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凍」下的臺灣經濟將雪上加霜 兩岸溝通機制難續,經貿往來截斷

「5.20」之後,兩岸溝通機制全面停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與平臺面臨坍塌,兩岸經貿交流「急凍」,並難在短期內解凍。帶來的最嚴重後果,將損害廣大台商,甚至是整個臺灣經濟的利益。

「服貿、貨貿今後不用指望了;兩岸熱線也不會再通;兩岸經合會也不會再開了」﹗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告訴《台海》雜誌記者,自己最擔心的噩夢也許很快就要變為現實了。

6月25日,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5月20日後,因臺灣方面未能確認「忙共識」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已經停擺。這是民進黨當權以來,國台辦首次針對兩岸溝通機制問題做出正面回應。這一回應,迅速引爆臺灣工商界,眾多業界大佬糿紛表示,兩岸未來的經貿交流處於利空狀態,臺灣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了。

23項協議帶來巨額經濟紅利

2007年,兩岸往來開始進入「蜜月期」,在8年的時間裡,兩岸共簽署了23項協議,涵蓋各個領域,創造了巨大的和平紅利。

2008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中斷9年的制度性協商,在北京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為開放空中直航和打開赴台遊市場奠定了基礎。同年11月,第二次會談在台北舉行,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辦議》。兩岸自此基本實現直接「三通」(通郵、通航、通商)。

到了2009年4月,兩會領導人第三次會談在南京舉行,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並就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事宜達成原則共識。這些協議的簽署和共識的達成,意昧著兩岸實現全面、直接「三通」,陸資赴台也有了曙光。同年12月,兩會領導人在台中市舉行第四次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

2010年6月,兩會領導人第五次會談在重慶舉行,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兩岸交流邁向新階段的起點。在會議上,簽署了《海峽兩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兩岸經貿往來由此跨入了新的歷史紀元。

2010年到2012年,兩岸兩會舉行了三次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四項協定。

2013年6月,時任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上海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九次會談。雙方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協定明確了兩岸服務市場開放清單,在早期收穫基礎上更大範圍地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大陸對台開放共80條,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本育、運輸,金融等行業。

2014年與2015年,兩岸兩會分別舉行了第十次和第十一次會談,簽署《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與《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全任與適航合作協議》。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向《台海》雜誌記者介紹了8年來各項協議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帶來的豐碩成果。

首先,兩岸「三通」因協議而實現,兩岸人員往來有了正常的雙向交流,其中旅遊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主渠道。從團隊遊到個人遊,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實現了互利雙贏。目前,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入境旅遊市場,臺灣是大陸第三大入境旅遊市場,兩岸已形成互為重要客源市場的穩定格局。

其次,兩岸兩會簽署了一系列與金融相關的協議,使原本屬於特許經營行業的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可以正常開展。自2009年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兩岸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監管機分別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促進兩岸投資貿易更為便利,進一步深化擴大兩岸經濟合作。

再次,ECFA的簽訂,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而從2011年以來,臺灣在ECFA早收清單項下貨品對陸出口值逐年增加,出口成長率均大幅高於整體貨物出口成長率。另外,有ECFA為基礎,兩岸農業合作也不斷深化,大陸進一步推動臺灣農漁產品進入大陸市場,還逐漸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工商戶,推動有條件的國企,民企和台企為臺灣青年實習、就業提供崗位。

同時,李非還有一組資料直接闡明了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對臺灣經濟的影響。李非說:「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外貿依賴度高達120%,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均來自對外貿易順差,如果沒有兩往來,八年來臺灣外貿將缺少7,34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由2015年底累計的2,47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變為4,86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沒有這7,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臺灣經濟發展與島內就業狀況遠遠達不到目前的水準。」

「只要回顧2008年6月以來兩岸兩會簽署的23項協議,都不難發現,這些協議都是把以民為本、為民謀利作為出發點,將維護兩岸同胞切身利益作為立足點,便利了兩岸民眾交往,深化了兩岸互利互惠。」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告訴《台海》雜誌記者,在所有協定中,只要涉及到兩岸經貿往來的,都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基礎,從《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再到後面的《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還有更早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這些都為臺灣經貿產業到大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良好條件,少了一個,就可能影響台資登陸。」謝明輝說。

關閉溝通大門衝擊臺灣產業

然而,隨著「5‧20」之後蔡英文上臺,兩岸的溝通機制就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地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破壞了眾人8年的努力。「大陸當局對台策略已逐步由發出警訊進展到關閉溝通大門,這對臺灣工商金融界來說是重大打擊。」林伯豐無奈表示。

那麼,這個打擊究竟有多大?謝明輝告訴記者,有人認為,就算協商機制關閉,兩岸達成的23項協定及已經實施的內容不直接涉及政治相關內容,預計仍將沿續,但若相關協議實施的平臺和機制受到衝擊,其執行效率也會到影響,甚至可能不進則退。其次,兩岸ECFA推進的平臺與兩岸兩會溝通機制直接掛鉤,也必將受到影響,進一步推動ECFA實施將難以為繼。例如,依據ECFA成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就設在兩岸兩會框架下,如果兩岸兩會領導人協商機制坍塌,兩岸經合會的運行也勢將受到影響。再次,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尚未通過兩岸服貿協議,而臺灣經濟部門已宣佈推動兩岸貨貿協議「沒有直接時間表」。溝通一中斷,ECFA的核心協議商談與實施也處於事實上的停頓,兩岸服務與貨物貿易開放水準將基本停留在早期收穫階段,後續的紅利臺灣將一一錯失。謝明輝說:「一旦兩岸經貿交流進入『急凍』狀態,受影響的不僅是臺灣經濟與台商投資佈局,臺灣想要加入TPP及RCEP難度也會提高,造成的影響與衝擊,短期內將難緩解。」

