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 人民大會堂 計方案的誕生

建國以後,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幾經變異,其中凝注了眾多建築師的心血有些意見甚至是毛澤東、周恩來提議的。本文揭開這段封塵多年的記憶,以饗讀者。

天安門廣場的部分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

對天安門前的廣場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的工作,在舉行過幾次國慶活動後就提上了日程。在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的蘇聯專家阿謝夫等協助下,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建築師張、周志良等人於1957年先後擬出過10餘個規劃方案和模型,但始終未能定案。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期間,議定要在北京興建一些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築。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在長安大戲院作了「國慶工程」謝十徵稿的動員報告。

規劃設計的要求是:天安門廣場紅線寬度為500米(即長安左門至長安右門的距離),廣場的深度為800余米(比例約為5:8,與1:1.618的「黃金比率」幾近相合),人民大會堂北牆與對面中山公園南牆間紅線為180米。有些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所以廣場規劃幾經變異,敏線始終沒動,紅線內的總面積為40餘公頃。

一天,首都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佟錚帶來一位解放軍軍官。這位名叫辛毅的軍官,對天安門廣場規劃提了三點要求:一、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要求無軌無線;二、要考慮路面經得起60噸坦克的行駛;三、道路及廣場要求「一塊板」,以便於遊行集會。

按上述要求,西單、六部口之間的古建築雙塔和經過天安門的有軌電車軌道要拆掉,今後也不設無軌電車。長安街不設架空線路,原來架空的線路改走地下。這是為了戰備需要,遇緊急情況能在長安街上起降飛機。

負責「國慶工程」的領導提議徵集改建天安門檢閱台的設計方案

最初總圖設定的廣場兩側的建築,為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國家大劇院和歷史博物館四座,兩兩相對,分立於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四座建築的性質、內容都不相同,各自獨立,占地面積大小一樣。

四座建築用地範圍,按比例畫在廣場平面圖上,東西長、南北狹,向著長安街的是闊面,面朝向廣場的是狹面。這樣的分佈使得廣場的南部留有較大的空地。但集萬人禮堂和五千人宴會廳為一體的人民大會堂,擠在一個地段中,給人感覺十分局促,而總體佈局卻很鬆散,南部有較多空間無內容。

有鑒於此,陶宗震(直接參加設計人員)提出了一個六個地段的規劃方案:天安門廣場西側為萬人禮堂、五千人宴會廳、人大常委會辦公樓;東側為國家劇院、歷史博物館、革命物館。等於將原來的人民大會堂分為兩座建築,再增加一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兩側各三棟建築。這樣一來,從天安門廣場的體形環境和藝術形式看,與中軸線上一系列古建築的體量比較協調,而且賓主關係分明,更豐富、強化了中軸線。

剛講到這裏,市政府秘書長賈星五就插了一句:「國家大劇院不能對著大會堂,要拿出廣場……」

天安門整體規劃時考慮打通南長街、南池子兩條延長線,與前三門大街相連通,是因為北京的中軸線上有景山、故宮、天安門等舊皇園和宮殿建築群,以致城市中心沒有貫穿南北的交通通途。天安門廣場建成後,不打通這兩條延長線,天安門中心廣場就成了交通樞紐,每天有大量的車流來往,是不適宜的。更何況廣場上集會活動很多,市中心的南北交通就中斷了。而兩條延長線的打通,則可將廣場交通樞紐功能移至正陽門、箭樓一線,有利於南北交通的分流,同時減少車輛繞行距離,另外在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大型公共場所背面也需要有環繞的道路,以便於疏散人流。

但是,公安部的新辦公大樓恰在1958年剛剛竣工,為南池子延長線而隨即拆除,與當時中國的國情國力是不相宜的,因此當年只打通了部分南長街延長線,而將打通南池子延長線規劃暫時擱置。

有許多群眾反映在集會和遊行時,看不清毛主席和檢閱臺上的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為此,負責「國慶工程」的領導提議進行改建天安門檢閱台的設計徵稿,後來,大概是沒有什麼可取的良謀,此事便不了了之。

外交部禮賓司認為原宴會廳設計,有損國家尊嚴

在設計人民大會堂方案時陶宗震提出了「五段式」方案,將南北長度從嚴格控制的270米之內,一下子延伸出了近70米,其寬度也相應地擴展到210米。

對這一方案能否中選,陶宗震根本無暇顧及,面積是否超標就更顧不上細算。直到中選,交給設計院計算面積,才發現竟達17餘萬平方米,是原規劃占地面積的2.5倍。

本來,由於面積限制,幾乎所有參與方案設計的建築師都是將大宴會廳安排在一層的。但外交部禮賓司的人認為:這樣設計的宴會廳,貴賓入席沒有迴旋餘地,沒有休息場所,必須馬上登堂入室,對號入座,類似大灶食堂,沒有國宴氣氛,有損國家尊嚴。

因此,周恩來指示增加迎賓廳,周圍設衣帽間,中間建大型扶梯通向二樓宴會廳,於是宴會廳由一層升至二層。

因為宴會廳增加了許多面積,人大常委辦公部分的體量和面積必須相應擴展,以求兩者間的對稱和均衡。

周恩來總理曾建議,萬人禮堂做成類似馬蹄的「卵形」

周恩來總理曾對萬人禮堂的形狀提出過他個人的傾向,說要做成類似馬蹄的「卵形」的。所以在大多數應選方案的平面圖中,萬人禮堂都被設計成貼近馬蹄或雞蛋的橢圓形。

但在對「卵形」禮堂做具體分析時,發現一個容納萬入的禮堂,如若採用橢圓形或圓形的話,最遠的視距將拉長到八九十米,也就是說,最後一排的人看主席臺要做近百米的眺望。

為了容納萬人,禮堂必須做多層挑台,但卵形禮堂的挑台做不深,做深了遮擋後排座位的人看到整個「台口」的視線。陶宗震通過研究發現,歐洲的劇院大都是「卵形」,這種劇院中的挑台都是包廂,容量小、視距遠、視聽效果不好,而且勢必增多層數,也不符合人民大會堂的性質,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為了將最遠視距縮短,使禮堂有較佳的視聽效果,陶宗震認為只有把禮堂做成扇形最合適,最遠視距可控制在60米之內,而且只需做兩層塗挑台。最後,扇形萬人禮堂方案被肯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