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懿行 金聲玉振 ——讀《中國名門家風叢書》

好的家風有多重要?清人王豫在《蕉窗日記》有雲:「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定有其賴以立國的優良傳統;一個世代昌隆的家族,也定有其良好的家風家訓。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範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門家風叢書》,集中展示了曲阜孔氏、鄒城孟氏、琅琊顏氏、嘉祥曾氏、琅琊諸葛氏、諸城劉氏、棲霞牟氏、諸城王氏、新城王氏、安丘曹氏和琅琊王氏共11家對中華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世家的家風家訓。本文以琅琊顏氏、諸葛氏兩大家族為例,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淺顯易懂的說理,彰顯家風對於文化傳承的巨大力量,那些定格在歷史中的故人往事,以金聲玉振,寥亮人心。

琅琊顏氏家風:以德立家,以才傳家

在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居院內,有一座五賢祠,是明嘉靖年間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祠內有五尊歷史名人的塑像,立於中間的是人稱「忠臣與智聖」的諸葛亮,東側是以「孝」聞名於世的王羲之的兩位先人王祥、王覽,西側是以「盡忠報國」流傳千古的唐代名臣顏真卿和顏杲卿。

顏氏家族是繼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之外,在家訓、家規的規模以及家族名人的影響力上經久不衰的另一名門望族,究其原因應是源于其祖先之光耀,更是顏氏家風使然。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規模宏大,體大而精,是一部系統完備的訓誡之作。《顏氏家訓》大約寫于顏之推居北齊時期,完成于隋開皇年間,是他花費十餘年之久獨立完成的私著,原意是教育顏氏子孫,本不欲宣之於世,後廣為流傳,世人評價頗高:「余觀《顏氏家訓》……其誼正,其意備,其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頑秀並遵,賢愚共曉」,意即該書義理醇正,語言淺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曉遵守。

顏氏家風以儒家倫理綱常為主導,注重道德上的自我修為。受此家風影響薰陶之下的顏氏後代子孫,將以德立家,以才傳家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來。《戰國策》記載了顏氏後人齊國高士顏斶,力勸齊宣王禮賢下士,不懼齊宣王高官厚祿的誘惑,堅決歸隱山林,並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後世稱讚:「斶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

《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反復告誡子孫要恪守儒家的忠孝仁義,這點被顏氏後人遵循不悖,尤以顏含和顏真卿為最。兩晉時顏含救出在棺木中一息尚存的長兄顏畿,其兄病逝後,二嫂樊氏患病失明,為治其嫂眼疾,顏含費盡心力,終於治癒。為了侍養家族成員,顏含足不出戶達十餘年,在這期間,他多次拒絕官府舉薦,並不忘「勤勉好學」的家族傳統。當時權傾一時的富豪石崇非常敬重顏含的孝行,贈以甘旨,顏含謝而不受。1958年,顏氏墓群被發掘,其中顏含的陪葬物儘是石制物品和硯臺,不見金銀飾物,足見顏含「正、清、節」的家訓名不虛傳。

唐德宗建中三年,顏真卿被當朝宰相盧杞設計陷害,命其赴反賊李希烈部勸諭。年近八旬的顏真卿雖知此行凶多吉少,仍毅然前往。面對李希烈的威逼利誘,顏真卿不為所動,甚至當對方要坑殺他時,仍面無懼色:「我的生死自有天定,你何必如此羞辱。請你給我一把劍,我死也不會屈服於你。」李希烈攻陷汴州,後欲稱帝,向顏真卿詢問皇帝即位儀式,他嗤之以鼻:「老夫是做過禮官,懂得諸侯天下之禮儀,但不會給你什麼建議!」惱羞成怒的李希烈將顏真卿縊殺,終年77歲。《新唐書傳贊》:「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可仰哉!」

顏子七十六代嫡孫顏景堉為清朝光緒十三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職,一生「恪守祖訓」。他常告誡長子顏世鏞,「德不立而圖建大業者,非夫子之徒也。儒學博大深奧,乃東方漢學之精魂,事于中華而絕斥儒學者,實不通儒學也……」

「吾顏氏苗裔,尤應以儒學立本,以光大儒學優秀精神為己任。」日本侵華時期,曲阜淪陷,顏世鏞閉門謝客。1948年底,當時的國民政府命顏世鏞離開大陸飛往臺灣,他心中謹記父輩教誨,決心留在大陸,為避周遭一切聯繫,舉家遷居。1949年冬天,顏世鏞全家返回曲阜,後畢生致力於為中華民族文化事業貢獻力量。

顏氏後人在恪守家訓傳承家風方面,注重修為、為官清廉、孝悌忠義、筆耕不輟,都為今人之楷模。

琅琊諸葛氏家風:博學篤行,剛直忠廉

歷史上,對於琅琊諸葛氏家風並無確切說法,但是從諸葛豐、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等諸葛氏族人的身上,諸葛亮的家訓以及後世評價不難得出,博學篤行、剛直忠廉是諸葛氏不變的家風,品行更是一個人、一個家族永恆不變的金字招牌。

諸葛氏始祖諸葛豐博學多才,他「以明經為郡文學」,通曉儒家經典,善於融會貫通。諸葛豐在任司隸校尉時,對各種違反法紀,有害於國家利益的人和事,「刺舉無所避」,《漢書》中稱諸葛豐「名特立剛直」。諸葛豐為諸葛後裔的博學篤行、剛直忠廉的家風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少時勤奮好學,至今仍流傳著一則他「喂雞求學」的故事:幼時諸葛亮在私塾學習,逢公雞一叫,私塾先生便結束教學,但是諸葛亮求知似渴,細心的他發現只要師娘餵食公雞,它便不再叫,於是諸葛亮趁著課間休息去喂它,上課的時長便每每至師娘開飯再結束。後來好心的師娘將真相和盤托出,先生頓覺諸葛亮為求學用心良苦,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將來必成大器,先生不但沒有怪責諸葛亮,反而越發用心地傳授知識。

琅琊諸葛氏的家訓尤以諸葛亮的《誡子書》《又誡子書》和《誡外生書》廣為流傳,其中包含修身、立志等內容,「志當存高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淫慢不能勵精,險躁不能治性」,「合禮致情,適體歸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更是被無數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永安托孤」「揮淚斬馬謖」等事件上都秉持著自己對國家忠貞、問心無愧的精神。他的行為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後世子孫。他的兒子諸葛瞻在魏將鄧艾攻打蜀國時,面對鄧艾「封王」的誘降,怒斬來使,英勇戰死。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聞訊沖入敵陣,為國捐軀。昭示了諸葛家族忠於國家的統一大業,「三世忠貞」的高尚道德品行。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有語:「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在琅琊諸葛氏的家風中,以忠誠愛國為核心,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琅琊諸葛氏家風是中華民族精神浸潤的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樹立好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從營造和傳承良好的家風開始。

(張思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