採訪中,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告訴《台海》雜誌記者,兩岸溝通協商機制中斷,將直接衝擊ECFA後續的貨貿談判,進一步影響商生存,更嚴重的,將影響已簽署的與經貿往來有關協議的執行力度,這樣,對台商的打擊面會繼續擴大。「雖然兩岸溝通機制已經中斷,但兩岸關係走到今天,很多領域的交流不可會說斷就斷。但未來3到6個月內,台灣新當局如果一意孤行,逃避現實,兩岸交流肯定會全面『中止』。」「兩岸一旦全面中止交流,大陸遊客就不會來,大陸官方參訪團已不來,服貿、貨貿也不會談了,未來也不會有採購團,現在臺灣經濟已很差,這下會更慘了。」林伯豐無奈地說。

台商權益保護恐難推行

在所有的經貿往來中,旅遊業可以說是近來受影響最早也最嚴重的產業之一。

早在「5‧20」之前,就有輿論表示,陸客來台數量可能出現大幅下跌。到了6月份,之前的預想成真,在過去的一個月,陸客來台人數驟降三分之一,可謂斷崖式的跌法。臺灣各大景區的旅店民宿和飯館,從開放陸客赴台以來,第一次感受如此冷清的市場氛圍。對此,賴正鎰表示,至少到今年年底,陸客人數還會繼續減少,島內旅遊觀光相關行業,包括旅館、餐廳、遊覽車、購物點、計程車等等都會受到影響。「臺灣的觀光業門檻並不高,對大陸的依賴性很強。2008年開放大陸遊客赴台至今,已經有1,300萬大陸觀光客赴台,如果繼續縮減的話,對臺灣觀光業影響很大。」賴正鎰說,「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但很多事我們也無能為力。」賴正鎰強調,即使蔡英文上臺後會把東南亞作為觀光推廣重點,但是與大陸龐大的市場相比,東南亞市場實在太小,且增長空間有限。「該來的都來了,不想來的也不會因為你的宣傳就跑過來。」

除了相關產業受影響外,兩岸溝通機制的中斷還將影響臺灣產業走出去的腳步。

「其實,國台辦正式宣佈海協、海基兩會中止溝通機制之後,這項定調遠比外界想像更為激烈﹗」謝明輝表示,往往只有離開臺灣,才能深深感受兩岸關係「牽一發、動全身」的嚴肅現實,遠遠超過在島內以政治邏輯推算出「應該還好吧、不會太慘吧」的論調!「九二共識」4個字,沒有填入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內容中,兩岸關係重新成為一場彼此的嚴肅考題。「兩岸關係發展如此得來不易、卻能輕易失去。看來基於『九二共識』具名下的各種國際金融參與『入場券』、農漁採購『金融卡』、經貿讓利『信用卡』全都即將一起失效了。」

除了對臺灣經濟大局的影響,採訪中,眾多台商擔心的,是兩岸溝通機制中斷,對台商在大陸的正常經貿活動也會帶來無法預估的問題。

「很可能導致兩岸當局聯手保護台商機制完全停擺,大陸台商權益保護形同『開天窗』,」上海台商協會原會長、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發言人葉惠德對《台海》雜誌記者表示,兩岸溝通機制中止,當然會妨礙雙方經貿關係發展,譬如兩岸貨品貿易協定的洽簽工作無法推進,致使該協議的出爐變得遙遙無期。但比這更要緊的事情,是大陸台商權益保護(保障),恐將因兩岸官方「不來電」而室礙難行。

據葉惠德介紹,2013年生效的《兩岸投資保障與促進協議》中,有「行政協處」條款,即是兩岸聯手,協助台商向大陸涉事部門討公道的機制,且迄今已有很多台商透過這項機制,成功地找回自己的合法權益。「相關案例的處理模式,通常是台商事主先向臺灣經濟主管部門下轄的台商服務中心遞件,請求予以協處,台灣濟主管部門再將事由文件轉給國台辦,後者即根據案情,循線找到涉事的大陸官方機構,以釐清台商受到委屈情況,及時給予台商補償或平反。在這過程中,國台辦和台經濟主管部門密切聯繫,隨時追蹤進度,是協處績效突出的重要因素。如果,兩岸溝通機制屬於中斷狀態,台商的權益保護將變得麵困難。」葉慧德說。

過往8年的努力,才有今天來之不易的良好溝通局面,需要加倍珍惜。一旦「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兩岸溝通機制與管道即時關閉,對兩岸尤其是臺灣來說有害無益。「急凍」下的兩岸經貿往來,勢必將使已經滲淡的臺灣經濟雪上加霜,也無怪乎臺灣工商產業界急切地向台新當局請願,呼籲蔡英文認同「九二共識」,挽救臺灣經濟。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