有上千億實力的產業集團和一些未來可能跟福建有更多合作的優質產業與會交流對話。」陳德昇說。

臺灣中華跨域管理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張家春表示,自貿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政府變成服務角色,減少政府干預的市場成本,不要以土地優惠為自限。他認為,福建自貿區對內是周邊省份腹地,對外連接東南亞跟臺灣,「一帶一路」以大陸為本土,東南亞這邊幾個國家也可以設相對的自貿區,如果這樣,雙方貿易效益會加大,效益也會得到保障。臺灣和大陸之間,金門是可以一試的地方。

兩岸產業的合作空間

張家春認為,在整個臺灣做自貿區最想發展的有幾點,如智慧物流、金融服務、教育創新等,中國大陸最能夠引來創收的產業鏈,一個是貨幣金融跟其他金融服務,再一個商務服務,而金融保險,專業科學跟技術服務這一塊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這是對接最好的專案。

近年來大陸「互聯網+」發展迅猛。「講到網路,現在在大陸支付寶已經相當普及,電商的部分相當了不起。過去我們很難想像交易模式可以用這樣的模式,一個電商,一個第三方支付,臺灣非常需要大陸的合作,需要很快進入這個市場。尤其在交易的基礎和工具上,臺灣需要有一個有規模的市場。」張家春說。

福建自貿試驗區在金融改革、創新上提出的43項試驗任務中,有關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有18項,超過40%,可以說福建自貿區開展金融開放試驗,重點在推進兩岸金融合作,自貿試驗區為閩台金融合作打開了新的空間。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宋曉燕認為,金融一定要維護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融通資金的需求和供給是根本功能,以達到貿易便利,風險分攤。相對于大陸,臺灣金融經驗比較成熟,但它處於市場飽和、過度競爭的環境,有向外拓展市場業務的需求,大陸的金融狀況是間接金融太多,直接金融太少,尤其是大陸外匯市場波動很大,臺灣經常有大筆外資流入套利,套完就走。所以自貿區很重要的一點,是直接金融,擴大直接金融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大陸的金融業人才匱乏,臺灣擁有大陸所需要的技術、人才、經驗。大陸擁有市場,兩岸金融合作可以共贏。她強調說,兩岸金融合作必須服務於兩岸經濟發展,雙方的金融立法需要達成一致;而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金融合作的開放不等於自由放任,金融市場有金融市場的底線,跟其他經濟不同,金融經濟是不可以用負面清單的。

在海峽兩岸經貿合作領域,能源合作可算是先驅,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因為能源涉及國家安全,二十多年中合作發展並不順利。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尤怡文表示,近年來國際能源合作有一些新思維,用多邊取代單邊合作,以商業取代政治,來確保能源合作的穩定性。全球能源市場格局發生轉變,亞洲各國正在推動成立一個交易中心。「一帶一路」戰略非常有利於推動這種合作機制,利用亞投行去串聯起管網,而把兩岸管網放到東亞管線網路裡面,可以降低臺灣方面的憂慮。

「最近日本在拉攏臺灣進入日本天然氣市場交易聯盟,臺灣可以扮演中間橋樑,以打破中國和日本沒有辦法合作的僵局,這對兩岸的經濟合作將有很大的提升。

「風力發電我後來才知道全世界最好的風場在臺灣海峽,臺灣海峽有幾隻風力發電設備出問題,臺灣沒有維修船,還是請大陸這邊維修船去幫忙。最好的風力發電場在金門那一塊,大概在海峽中間,需要海峽兩岸好好合作。」張家春補充道。

製造業是自貿區發展的重要基礎,脫離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談服務業,就是無源之水。當前福建自貿區製造業的發展,台資企業尤其是電子資訊台資企業已經占福建接近半壁江山。福建省超過百億元的電子資訊企業,7家中有6家台企。台資電子新興產業對於福建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斷地增加資本,如中華映管240億元準備在馬尾建立分廠,但很多關鍵零配件還是要從臺灣進口。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副教授蔡勇志認為,今後應當把島內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吸引過來。同時,顯示器行業目前佈局在福建的台企主要是產業鏈中游,今後要積極吸引上游彩色濾片、液晶顯示元器件等行業,並增加在地化採購比例。

「福建目前有三大主導產業,電子資訊、機械製造和石化。臺灣在智慧製造、精密製造、海洋工程裝備等方面有優勢,所以從電子資訊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來看,我想都是今後閩台合作的核心。」他說。

