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張又俠在太空排兵佈陣

他定「將門之後」,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如今已成功指揮神舟十號和長征七號的發射

6月25日20時22分,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張又俠鄭重宣佈: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歡呼聲從發射前線蔓延全國,而此次飛行任務的總指揮一一新組建的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張又俠上將,理所當然地受到各方矚目。

「航太新兵」挑起重擔

張又俠和航太工程打交道的時間並不長。2012年,他擔任總裝備部部長,並被任命為載人航太工程總指揮。《環球人物》記者瞭解到,總裝備部不僅擔負著全軍武器裝備的發展計畫、科研試驗、訂購保障等任務,還肩負著我國載人航太、衛星發射和測控的重任。自1992年啟動載人航太工程計畫以來,總指揮多由解放軍裝備部門負責人擔任。

在指揮長征七號發射前,張又俠已成功指揮過神舟十號飛船的發射。英國《衛報》曾把神舟十號發射任務的成功稱為「中國載人航太項目在進入第二個10年後取得的又一個成功」,是「最新里程碑式成就」,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將全面進人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階段」。而此次發射的長征七號是中國首款貨運飛船,能夠實現空間實驗室物資運輸與補給。「長征七號成功首飛意味著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已拉開大幕。」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

儘管張又俠不是航太老兵,但自接過指揮棒,他就對載人航太事業投以極大的熱情,要求總裝各級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太精神,以再次走進大漠的精氣神,確保航太發射任務創造新輝煌。載人航太工程環節眾多、極其嚴密,對領導者的統籌能力、抗壓能力、指揮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驗和鍛煉。載人航太工程前總指揮李繼耐上將曾在《難忘的歷史時刻》一文中寫道,「整個工程由七大系統組成」,「110多個研究院所、學校、基地、工廠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試驗任務」,「3000多個單位承擔了協作配套任務」,直接參加航太飛行任務的就有「數萬人」,「我深感肩上的擔子空前沉重」。如今,這個沉重的擔子落到了張又俠的肩頭,而縱觀其經歷,他對在高壓下承擔重任並不陌生。

出奇兵成就「戰功連長」

1968年,18歲的張又俠進人軍隊。從普通士兵做到連長,十餘年間他都利用午休時間加練。當時的團長曾在全團大會上說:「誰能像張又俠這樣吃苦耐勞,都會得到重用和提拔。」但張又俠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殘酷的戰火中。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時任第14軍40師118團某連連長的張又俠隨部隊開赴前線。他作戰積極主動,還為團長出謀劃策。在攻打敵人陣地時,上級下令限期拿下,為後續部隊打通道路。但越軍在山上嚴防死守,依靠地勢幾次打退瞭解放軍的進攻。久攻不下,張又俠向團長建議,出奇兵繞到越軍背後,打它個措手不及。有人反駁,從地圖上看沒有路,全是原始森林。張又俠解釋:「我曾聽劉伯承元帥跟我父親(即張宗遜上將)說過『有山就有梁』。只要有梁,就能讓部隊通過。只要給我一個營,我就能突襲敵陣。」團長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帶一個營共計4個連,穿越密林。但最終只有一個連成功穿越。張又俠帶著這一個連突襲,打懵了越軍。正面部隊也趁機發起攻擊,一舉拿下了陣地。

1984年,中越邊境烽煙再起。當年的「戰功連長」張又俠已升任第14軍40師119團團長。他再次開赴前線,投人老山戰役,並在攻防兩面都有出色表現。他制定了「經過炮擊後,步兵開始攻擊,40分鐘拿下主陣地」的進攻計畫,是「文革」後第一個完整的步炮協同計畫。

張又俠更為關鍵的角色是在當年7月12日越軍發動奪回老山的戰鬥中,他率團堅守松毛嶺。當時,張又俠的兵力和越軍的兵力比是1:7。越軍的計畫是主力潛伏松毛嶺前,進行奇襲。戰前張又俠獲得準確的情報,命令炮兵對越軍埋伏地域進行地毯式炮擊,越軍一線指揮官幾乎全被打死。但越軍受到炮擊後一聲不出,導致張又俠以為判斷錯誤,越軍並未伏擊在那裡。結果,午夜越軍發動突襲。張又俠率軍堅守,並巧妙利用與炮兵的配合,保住了陣地。最終,他率團成功擊退了越軍為期3天的反攻,越軍共陣亡3000餘人。

不再「問蒼茫大地」

戰火的淬煉使張又俠成為為數不多的有實戰經驗的現任高級將領。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他晉升速度加快,任陸軍第13集團軍副軍長,並被授予少將軍銜;2000年晉升第13集團軍軍長;2005年調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7年晉升為中將軍銜,並升任瀋陽軍區司令員;2011年被授予上將軍銜;2012年任總裝備部部長。

張又俠是「將門之後」,其父是開國上將張宗遜。父子倆是解放軍軍史上,繼原軍委副主席張震和原二炮政委張海陽後的第二對「父子上將」。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至1978年,張宗遜曾擔任總後勤部部長,當時解放軍尚無總裝備部建制,軍械裝備工作主要由總後勤部承擔。因此,張又俠執掌總裝備部被媒體稱為「子承父業」。

任瀋陽軍區司令員期間,張又俠曾在「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中承擔陪同指揮的任務。此後的「和平使命一2009」在瀋陽舉行。在結束儀式上,俄方總導演、俄羅斯陸軍副總司令斯圖傑尼金用中文「很好」來形容中俄參演部隊間的協作,稱讚「來自瀋陽軍區的官兵和俄羅斯遠東軍區的官兵並肩作戰,完成了所有任務,雙方的協同非常成功」。這種與外軍聯合軍演的工作經歷,對高級軍官非常寶貴。

從戰場走出的張又俠注重實兵操練。2008年,瀋陽軍區某連因過於依賴電腦訓練,荒廢實彈射擊,導致敗給其他連隊。他親自把該連拉出營區,連續演練了18個實戰專案。在和平年代實兵」無「實戰」,張又俠就為部隊尋找新的「戰場」。「1987年大興安嶺撲火」「1998年抗洪搶險」……張又俠和軍區領導們發現,由於缺乏專業裝備,部隊執行搶險救災等任務時突擊作用難以有效發揮。2011年,瀋陽軍區與東北三省建成部隊搶險救災裝備保障體系,使「鍬鎬棍棒」執行任務成為歷史。

張又俠的一位少年玩伴曾回憶:「張又俠從小就是鐵漢子,掰腕子百戰百勝。他還喜歡打籃球。我至今記得他拍著籃球,大呼:『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們!』」如今,身為航太工程總指揮的張又俠,直面太空排兵佈陣,不再「問蒼茫大地」。

(鄭心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