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向著空間站出發

長征七號將發射我國首款貨運飛船,實現空間實驗室物資運輸與補給,同時也將為第三步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

全新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從距南海邊800米的發射平台上騰空而起,拖曳著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飛越大海,飛向太空。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指揮中心裡,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張濤,一直注視著這個全新一代運載火箭,直到尾焰消失在夜空為止。「長征七號的長征之路剛剛開始,未來,它將承擔更多使命!」張濤說,「長征七號就像是我們的『孩子』,送它出征,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去高考。」

長征七號、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雙首飛成功!這是又一個載入中國航天歷史的夜晚,南海之濱,中國航天事業,拉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大幕,踏上了面向大海星辰的新征途。

「長征七號成功首飛意味著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已拉開大幕。」長七首飛成功當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

一枚全新的火箭

「除了腰圍沒變,其他都變了」,張濤不止一次對媒體這樣介紹「長七」,相比功勳卓著的長征四號,長征七號外形和尺寸大致相似,助推器直徑仍然是標準的2.25米直徑,芯級直徑為3.35米,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強調,「這是一枚全新的火箭」。「新動力、新布局、新環境、新結構、新體制、新測發」,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小軍用6個「新」來形容這個「長征」火箭家族裡的小弟弟。

長征七號可謂八年磨一劍,最根本的變化來自動力系統。它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一舉將我國中型運載火箭低軌道的運載能力由8.6噸提高至13.5噸,達到國外同類火箭先進水平。「心臟」也更強壯了,張濤告訴記者。長七使用全新的動力系統,兩台發動機都是新的,全新的液氧煤油發動機。

除此之外,僅從外觀上看,長七的「顏值」更高了,比起此前的長征系列火箭,長七的「腿」明顯變長了,更協調、更美觀。所謂的「腿」,指的是長征七號的4個推進器,長約27米的助推器,接近現役火箭助推器長度的2倍。這種改變,意味著要對火箭的設計進行全面的更新。傳統火箭固定助推器需要兩個捆綁點,而長征七號又增加了一個捆綁點,相對現役火箭靜定的捆綁方案,載荷、捆綁裝置等設計難度大大增加、可靠性大幅提升。

此外,長征七號是我國第一枚全數字火箭,採用了三維設計,打通了從設計到製造的全三維流程,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邁入了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的大門。

「長征七號是開啟我國航天事業新征程的奠基工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指揮部主任周鳳廣說。

長七首飛成功,國際上讚揚聲一片,日本火箭協會理事吉田久信說,「長征七號火箭使用液氧煤油,不僅環保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非常適合中國今後發射貨運飛船等。」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專家熱羅姆•維拉分析說,「長征七號可在不變更發動機和火箭各級的情況下加裝不同的助推器,並使這些『模塊』協同工作。」

放眼國際做橫向比較,長征七號也絲毫不落下風,俄羅斯的「聯盟」系列中型火箭,美國的「安塔瑞斯」火箭、印度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同屬中型火箭,長征七號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3.5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是4.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達7噸,長七的這些數據已經躋身國際第一梯隊,而98%的發射可靠性,更屬於國際先進水平。

預計到2021年長征七號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航天發射任務。

拉開空間站建設大幕

長征七號作為我國未來任務量最大的運載火箭,將為我國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而它的第一步,就是在明年發射我國首個空間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未來,它還將承擔中國航天多種類型的發射任務,空間站、載人登月、火星艙、深空探測器……這些中國航天未來的美麗藍圖,都需要長征七號一次次成功發射來實現。

「長征七號是我國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更是我國未來航天發射任務的『主力軍』,它所開啟的時代有多壯麗,它的使命就有多光榮」,張濤說。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自上世紀90年代啟動,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前已實現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以及第二步第一階段——航天員出艙、飛船與空間艙交會對接。當前,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第二步第二階段——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設。在這個階段,長征七號將發射我國首款貨運飛船,實現空間實驗室物資運輸與補給,同時也將為第三步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

2010年,中央批准實施空間站工程,計劃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建成我國自己的空間站。這個12年的宏大戰略,將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研製建設兩個階段實施。目前正處於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攻堅階段,目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

根據任務目標,空間實驗室任務共安排4次飛行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後續3次飛行任務分別為:今年9月中旬,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0月中旬,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配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測試;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正在研製生產和總裝測試。

「空間實驗室任務之後,我國將真正邁入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武平說。

「胖五」更令人期待

在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人員給每一個長征系列火箭都起了一個外號,長征七號叫「七仔」,而今年真正的大明星是「胖五」——即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長七首飛成功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王經中宣布,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將在今年下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還有個名字,叫「大火箭」,作為我國高度最高、體積最大、也是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它也將承擔後期「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

根據公開資料,長征五號火箭有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到5米,當之無愧是我國高度最高、體積最大的火箭。據專家介紹,長征五號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5噸,比現役火箭運載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是國內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據了解,火箭上配備的三種全新大推力發動機,分別摘得了我國「最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最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和「比沖性能最高的火箭發動機」三頂桂冠。

2006年國家正式批准立項研製長征五號,航天人就一直親切地稱它為「大火箭」:一是外形巨大,光箭體直徑就達5米,而目前我國現役火箭箭體直徑最大的只有3.35米。二是起飛質量大,長征五號火箭起飛質量約878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運載能力。三是作用大,長征五號火箭將完成質的飛躍,大幅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把中國火箭送入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主流火箭陣營。

長征七號首飛當晚,探月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有了長征七號打下的良好基礎,長征五號的首飛無疑將更為順暢。如果長征五號今年首飛成功,我們應該和歐洲、日本的火箭水平相當。」按照計劃,長征五號將承擔發射嫦娥五號、空間站核心艙以及火星探測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任務,大幅提高了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而它最終的任務是要執行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中的「回」,也就是要幫助嫦娥五號實現月球表面取樣,並返回地球。目前,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正樣研製階段。

除了長征五號,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國重型運載火箭近日也有了確切的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透露,我國15年內有望發射重型運載火箭。在目前的設計藍圖中,重型運載火箭箭體直徑近10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火箭運載能力的5倍多,超過正在研製的美國下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可滿足未來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太陽系行星探測等多種深空探測任務需求,保障中國在未來宇宙探索和更大更遠空間的話語權。

(程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