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史料搜集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正在抗戰館採訪台胞抗日史實展的故事時,感受最深的是展區裡展覽的諸多文物史料背後的故事。他們告訴我們,雖然這次展覽只展出355張歷史圖片和416件歷史文物,但實際徵集上來的文物史實已達上萬件(張)。而在徵集的過程中,他們更得到了大陸相關部門、領導專家,以及台灣方面的團體和許多台灣抗日英烈後代的大力支持。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僅摘錄部分故事,以表達對所有支援和捐贈的各方人士的敬意。

史學家注毅夫捐贈的許多珍費史料

在台胞抗日史實展區,大家發現一進展區不遠的醒目處,就有一尊雕塑,那就是史上有名的「五人上書」中的5人。雕塑反映了當年台籍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與在京台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等,聽聞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後多方奔走,率先上書都察院,反對割台議和,表明「台地軍民必能捨死忘生,為國家效命!」的史實。

「上書第一人」汪春源,是史學家、現為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的曾祖父。籌建台胞抗日史實展區,全國台聯是發起單位之一,也是始終關注和強力推進台胞抗日史實展的推動者。而會長汪毅夫恰好是對台灣抗戰史深有研究且酷愛收藏歷史文物的史學家,他自許「是我份內的事」。於是,他毫不吝嗇地將自己苦心收藏的珍貴歷史史料,貢獻給了台胞抗日史實展區。包括:日本人繪製的台灣地圖、《廈門戰跡》光碟、《議政風雲五十年》光碟、《戰後台灣省政改造的關鍵時刻》光碟和《一八九六年雲林大屠殺》《1897年全島抗日義軍蜂起之報告》《孫文革命對台灣同胞抗日的鼓舞》《一九三三年祖國對台工作》《—九三七年台民抗日思想》《1896年犯罪即決例與1898年台灣匪徒刑罰令》《一九三零年霧社事件》《因討伐少數民族而身亡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大將》等一大批珍貴的文獻資料。當然,其中包括他的曾祖父汪春源許多鮮為人知的珍品。

同時,汪會長還積極做起了義務募集員,憑他同台灣島內的關係,泛動員更多的台灣鄉親把珍貴的台灣抗日文物史料貢獻了出來。

《八卦山之役》油畫

八卦山,如今是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昔日則是台灣同胞英勇抗擊日軍侵略者的戰場。位於彰化縣東北部。前往八卦山時,我們並未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而是透過誘人的景象,切身感受當年台灣義軍奮勇與侵略者戰鬥的場景

那是1895年8月23日,日軍的近衛師團進佔台中南部的大肚市街。台灣義軍吳湯興、徐驤、黎景嵩會合吳彭年、嚴雲龍率領的「黑旗軍」共數千名兵士除據彰化城外,另有400名兵士利用彰化八卦山炮台進行抵抗,並首度使用重武器的大炮炮擊進駐於大肚溪對岸的近衛師團。27日,日軍開始零星炮擊八卦山,29日半夜發動進攻,戰鬥歷經8小時,29日上午8時日軍宣告勝利。吳湯興、徐驤、吳彭年、嚴雲龍及大多數兵士皆力戰陣亡。這是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此稱「八卦山之役」。

巧的是,在台捜集資料過程中,遇到了當年一位義軍的後代楊炳輝,他是台灣一位知名油畫家,且繪畫風格以自創的寫實風格為主,著重基本繪畫實力。尤其是近年來創作的巨幅系列油畫《鄭成功複台史》,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此次,得知我們要舉辦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展,遂將自己精心創作的外曾祖父參加的《八卦山之役》大型油畫,贈送給抗戰館。雖然,因楊炳輝這段時間身體有恙,畫作只完成了90%,但當年義軍頑強殺敵的身影栩栩如生。他表示,待健康狀況好轉,定要到抗戰館來把畫作完成。

「十六聯屏」裡外的愛國情懷

說起這「十六聯屏」,就不能不和近年來享譽兩岸的一個名字聯繫起來,她就是台灣著名抗日志士邱逢甲的侄孫女、台灣知名作家和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會長邱秀芷。

應該講,此次台胞抗日史實展離不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的鼎力支持,而其會長邱秀芷更是跑前跑後、不辭辛苦,既幫助我們在島內捜集史料提供幫助,還為我們不斷地提供台灣抗日志士的後代電話、聯繫方式,而且自己更是率先垂範,為我們轉讓了邱逢甲撰文、鄭鴻猷書「恭祝誥封夫人林大母林太恭人八旬開一壽序」十六賴的珍貴文物。

「這幅十六聯屏作於1902年,行文流暢,情感真摯,文中邱逢甲以霧峰林家孫女婿的身份為林獻堂袓母林太夫人祝壽。」邱秀芷向我們介紹道。

「談起邱逢甲的作品,大家可能對那篇《春愁》比較耳熟能詳。」談話間,邱秀芷吟誦起了《春愁》中的詩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雖然這幅十六聯屏的文章不如《春愁》那般傳頌度很高,但是細讀之下字裡行間都透露出邱逢甲的深厚的愛國情懷。邱逢甲借聯屏大力讚美台灣山川之美,感歎乙未割台山河巨變。同時,堅信台灣必將回歸祖國懷抱。對淪陷故土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說著,她為我們指出了聯屏中「地球之大而有中國,附於中國而有台灣」等詞句,「這些字句都是兩岸一家的最好證明」。