自貿區發展的契機與挑戰

臺灣商業發展研究院顧問沈莒達,多年來在兩岸許多企業都擔任過重要角色。他指出,臺灣投資很少、百倍以上利潤行業的第一名,是任何人想不到的不孕症。這種產業政府沒辦法想到,民間企業如果不懂產業特色,也想不到。「我個人建議,在自由貿易區,應該注意發展體健醫安行業,體就是體育,健就是健康,醫就是醫療,安就是社會娛樂相關的。」

觀察兩岸2020年產業發展的策略,可以看到其中的共通之處,如創新、轉型升級等,大陸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臺灣以樂活臺灣作為重點。基於此,臺灣聯豐國際顧問公司董事長吳春波期待,兩岸共同制定產業合作的技術標準,建立兩岸自有品牌,不管是自貿區本身品牌還是企業品牌,並使產業合作的專業分工再上一個層次。

除了經濟要素之外,福建自貿區的落腳點仍是溝通融合兩岸。福建高校招收的臺灣博士生人數在全國是最多的,台籍博士生畢業後許多人留在大陸,福建的一些行政系統也開始對臺灣人開放。如何更好吸引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創業?

台籍人士、上海財經大學公管學院助理教授林瑞華介紹,臺灣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辭彙是「小確幸」,年輕人不太有野心,不太想掙大錢,希望能夠安安穩穩地開一個咖啡店,生活上過得去就好。臺北去年被評為全世界前十的咖啡城市,每一個咖啡館有自己的設計和特色,年輕人追求的是精緻化、個性化。「我回臺灣,會發現臺灣有很多新奇小小的東西出現。」現在臺灣年輕人文創做得比較好,像咖啡店大量結合了裝潢、包裝,設計了自己獨特產品。也結合傳統文化,創出新產品,像客家布做成筆記本的封套,甚至臺灣在地的米,用客家布精緻包裝,用於婚禮或送人。甚至有些學歷高、工資高的人願意返鄉,用他們的知識去種田、開發新品種或者種一些有機的東西,結合文創,結合網路,透過網購賣到國內外。這兩塊雖小,但星星之火遍佈各地,出現在各個小的街道和城市。

「他們沒有太大野心,對大陸不熟悉,又有負面新聞報導,所以不敢過來。我們自貿區該怎麼做可以吸引這些人?廈門、福州自貿區,臺灣年輕人對相關資訊知道很少,並不知道有什麼優惠,透過什麼管道進來,資訊不對稱非常嚴重。平潭創業園硬體該有的都有,政策也有,但為什麼沒有人來,我們發現除了有土地有房子之外,什麼都沒有,一個人來這邊不知道該怎麼生活。平潭建立了台商家園,從臺灣請人過來設計街道,讓他們過來有親切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把社區結合生活,結合文化特色建立起來。營造起來之後,人自然往那邊走。」

臺灣平鎮女青年會創會理事長舒翠玲認為,自貿區國際化與法制化是很關鍵的兩項工作。「對臺灣人民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到自貿區投資或工作,能夠確保有法律保障,投資財產不會因為時間,因為人,而有所變動;在意行政是否能夠具備國際化的經驗與訓練」。

福建省自貿辦政研處副處長楊智星回應道,自貿試驗區允許臺灣自然人以居民的身份直接到自貿區建立商戶,不需要經過外資備案,營業範圍也擴大到129個行業。但目前自貿區運營時間不長,實際操作中碰到各種困難,包括投資政策與相關法律的矛盾。「但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想辦法解決,省自貿辦對上要積極去國家部委拿相關政策,對內牽頭協調整個自貿試驗片區,希望一起努力,群策群力,把自貿試驗區做好。」

此次研討會由福建省自貿試驗區研究院承辦,該研究院是福建省委黨校、行政學院聯合上海財經大學,按照新型智庫發展要求設立的協同創新研究平臺。成立以來,研究院緊密聯繫自貿試驗區建設,舉辦了「自貿區立法與制度創新」、「自貿區建設與加快福建發展」等論壇,邀請臺灣及國內外相關知名專家學者,開辦一系列講座,並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和研究,推出了「福建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等一系列成果,其中有八項獲得省領導的批示和肯定,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力。1月20日,研究院成立台商研究工作坊,其自貿區輿情觀察室也同時舉行授牌儀式。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一起搭建的一個兩岸協同創新平臺正在出現,一個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協同創新平臺正在形成,這裡既有學術交流,也有產業對接,政用產學研一體化正在循序漸進中得以實現。」 福建省自貿試驗區研究執行院長王利平說。

(肖國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