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共用經濟」之與澳門

王希富

自手機召車服務軟件Uber登陸澳門以來,爭議不斷。上周Uber澳門區總經理盧綺雯與數名支持者乘搭三輪車前往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遞交數千份由本澳市民和遊客撰寫的關於使用Uber服務體驗的信件。盧綺雯指出,當局沿用舊有思維嚴厲打擊Uber司機夥伴,發出高額罰款令Uber在澳門的發展更加艱難。乘坐三輪車到場遞信是表達傳統運輸行業與新興運輸行業可共同營運,互補不足。公司將全力支持司機夥伴,之前被檢控的罰單正進行法律程式,暫不便透露。

盧綺雯表示,過去一周收到大約三千封來自本澳市民、遊客的信件,內容主要分享用戶使用Uber出行服務的體驗。希望司長及其辦公室能抽空閱讀並回覆。Uber過去成功與全球約八十國家、地區訂立拼車法規,認為澳門有機會做到。期望藉活動鼓勵官員、Uber、大眾三方共同探討設立拼車法規。

但隨後,身兼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澳門旅遊業聯盟主席、澳門的士業聯盟召集人的周錦輝批評,這是「惡人先告狀」,儼如挑戰澳門法律,更鼓動其他人違法。有關部門應行動,並應對業界有合理交代。周錦輝表示,Uber本身提供不合法業務,現在如此做法等於挑戰特區權威。對方以其他地方已訂立拼車法例,由此延伸其他地方法律來挑戰澳門特區法律,幹預執法。他認為,執法部門之前已檢控相關司機開出罰單,但對方仍然肆無忌憚,繼續違法,更誤導公衆,即可以不理會法律。而且日前更由公司領導組織到政府部門遞信,鼓動違法做白牌車,相關部門應要行動,不應只是罰款了事。這種好比有組織的活動,是否在法律上處理。作為的士業界代表亦希望政府可以交代。

其實,關於Uber在澳門是否可以合法營運,僅是單個的商業案例行為。筆者絕對支持所有的商業營運必須要合法。但同時也關注Uber所代表的「共用經濟」模式,能否在澳門落地生根。

研究資料顯示,共用經濟是指擁有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

共用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用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協力廠商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協力廠商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美國《時代週刊》將共用經濟稱為未來十年改變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彭博商業週刊》也將共用經濟的出現列為近八十五年來出現的最重大創新之一。著名未來學家與經濟學家傑裏米?裏夫金(Jerermy Rifkin)甚至預言,共用經濟會在21世紀下半葉成為社會主導的經濟形態。

提及共用經濟,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以Uber為代表的打車軟體。Uber自2009年成立以來,以一個顛覆者的角色在交通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Uber打破了傳統由計程車或租賃公司控制的租車領域,通過移動應用,將計程車輛的供給端迅速放大,並提升服務標準,在計程車內為乘客提供礦泉水、充電器等服務,將全球的計程車和租車行業拖入了一輪新的競爭格局。

與Uber類似,Airbnb源於的兩位設計師創始人在藝術展覽會期間出租自己的床墊而引申出來。Airbnb,意為在空中的「bed and breakfast」,旨在幫助用戶通過互聯網預訂有空餘房間的住宅(民宿)。同樣由於供給端的迅速打開,以及Airbnb所提供的各具特色民宿,Airbnb在住宿業內異軍突起,預定量與房屋庫存開始比肩洲際、希爾頓等跨國酒店集團。

根據統計,2014年全球共用經濟的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金。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350億美金,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6%。

事實上,共用概念早已有之。傳統社會,朋友之間借書或共用一條資訊、包括鄰裡之間互借東西,都是一種形式的共用。但這種共用受制於空間、關係兩大要素,一方面,資訊或實物的共用要受制於空間的限制,只能僅限於個人所能觸達的空間之內;另一方面,共用需要有雙方的信任關係才能達成。

2010年前後,隨著Uber、Airbnb等一系列實物共用平臺的出現,共用開始從純粹的無償分享、資訊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共用經濟」。

從本質上講,共用經濟是通過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對於供給方來說,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對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用的方式使用物品。

由於供給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閒散或空餘的,而非專門為需求方提供的。供給方從商業組織演變為線下的個體勞動者。因此,需要有一個平臺對數量龐大的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撮合。因此就產生了共用經濟的平臺公司。

共用經濟的另一個核心特質是,所說的「共用」是指對個人閒置資源的共用。這一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對個人所有的資源進行共用,並獲得一定的收益,才是共用經濟的核心實質。

共用經濟的優勢

在共用經濟的平臺下,供給端的創造力被激發,他們更傾向於提供非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以形成個人產品獨特的品牌。研究認為,共用經濟平臺的極大優勢在於:

