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帶來走出去重大機遇

我國和沿線多數國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合作基礎,隨著區域合作的持續擴大和加強,將為我國的跨境投資帶來新的長期持續増長動力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躋身於世界最重要經濟大國的行列,這是我國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凝聚和引領全球正能量以促進中國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為了更多積累和創造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利條件,我國必須在更加廣闊的全球視野下謀劃自身發展及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中國企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日趨凸顯。

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巨大發展空間

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已具備大力培育跨國投資企業的基礎和條件。2005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僅占世界跨境投資的1.5%;2014年提高到9.1%;對同期全球跨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9.9%;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對外投資的相對水準仍然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值,我國企業走出去今後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跨國企業從無到有,對外投資規模從小到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根據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2015年9月最新公佈的資料,截至2014年底,我國1.85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2.97萬家,分佈在全球186個國家(地區),境外企業資產總額3.1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8826億美元,按國家(地區)全球排序,已經由2002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8位。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存量的68.1%集中在亞洲地區;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占12.1%和3.7%;其他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分國(地區)別來看,香港是中國內地對境外投資的最大目標市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俄羅斯進入前10位;哈薩克斯坦、印尼、南非、老撾、緬甸等國也進入了前20位。分領域來看,66%的投資存量集中在租賃與商務服務、金融和採礦業等三大行業;其中礦產開發占14%。

從投資流量來看,2014年當年我國對外投資達到1231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居全球第三位;已經十分接近同期利用外資(1285億美元)規模。預計從2015年起我國將由跨境直接投資淨輸入國轉變為淨輸出國。

「一帶一路」戰略為走出去帶來新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眾多、地域範圍廣闊,基本分佈在我國的周邊和周邊戰略延伸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構建互利共贏的合作網路,為我國和地區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奠定牢固基礎。沿線國家也普遍具有加強合作關係的強烈願望和積極性,尤其是對中國企業到當地投資持歡迎態度。

「一帶一路」助力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

首先,「一帶一路」戰略將為我國對外投資提供持續増長動力。「一帶一路」沿線擁有全球60%以上人口,其中90%生活在人均GDP 1萬美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國家,多數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於我國,企業在這一區域的投資不僅具有巨大市場空間和潛力,而且具有充分利用投資東道國的低成本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跨境佈局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沿線地區是我國重要資源和能源的主要來源地之一,與我國的經濟互補性較強,具有加強對華投資合作的強烈願望和積極性。我國和沿線多數國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合作基礎,近10年來相互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業務增長都明顯快於我國對全球平均增長水準,隨著區域合作的持續擴大和加強,將為我國的跨境投資帶來新的長期持續増長動力。

其次,隨著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新驅動將成為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之一。如何實現產業佈局調整、構建新的區域生產網路,事關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戰略大局,「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將提供重大機遇。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具有相對較強的價值鏈領先優勢。我國目前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與仍處於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的沿線多數國家相比,具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體系和較強價值鏈獲益能力。如根據貿易增加值核算結果,我國對東盟、印度單位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含量分別達到661美元和695美元,高於平均水準。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和面向沿線地區的投資佈局,可佔據區域生產網路的高端環節,並利用市場、技術、資金等優勢,構建由我國掌握核心環節的價值鏈,依託區域生產網路提升我國全球價值鏈參與水準。

「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將促進國內生產製造向價值鏈高端環節移動。通過對沿線投資,轉移部分國內已經或即將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環節,在土地、資源和人才等要素稀缺及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可為發展高端產業騰出空間。企業集中於高端製造和服務環節的投資、研發,將有效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另外,海外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效帶動國內設備、零部件需求增長,尤其是拉動金融、電信、物流、研發等生產性服務國內需求和出口持續擴張,提升國內商品附加值水準。

「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開放創新。金融服務是全球價值鏈上的高端環節,「一帶一路」建設將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時,亞投行(AIIB)、絲路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各類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服務,我國金融國際化服務能力和競爭力將因此得到提高。

