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旅中心應優先解決大三巴交通困局

本月八日發生的同安街旅遊巴事故,已經成了內地各地黨媒和非傳統媒體的熱門新聞。因為「大三巴」是「舉國皆知」的澳門特區最著名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個人遊」旅遊者還是「旅行團」客,都會衝著「未遊覽過大三巴就等於未到過澳門」這句話,必會到大三巴一遊。但是,當到了這個具有地標意義的著名景點後,雖然也確實是對大三巴牌坊的歷史背景感到興趣,更對大三巴牌坊的精美建築造型及雕刻藝術嘆為觀止,但對來往大三巴的交通亂象,尤其是上落車時經常出現的「有驚無險」狀況,卻使他們大感倒胃口,削挫了他們欣賞大三巴牌坊的悅娛心情。因此,當大三巴附近發生「車禍」,而受難者又全是內地遊客後,這則新聞就以「超限不對稱」的「規格」,迅速佔據內地媒體的版面。如果不是特區政府從行政長官崔世安,到各權責部門,以及鏡湖醫院、街坊會及其他團體,均以高度責任感投入救護或善後工作,又倘若不是里約奧運的信息量「爆棚」,該事件的負面影響面就將會擴散得更廣更大,給正在努力建設「事件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增添更大的壓力。

其實,又何止是遊客對大三巴交通亂象留下不愉快的記憶,附近居民更是因與此亂象為鄰而提心吊膽,步步驚心。不少街坊早就反映,該區由於住宅密集、街道狹窄,斜坡、彎位多,缺少停車位,部分主要街道兩旁長期泊滿機動車輛,特別是靠近旅遊景點,經常有旅遊大巴出入、停泊,尤其在上落班及返學放學時段,不但經常出現大塞車,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遊客遊覽帶來不便,甚至連巴士靠站及車輛上落客貨都成問題,有損澳門旅遊城市形象,嚴重影響這一帶商號的生意。這從澳門居民感受的角度來說,也影響了他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信心。因此,各種相關團體一直鍥而不捨地向特區政府各相關部門提出改善建議。但似乎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就像「泥牛入海無消息」那樣,至今都沒有獲得接納的「好消息」傳出。

在另一邊廂,有關遭到旅遊巴撞擊的同安街華強大廈小業主的安置,及大廈的修復等問題,也成為社會「熱點」之一,分歧嚴重。幸好尚未釀成全社會爭論的議題,否則又將會被「有心人」所利用,籍著部分市民對其他事務也有意見之機,「借艇割禾」地煽動民眾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反正,有人就是喜歡「凡政府必反」,可以不講理由地無事挑事,只要能呈現他們「喊水能凍治」的「能力」及「實力」,就夠「自爽」。

對此,政府相關部門還是盡心盡責的,這就為避免發生類似某大廈小業主以「在馬路安營扎寨」方式的抗爭事件,創造良好條件。實際上,昨日工務局就繼續透過政府發言人辦公室發放消息,指出為華強大廈安裝的實時監測讀數顯示,樓宇整體處於穩定狀態,當局委托的工程顧問公司正加緊研究修復方案,爭取下周內推出初步方案,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法務局也將於今日與社工局約見華強大廈小業主,了解他們的具體訴求及提供法律諮詢服務。由已社工局安排的 四個家庭繼續入往臨時安置單位,情況安好;日前入住災民中心的大廈住戶均已遷出。

由於某同鄉會曾以墊支重建危樓費用方式,成功地化解了一場社會危機事件,因而有人冀望該同鄉會也能支援華強大廈的修復工作。而該同鄉會的會長則回應,同鄉會以會務工作為主,華強大廈事件屬社會事務,應由社會解決。他們關注社會事務,但華強大廈不可能成為善豐花園的翻版,作為民間團體不可能包攬社會所有事務,同鄉會都靠會長們湊錢運作。

其實,在此「訴求」的深處,可能還埋藏著一種「贈慶」的心理。因為墊支重建費用者,目前正受到「土地」問題的困擾。正因為如此,就有人質疑,相關事件是否會否影響墊支費用? 更其實,還有著再更深層次的「選舉利益」之爭,及對相關公權力部門所謂「反賄選不公」極度不滿的深刻背景。正因為心態扭曲,因而就對新《土地法》的良窳評價出現了「雙重標準」,對與自己存在「選舉利益相衝突」的社團,就窮追猛打,並聲稱新《土地法》嚴謹;但對可能是自己「大票倉」的「海一居」事件,則痛斥新《土地法》有漏洞。

總之,圍繞著大三巴旅遊巴事故事件引發的風風雨雨,敲響了警鐘。儘管這一切有直接相關的,也有間接牽連者,但都應當引起特區政府的高度警覺。為了給海內外遊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遊覽氛圍,以利於建設好「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形象;也是為了給附近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環保的居住環境,以利於建設和諧社會,及減輕周邊街道的交通堵塞現象,已是到了非解決大三巴交通困境現象不可的時候了。

平情地說,政府相關部門並非沒有「做嘢」。如利用拆卸的公務員宿舍,作臨時停車揚,可以安排三十多輛旅遊巴停泊。但惜乎「僧多粥少」,難以滿足每日的超量旅遊巴。或許,可以參考城軌珠海站與拱北海關之間的公共旅遊巴上落客站的做法,排隊進場,無論是上客或是落客,每次停十五分鐘,到時即開走。不過,這還是解決不了「回頭車」加重車流量,從而更為擠塞的問題。

相關政府部門曾經構思過,旅遊巴在塔石球場地下停車場上落客,遊客步行來往大三巴。本來,世界上就有不少旅遊景點,旅遊巴停車場是距離景點較遠的,必須步行十多二十分鐘才能抵達,因而這個構思應是可行。但可能是擔心沿途行人路較窄,而且有上落斜坡,而猶豫不決。為此,也有人提出,可以興建電動人行道,供遊客和市民「乘坐」,但卻未見有下文。

至於利用茨林圍改建為綜合旅遊區,其中包括旅遊巴停車場。這是最佳的方案,遊客落車後只須步行幾步就到大三巴。而且,茨林圍面積較為寬廣,不接近民居,對周邊民眾的滋擾程度最低。但據說有文物埋藏,其中一些土地的業權也難以處理。是否真的如此?還是適宜特事特辦,由各相關部門進行跨部門合作,儘早落實該構思。

也有人提出,在附近的白鴿巢公園建造一個隱蔽在地下的停車場;或者通過新的城市規劃設計,讓’大三巴’與周圍其他停車場之間通過電動傳送帶相連,既可疏導車流又讓遊客不至於走太多路。或是遷離包公廟前地的洗衣場作旅遊巴停車場,這也可消除洗衣場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甚至更有人提出,以空中纜車的方式,運送遊客到大三巴,這樣就可徹底地解決旅遊巴擠塞的問題,並可讓遊客在空中瀏覽澳門美景。但這個構思美極美矣,卻是太「天馬行空」。不過,「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大家都來想辦法,說不好還能找到纜車的最佳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