(1)整合線下資源:以Uber為例,它將線下閒置車輛資源聚合到平臺上,通過LBS定位技術、演算法,將平臺上需要用車的乘客和距離最近的司機進行匹配。從而達到對線下車輛資源整合的目的。

(2)降低成本,提升配置效率:共用經濟的出現,降低了供給和需求兩方的成本,大大提升了資源對接和配置的效率。這不僅體現在金錢成本上,還體現在時間成本上。

(3)提供非標產品:Airbnb以獨特的民宿體驗成為共用經濟的重要平臺之一。Airbnb並不致力於提供標準而廉價的酒店,而是通過bed&breakfast為顧客提供具有當地語系化、人情味豐富,或者獨特的體驗。Airbnb在瑞士雪山的纜車上提供豪華套房,在三藩市提供搭建於樹上的樹屋。由於Airbnb是一個開放的共用經濟平臺,隨著平臺的壯大,Airbnb的房屋出租者為了在眾多供給方中脫穎而出,他們也在房屋的佈置、裝潢上更花費心思。他們為用戶提供配備智慧家居設備的房間、榻榻米屋、卡通主題屋等,或向用戶介紹本地的獨特娛樂、遊玩體驗。

(4)樹立個人品牌: 共用經濟平臺所提供的機制凸顯了個人的品牌、信譽。供給方不再使用商業組織的頭銜而直接面向顧客提供勞動或服務。他們在龐大的商業組織中,被忽視的能力和才華,可以通過共用經濟平臺得到進一步的發掘。而通過他們提供的優質、個性化的服務,他們更獲得了比在商業組織內更大的成就感、知名度。

共用經濟幾乎滲透到各個行業

作為共用經濟最具代表性的兩家企業,Uber和Airbnb分別為計程車業和酒店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也讓人們看到了共用經濟在未來的巨大潛力。共用經濟這種新的經濟模式並不只會在計程車業和酒店業發揮作用,利用人們業餘時間和空間的特點,它幾乎可以滲透到各個行業。

內地,某個時刻「滴滴拉屎」曾作為一個笑談在業界津津樂道,雖然這是一個玩笑,但其實它與Uber和Airbnb一樣道出了共用經濟的本質。這種經濟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閒置的資源,一方面填補了市場對於某些產品或服務的巨大需求的不足,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說叫「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站在環球角度來看,共用經濟正在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最為明顯的有如下幾個行業:

1.快遞業,目前快遞業的模式大部分是由快遞公司雇傭全職快遞員進行商品配送,快遞業是個重資產的模式,它最大的資源需求就是人力,人力一旦緊缺就會導致快遞的延誤,影響用戶體驗。每年快到過年的時候,由於大批快遞員提前回家,人員緊缺便會導致快遞的延後。共用經濟下的快遞業可以充分利用全社會擁有空閒時間的人員,因而在人員問題上要好於傳統快遞業,而基於地理位置尋找最近人員的方式也使快遞的時間得到了節約。

2.家政服務業,在共用經濟下的家政服務人員與傳統家政服務相比,並不一定是整月或整年的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務,而更可能是在許多家庭有某些急切需求的時候提供服務,比如老婆出差自己沒時間打掃家,奶奶回老家小孩無人照顧等情況,共用經濟下的家政服務業對於已經退休閑賦在家的人員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再就業機會。當然服務需求方可以根據服務方的服務經驗和過往口碑來決定是否雇傭對方,這一點已經成了互聯網公司的標配。

3.教育行業,共用經濟下的教育行業,對於服務提供方來說可以解決兩類人的問題。一,可以解決公立學校老師在業餘時間賺取外快的需求,二,可以解決擁有教師資質,但無法進入公立學校工作的人的需求,同時他們也可以不用依附於私立教育機構,而是成為自由職業者,為學生提供服務,這種服務給平臺的傭金一定遠遠低於給私立教育機構的。對於服務需求方來說,它可以解決想享受個性化教育服務的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解決想找一位好口碑老師補課的需求。

4.個人服務業:理髮、按摩、美甲等,上門理髮,上門按摩,上門美甲,這些說法放在5年前恐怕我們想都不敢想,但移動互聯網讓這些成為了現實。傳統的這些服務業,一定是有需求的客戶來到店家購買服務,這一模式是大部分商業模式的特點,並沒有什麼錯。但共用經濟下的個人服務業相對於傳統個人服務業有兩個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節省時間,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沒有什麼比這點更重要了。