推動「一帶一路」走出去

需要多措並舉

在沿線地區走出去還將面臨許多的困難和制約因素,如部分成員之間仍然缺乏足夠的互信、政策溝通和協調不夠、金融支持手段有限、基礎設施落後、市場風險較大和非經濟因素的千擾等許多方面。為應對這些挑戰,推進「五通」建設至關重要。除此之外,需要多措並舉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

一是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提升區域生產網路治理能力。在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背景下,形成以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商品生產、出口為主要特徵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對於提高我國在區域生產網路中的治理能力至關重要。當前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利於形成新的創新驅動力,一定要抓緊落實和切實推進。應把優化結構和產業技術升級放在優先位置,重點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研發和創新;逐步放開服務業投資准入限制,營造開放、透明和高標準的營商環境,引進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保持在沿線區域的產業和技術領先地位,改善區域價值鏈治理結構,在區域生產網路建設和運營中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深化沿線經貿合作,逐步構建區域自貿區網路。促進沿線命運共同體建設,經貿合作必須先行。近期內可利用現有區域雙邊和次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成員間政策溝通和協調,消除貿易投資往來中存在的各種制約因素,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中長期可逐步拓展政策對話覆蓋範圍,形成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策溝通協調機制。應將與沿線國家商簽自貿協定作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自貿區戰略的重點目標,逐步構建覆蓋沿線多數國家的自貿區網路,並根據不同物件的發展水準和可接受自由化程度採取不同標準的談判策略,深化相互之間的制度性合作,降低區域跨國價值鏈的治理成本。

三是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引導傳統產業加快沿線佈局。沿線地區普遍具有承接我國產業轉移的積極願望,國內企業面臨跨境整合要素資源和拓展市場空間的巨大壓力。應在加強綠色投資和防控商業風險等政策引導基礎上,實行普遍的對外投資備案制,對面向沿線投資企業提供必要的融資、外匯、財稅政策支援,對企業境外投資、生產所需的零部件、設備和技術出口在通關、退稅等環節採取鼓勵性措施。加強和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全面簽署投資保護協定並選擇具備條件的國家商簽包含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的投資自由化協定,提高中資企業在投資東道國的投資便利化水準和合法權益保護力度。

四是推進沿線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加強跨境金融服務能力建設。通過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建立跨境本幣結算安排等方式,進一步擴大沿線地區人民幣使用和流通,加大人民幣清算結算、銀行間拆放、貨幣兌換交易、市場定價機制等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國貨幣與人民幣直接掛鈎的匯率形成機制。鼓勵商業金融機構走出去,在沿線地區設立經營網點,為中資企業提供投融資、清算、匯兌和保險服務。

五是擴大沿線國際發展援助,增加全球治理公共產品。國際發展援助是改善區域發展環境、強化援助方與受援方相互合作關係的重要手段。我國對外援助亟待根據「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做出新的調整。可適度增加對外援助的預算規模,新增部分主要用於面向沿線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援助工作的頂層設計,和亞投行、絲路基金的政策性融資、商業貸款等合理搭配組合,提高中方企業的專案參與比例,加強專案評估、考核和督導工作。

六是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和安全保障作用。政府在推進企業走出去中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和推動;即做好科學規劃和統籌安排,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快對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外交服務工作,打造綜合fe息服務平臺等。其次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加強財稅政策支持和貨幣金融合作,為開展跨境貿易和投資活動的企業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鼓勵股權投資和債券融資等金融創新。第三是強化服務和安全保障,如建設境外或跨境經濟技術合作區、產業園區,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各種仲介組織的作用,做好人才培訓工作。尤其重要的是:隨著企業走出去步伐持續加快,面對的各種風險也將不斷增加。其中既有所在國政權更迭、政策變化等政治風險,也有不同國家法治環境下的法律風險,還有戰爭、恐怖襲擊、災害災難等安全風險,以及合作夥伴違約、破產所帶來的商業風險。政府應當做好風險提示和預警服務,並建立有效的應急處置機制。近年來我國在處理利比亞、南蘇丹和葉門危機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今後要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和在外國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

(趙晉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