年僅19歲的姜紹相烈士通物

在捜集台胞抗日史料過程中,我們被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感動著。其中在抗日英烈當中,姜紹袓烈士的事蹟更讓我們敬佩不已,他可謂是犧牲的抗日英烈義軍首領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姜紹袓是父親晚年得子的唯一寶貝,但即便這樣,他沒有因家境富足而驕淫,而是處處仁俠重義。19歲那年,剛剛結婚不久的他,不滿日軍佔領台北後繼續南侵,心中激起了強烈的雛驗紓難,散盡家財,籌造武器,組織義軍,在北埔一帶募集鄉勇500餘人,抵抗由基隆、台北南進的日本侵略軍。同時,聯絡徐驤、吳湯興等各路抵抗軍,全力配合,協同作戰。並摘竹大湖口地區重創進犯的日軍近衛師團。但不久,日軍重兵壓境,力戰不屈被俘。後日軍審問時,由家人冒充替死,才得以生還°隨後,姜紹祖沒有怕死妥協,重到北埔,再募鄉勇壯丁,與日軍繼續奮勇作戰。同年夏,在會同各路義軍反攻新竹,與日軍激戰枕頭山時,因彈盡被俘,英勇殉國。

得知我們捜集台胞抗日史料時,姜紹祖烈士的曾孫、著名歷史學家姜文涴先生立即毫不猶豫地捐贈了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相關珍品。包括姜紹祖為籌措抗日經費的借據及還款收條、寫給義軍首領吳湯興的信件等。其中一封信還是寫在絲質扇面上的。乍一看去,圓形扇面上寫滿題詞,貌似文人志士的傷春悲秋之作,但細看,裡面卻充滿了一位台灣同胞的家國懷與民族大義。

莫那‧魯道的服飾複製件

捜集台胞抗日文物,首先需得到廣大台灣同胞特別是抗日英烈後人的支持。由此在去年「紀念台灣光復69周年座談會」上,台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後人張進昌即刻表示,回台後將組織鄉親一同捜尋整理台灣少數民族抗戰的文物。

後來,張進昌回到台灣後,投身到捜集台灣少數民族抗日史料的行動中。其中,他和一些研究台灣少數民族抗日的專家,根據當時的賽德克人首領的具體服飾標準,把莫那•魯道戰鬥時穿的服飾進行了一比一復原,並將複製件贈送給了抗戰館。他表示,將繼續收集和整理台灣少數民族抗戰的文物史料。

莫那•魯道是台灣少數民族16個族群中抗擊日軍的眾多英雄之一。台灣知名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德克賽•巴萊》講述的就是莫那•魯道抗日的故事。原來,在台灣南投縣仁愛鄉有個叫霧社的地方,終年氣候涼爽,山翠水碧,交通發達,是一個世外桃源。日軍佔據台灣後,早就虎視眈眈這一寶地,一邊強行對台灣少數民族進行鎮壓,一邊在此大舉開發山林資源,並逼迫少數民族兄弟從事各種勞役工作。1930年10月27日,借一年一度的盛大運動會之機,實在是忍無可忍的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舉行起義。隨後,日本人調集大批員警與軍隊前來鎮壓,最終,莫那‧魯道等寡不敵眾,起義遭到日軍血腥屠殺,莫那•魯道及眾多少數民族兄弟慘遭殺害。此為史上「霧社事件」。

「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拓片的來歷

在台胞抗日史實展區後部,有一塊一比一大小的石碑拓片,格外引人注目,上書「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而這塊石碑拓片的原碑現就立在我們的祖先陝西軒轅黃帝廟前。此處共矗立著3塊石碑,從外向裡依次是「澳門回歸紀念碑」「香港回歸紀念碑」和「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

說起這塊石碑拓片還有一段故事。

為把台胞抗日史實展辦好,一日,館長沈強帶領我們一行前往全國台聯拜會。在交談的過程中,全國台聯黨組書記梁國揚告訴我們,1946年正值台灣光復一周年,台灣同胞為表達重回祖國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的情懷,組織了一個「台灣光復致敬團」,准備到陝西祭拜軒轅黃帝。不料,在距離黃帝陵100公里左右的耀縣時,恰逢大雨滂沱,後只得在該縣中山中學進行遙祭。60年後,致敬團的後人為完成先輩遺願,再次組團前往。而這次最終能夠成行和在軒轅黃帝廟前豎立石碑,全國台聯一直在擔當著協調和後援的工作。由此,黃帝陵管委會專門贈給了全國台聯一塊石碑拓片,該石碑拓片僅複製了兩塊,另一塊存留在國家博物館。

鑒於這塊拓片的珍貴性,開始我們都沒好意思提出來,但沒想到全國台聯主動提出,梁書記說,把拓片贈給抗戰館,這有利於讓更多的大陸同胞瞭解台胞抗日的歷史,凡說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地去做。

(易靖茗、張明陽、昌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