5.新聞業,在新聞業,自雇型的記者其實早已有之,在博客時代周曙光就曾獨立報到「重慶最牛釘子戶」並引發廣泛關注,當然那個時候周曙光的商業模式並沒有那麼明確。在新媒體時代,科技博客的崛起成為共用經濟的最重要體現。比如在虎嗅網、百度百家,或者36氪這樣的網站上,內容不是全部來自站內的記者或編輯,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由註冊的作者貢獻,這些作者出於興趣或其他原因,獨立採訪或採編內容併發表在網站上,而網站會拿出一部分稿費給予這些內容貢獻者(雖然現在給的稿費並不高,但這種模式是正確的共用經濟模式)。

6.租賃業,酒店式的租賃業由Airbnb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而共用經濟同樣正在滲透辦公租賃業,它主要滿足的是辦公短租租賃者的需求。

7.廣告、創意業,共用經濟可以說為創意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當某個公司發出了一個客戶的相關任務,平臺上會有很多創意人員領取任務,公司根據創意人員的往過作品和評價選取合適的人員,然後開始達成協議並實施。理論上來講,這種模式可以供一個CEO開一家幾乎沒有全職創意人員的「空殼公司」。

而實際上,其他諸如培訓、醫療等的行業也一直不乏共用經濟模式的影子。可以說,共用經濟已經不可回避,那麼未來傳統企業該如何適應共用經濟的到來?

傳統企業必須改變以應對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根本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的創新浪潮,對傳統企業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就像《新資本主義宣言》(The New Capitalist Manifesto)作者烏馬爾?哈克指出的,如果傳統消費減少10%,而共用消費增加10%,那麼傳統企業的利潤率將受到顯著影響;如果傳統企業不能進行改變,甚至可能會被淘汰。

顯然,抵制不是明智的選擇。那麼傳統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共用經濟呢?

1、開拓銷售管道,雙贏合作。對於尚無力建立自己的共用經濟模式,但已經看到共用經濟潛力的傳統企業,可以轉換思維,嘗試一下是否可以利用共用經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客戶或者收入。至少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與共用經濟企業合作,將其視為自己的一個新銷售管道。

2、靈活部署資源,加強服務。除了作為銷售管道,傳統企業還可以利用共用經濟企業作為新的服務資源。這樣不僅僅可以增加服務人員、拓展服務範圍,還給予企業更多的靈活選擇,可以只在業務繁忙時刻按需使用這些額外的服務資源。

3、提升品牌形象,三重底線。共用經濟所提倡的分享美好事物、再利用閒置的資源等理念,與現代企業需要承擔經濟、社會、環境責任的所謂「三重底線」理論非常吻合。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多企業都開始尋求適合企業特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少傳統企業紛紛推出共用資源以保護環境、支持舊物回收、支持舊物交換、支持民眾之間的分享等服務,這也是對自身品牌形象的極好提升。

4、進退有據,投資參股。對於傳統企業,共用經濟完全是新生事物,有深度參與的意願,但又因為戰略、資源、能力、風險態度等種種原因,不知從何下手。這種情況下,不少公司採取了戰略性投資的方式,參股某些與自身業務相關或者能與自身業務產生化學反應的共用經濟企業,既能幫助提升自身業務,加強業務合作關係,還可以深入理解共用經濟的商業模式,優化自身的學習曲線。若被投資企業業務不佳,作為戰略投資者也可以及時退出,即使財務上有一些損失也不會對公司整體業務與士氣產生多大影響。

對於那些希望快速向共用經濟轉型,或快速進入共用經濟領域的企業,直接收購兼併也不失為一項好的策略,尤其在競爭激烈、受共用經濟衝擊較大的行業,譬如租車行業。

5、擁抱變革,創建新業務。對於已有龐大的客戶群和強大的品牌的公司,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創新實力與風險對抗能力,也可以利用共用經濟思維直接創建新的業務。在前文提到過,共用經濟思維的本質在於將所有權轉化/淡化為使用權,充分利用閒置資源,從而提高供需效率,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例如,沃爾瑪目前在使用聯邦快遞等物流公司進行電商的物流配送,但是成本頗高。受到TaskRabbit和Instacart等共用經濟配送公司的啟發,沃爾瑪設計了一種新模式,那就是讓在店內購物的消費者充當「配送員」的角色,充分這些「剩餘」運力,在全美50家門店運營共用配送服務。

6、擴展核心,防禦挑戰。對於傳統企業而言,除了去參與或建立共用經濟業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選項是採取防禦策略。根據「顛覆式創新」之父克萊頓?克裏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的理論,傳統企業在面臨顛覆時,應該充分意識到現有業務的哪些部分是脆弱的,而哪些部分擁有最強的抵禦能力,那些擁有保持其優勢的能力被稱之為可擴展核心(Extendable Core)。

因此,傳統企業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進一步鞏固優勢,從而防禦來自新進入者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