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營商及就業環境宜適應疫後消費形態轉型

  今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雖然華南天氣頗不穩定,但卻仍然難以阻止人們外出旅遊的意願。在內地五日連假的前夕,廣東省內的各條高速公路就已經出現「大塞車」,其中塞車最嚴重的路段是廣澳高速的中山段。因而可以相信,澳門的旅遊業又將迎來一個小高潮。
  但與以往幾個內地「黃金周」期間,澳門百工百業的表現看,今次「五一小黃金周」可能也仍然是旺淡不勻,旅遊區和中區將會重現疫情前的興旺狀態,而民生區尤其是北區則是比疫情前還要清淡,「仲衰過做女嗰時」。
  有人將此種情形的出現,認為是受「澳車北上」之賜。因而許多社會人士都在呼籲,盡量留在澳門消費。但其實這是說對了一半。一方面,在澳門與珠海幾乎已經「同城化」,通關也越來越方便之下,珠海、中山一帶的消費價廉物美,當然其競爭力和吸引力強於澳門的同類消費場所,尤其是吸引距離近、低端消費力的北區居民。另一方面,正因為與中區居民相比,北區居民的消費力較低,因而並非是「澳車北上」的主力軍,因而將北區商號經營困難全然怪責於「澳車北上」,並非是實事求是的說法。
  何況,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號召下,要求澳人留在澳門消費,也非完全正確,而且也與希望更多的內地居民來澳旅遊消費,自相矛盾。
  不管怎樣,澳門特區政府是注意到民生區和北區商號經營困難的情況。從行政長官賀一誠,到經濟範疇的各級官員,都在「扭盡六壬」,絞盡腦汁,希望能夠找出適當的措施,尤其是引導遊客到民生區和北區消費,改善民生區和北區的營商環境。在前日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慶祝大會上,賀一誠再次表態,特區政府將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支持中小企業持續經營,加大對較低收入勞動者的福利保障,將一如既往充份維護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權利,加大力度打擊非法工作,支持工會依法運作,保障僱員合法勞動權益,推動構建和諧、友善的勞資關係。
  其實,無論是政府決策機制,還是勞資雙方,在思考改善民生區和北區的營商及就業環境時,除了是從傳統的角度切入之外,還宜進一步開闊眼界,從「疫情後工作及消費形態轉型」的視野去觀察研究及解決問題。
  實際上,一場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工作模式。從二零二零年開始,許多企業紛紛採取在家工作的策略防堵病毒肆虐,並出現了結合遠端和分流的「混合式辦公」模式。當然,並非所有行業都可以在家工作,遠距辦公的工作效率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但多數上班族認為在家工作並不會影響工作效率,甚至覺得居家工作好處更多,不但可以減省開銷,心情也比較好。而且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居家上班其實也有許多好處,除了可以節省辦公室租金和開銷等營運成本,員工滿意度也會提升,有效降低離職率,對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千禧世代年輕人來說,也會是具有吸引力的企業。
  疫情不只改變企業的工作型態,連帶讓溝通方式也跟著有所不同,視訊或電話會議逐步取代面對面開會,成為企業的主要溝通方式。即使是國際性政府間的大型會議,也都是以視訊的方式召開,顯見遠距辦公、線上會議已逐漸成為企業新常態。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在疫情結束之後,這種工作及會議方式竟然「習慣成自然」,繼續及持續下去。實際上,最新研究發現,民眾在疫情期間發現享受人生的重要,雖然維持遠距工作,但全職工作者減少,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勞工對於工作的看法已出現系統性的轉變。即使勞動市場已十分吃緊,薪資成長卻一直追不上通膨的速度,原因之一是:勞工要的不只是加薪。他們也要求更多非金錢補貼,例如有薪假和彈性工時。結果就是,勞工上班的工時變少,或是上班的生產力下降。一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對工作的興趣」在滿意度上升的佔比最小,相對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則佔比最高。
  或許,這種在西方頗為普遍的現象,並不是澳門的主流狀態。雖然澳門也有若干工作是可以遠距在家中操作,但畢竟是少數,而且也是「高級白領」的行為。而澳門則相對地,「高端白領」的佔比不高,而且尤其是第三產業尤其是旅遊酒店賭場零售飲食等行業,必須向顧客提供「實體性」的服務,因而遠距在家工作的現象並不普遍。
  但是,澳門的消費形態的轉變,卻與世界各地有點近似。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Google」關鍵字搜尋次數的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全球普遍實施防疫管制的期間,還是在疫情結束恢復常態化之後,一些人潮大量聚集的消費行為,其相關的關鍵字被搜尋次數明顯驟減;而有關在家用餐、健康生活與室內娛樂等關鍵字,則成為熱門被搜尋詞彙,折射了人類消費習慣的根本性改變,進而產生新型態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購買方式方面,人們更多選擇綫上購物或者在手機應用程序上下單。在消費結構方面,人們更傾向于在家中尋找娛樂和消遣方式。與此同時,食品、醫療用品和清潔用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銷售量上升,而高端奢侈品的銷售量下降。同時,消費心理也有所變化。由于經濟的不確定性,許多人開始更加關注節約和理智消費,而不是過度消費。
  既然人們從疫情期間減少出門到飲食場所就餐,而是在家烹飪或點叫外賣,在疫情結束後,或因是「習慣成自然」,也或是受到「天災」的教訓,「居安思危」、「積蓄防飢」,注意鏗儉加強儲蓄,因而就繼續沿襲此消費方式,有家庭的在家烹飪,「單身狗」則叫外賣。在此情況下,民生區和北區的飲食商號,就必然首當其衝地受到衝擊影響。相反,外賣「騎手」的業務卻興旺起來。當然,外賣「騎手」隊伍的壯大,也有著受疫情影響而導致失業的原因。
  另一方面,消費降級也出現在一些領域。受經濟壓力和不確定性的影響,人們可能會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更加傾向于選擇低價位的商品和服務,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和消費頻率。很多人在消費時更加注重健康和安全問題,例如購買更加安全的食品、使用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疫情過後,很多人可能會更加謹慎地花錢。這也就是爲什麽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綫上購物的模式。
  因此,賣場銷售模式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許多傳統實體店已經開始從綫下轉移到綫上,陸續與電商平臺合作,這種虛實融合的模式成爲新銷售趨勢,這種模式利用了實體店面的優勢和數位科技技術,將公司與顧客綁在一起,提供全通路的整合和優質的顧客體驗。有關部門是否可以思考,引導民生區和北區的中小微企,與電商平台或外賣「騎手」合作,以銷售形態的轉型,適應居民疫後消費形態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