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業界在瓊研討休閒農業交流合作

【中新社海口8月19日電】2016年海峽兩岸休閒農業發展(海南)研討會19日在海口舉行。來自兩岸近200位農業專家及業界代表,以“休閒農業•美麗鄉村+互聯網”為主題,就借鑒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經驗,依託互聯網優勢,加強兩岸在休閒農業、旅遊產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進行研討。

臺盟中央副主席陳蔚文在開幕式上表示,臺盟中央一直把海峽兩岸休閒農業發展(海南)研討會,作為推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研討會不僅是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也是“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兩岸同胞共建交流合作平臺、共用和平發展成果的具體行動。

海南是台商在大陸投資農業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截至2015年底,海南共引進台資農業企業600多家,實際投資4億多美元,引進臺灣優良品種80多類500多種,加速改變了海南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海南省副省長王路表示,海南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示範省,擁有相對完整的熱帶農業區域,發展休閒農業具有獨特優勢。截至2015年底,海南休閒農業企業發展到226家,累計接待遊客1300萬人次,從業人數約9萬人,帶動農戶約3萬戶。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發展與“富麗鄉村”建設經驗,對海南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提升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水準、特色專案等方面很有幫助。

會前,部分臺灣及大陸專家學者考察海口市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香樹沉香基地、海口市石山鎮互聯網農業小鎮、美社村等地,瞭解海南休閒農業產業發展狀況。

臺灣農會前理事長蔡慶章說,近年來,臺灣休閒農業轉型發展出許多生態休閒農場及民宿,例如臺灣的台南市農會走馬瀨農場及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不僅在經營、管理上擁有成功經驗,也為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及學術單位等在農業管理教育及生態環保研究方面,提供活動場所及教學示範。這一點海南可以借鑒。

“‘休閒農業+互聯網’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臺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教授兼學務長朱國光認為,兩岸休閒農業發展不僅要依託互聯網,還要打造農場企業文化。他以臺灣老牌休閒農場宜蘭頭城農場為例,該農場創辦人打“真情牌”,用“臺灣阿嬤”的溫情,把五湖四海的遊客系在一起,讓他們回到記憶中外婆的家。

“廈蓉歐”班列運行一周年 漸成台貨入歐便捷通道

【中新社廈門8月19日電】經廈門海關關員現場監管並施加關封後,一批來自臺灣的貨值197.4萬元人民幣的液晶顯示面板半成品19日搭載上“廈蓉歐”班列,即將於21日經波蘭運至斯洛伐克。

自去年8月份開始運營以來,由廈門經成都抵達歐洲的“廈蓉歐”班列便深受市場青睞,也日益成為臺灣貨物運往歐洲的便捷通道。

一年來,“廈蓉歐”班列已增加到現在的每週兩列。截至8月15日,班列共開行50列,發運集裝箱1415箱,進出口貨值達6.521億元人民幣。

今年3月,為台企冠捷公司量身打造的“廈蓉歐—冠捷”專列正式啟用;今年4月,首單臺灣貨物由“廈蓉歐”班列運往歐洲,令“廈蓉歐”升級為“台廈歐”。

“以往廈門出口貨物到歐洲,走海運船期長達35天到40天,空運又有費用高、包裝限制等難題。”“廈蓉歐”(廈門)快鐵班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邢屹說,“‘廈蓉歐’班列在速度上優於海運,在價格上又較空運低廉,對液態貨物的包裝也沒有諸多限制,為企業提供了更為合適的選擇。”

業界人士亦認為,歐洲是臺灣地區重要的交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地及目的地,“台廈歐”班列成為連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節點,將大陸、臺灣和東南亞以及歐洲緊密串聯在一起。

廈門海關人士表示,為保障“廈蓉歐”班列順暢通關,其積極協調沿線口岸海關採取便捷轉關模式,為班列提供“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的便利通關舉措;充分發揮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平臺優勢,不斷精簡企業申報與查驗手續;針對性地推出“拆拼箱”業務,滿足中小企業小批量、多批次進出口的個性需求。

蘇作珍品飄洋入臺:送去工藝瑰寶 收穫創作感悟

【新華社南京8月19日電】“這是一次受益匪淺的學習交流。”甫從台灣辦展歸來的蘇州光福玉雕大師馬洪偉說。

由中華兩岸創意城市文化推廣協會和蘇州市光福鎮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光福手工藝作品台灣展剛剛落幕。展覽派出了11名蘇作大師前往,其中多位大師是中國民間工藝最高榮耀“山花獎”得主。展出的手工藝精品涵蓋光福玉雕、光福核雕、蘇作紅木小件、光福佛雕、刺繡、緙絲等6類65件。

展覽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其間還在鹿港小鎮台灣玻璃館舉行了“福聚匠心——兩岸小鎮文化與手工藝文創發展論壇”。

作為蘇州打造工藝人才高地的又一次“重拳出擊”,本次展覽吸引了3萬多名工藝愛好者前來觀展,在兩岸業界引發熱議。

一位台灣本土皮雕藝術家專程驅車2小時趕到核雕大師許忠英入住的酒店,帶去了自己22年前購買的許忠英核雕作品。“驗證後發現真是我22年前做的,感覺很親切,但更多的是驚喜,像是遇見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友。”許忠英說,她與這位皮雕大師互贈了禮物,也接受了她的邀請,將參加她不久後在台灣中部舉辦的皮雕特展。

在展示藝術精華的同時,蘇作大師們亦在交流中吸納了許多先進藝術理念。馬洪偉帶著自己獲得山花獎的玉雕作品“象尊”參展。他告訴記者,自己與多位台灣大師探討了文化、手工藝、文創發展的經驗,“台灣工藝大師創作中不但著眼於技藝本身,還探索藝術底蘊,珍視作品的藝術性。他們往往很注重生活積累,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回歸生活,這個理念給我啟發很大。”馬洪偉說。

“台灣文創產業發達,許多工藝大師身兼文化企業的董事長,但大家始終把藝術家的身份放在企業家身份之前,把藝術的探索置於比賺錢更重要的地位。”許忠英說,這點令她和同行的大師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