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讓世界經濟通則不痛

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國,中國謀求的不僅是世界經濟的振興,更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過上好日子。而這一理念亦必然通過G20發揚出去。

今年以來,世界各大機構紛紛調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認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低於2.9%。這將是繼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2.4%後,全球經濟連續第二年增速低於3%。

若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算起,過去的近8年,世界經濟並未回到正軌,下行壓力揮之不去。

當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中國杭州舉辦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先會見的就是哈薩克斯坦和印尼領導人。眾所周知,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尼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作為本屆G20峰會的東道主,中國亦是連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橋樑,本屆G20峰會,中國邀請了東盟、非盟和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組織的輪值主席國——老撾、乍得和塞內加爾,前來參會。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教授的理解,2016年,正是「一帶一路」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基礎設施開工,沿線形成共識……

在G20於杭州召開之際,世界經濟面對著增長活力不足和治理能力不足等等問題。以治理能力論,若將世界經濟比作人的肌體,那麼貿易和投資就是血液。如今的世界經濟,則「氣滯血瘀」頗為明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4年低於GDP增速。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資料顯示,全球投資仍未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準。

8月31日,新華社發表有關杭州G20的文章《讓世界經濟之水活起來》,其中提到「習近平主席曾引用中國古語,以水為喻說明『通』的重要性——『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古老的中國智慧,融入了對全球經濟治理的頂層設計」。

在此之前的8月18日,王義桅教授攜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新書《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亮相上海書展。在簽售現場,王義桅為《新民週刊》解讀了「一帶一路」如何讓世界經濟通則不痛。

不是中國版「馬歇爾計畫」

在杭州G20峰會上,習近平代表中國向世界提出了一整套關於世界經濟走出低迷、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在王義桅看來,「一帶一路」很大程度上是這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中國在全球化迅速發展時期所積攢的大量產能和製造能力,還要創造新的需求——國內是供給側改革,國外是創造需求,來帶動經濟發展。」王義桅向《新民週刊》解釋道,「為此要有戰略對接——國際產能、裝備製造合作,還要開發第三方市場等等一系列的舉措。」

在王義桅看來,未來的「一帶一路」,陸海統籌、內外統籌和政企統籌這三個統籌非常關鍵。「所謂陸海統籌,因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和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一只是陸上,一只是海上,這個要統籌到一起。內外統籌,則是國內供給側改革和國外的需求創造怎麼統籌?還有一個是政企統籌——不光是政府在推動,企業要成為『一帶一路』的主體。」王義桅說。

早在中國推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際,即有西方學者直稱這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

所謂「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畫,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有人將「一帶一路」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某種程度上看倒也並非無的放矢,但就資料來看,如今的「一帶一路」已遠超當年的「馬歇爾計畫」。

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的歐利盛資本公司(Eurizon SLJ Capital Ltd.)首席執行官Stephen L.Jen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的鐵路、公路、港口建設計畫價值高達1.4萬億美元。而從1948年啟動為期四年的「馬歇爾計畫」,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以當年美元購買力計算,131.5億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000億美元左右。換言之,「一帶一路」的投資將達到「馬歇爾計畫」的三倍不止!

而在王義桅看來,拿「馬歇爾計畫」做參照系來看待「一帶一路」,未免太狹隘!「我常常提醒西方人,絲綢之路是德國人李希霍芬對兩千年的東西文化、貿易之路的統稱。」王義桅在《世界是通的》中寫道,「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要喚醒包括歐洲人在內的各種文明的共同記憶,開創共同復興的前景,致力於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樣就名正言順了。」

提及如今的G20,其中諸如印度、印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都屬於「一帶一路」沿線國的範疇。而諸如英國、韓國甚至日本等又對「一帶一路」有特別的意味。

G20成立之初,與當年的七國集團(G7)相類,旨在解決一些經濟問題,由G7財長會議於1999年倡議成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G20僅舉行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就國際金融貨幣政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世界經濟發展等問題交換看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美國倡議下,G20提升為領導人峰會。2009年9月舉行的匹茲堡峰會將G20確定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標誌著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目前G20機制已形成以峰會為引領、協調人和財經管道「雙軌機制」為支撐、部長級會議和工作組為輔助的架構。

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國,中國謀求的不僅是世界經濟的振興,更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過上好日子。而這一理念亦必然通過G20發揚出去。誠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在為王義桅新書作的序中所評價的:「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而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所宣導的『五通』之精髓,正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彎道超車、變道超車和共同復興,開創包容性全球化。」

所謂「五通」,亦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一帶一路」並非「馬歇爾計畫」的翻版、新版、擴大版。

拿中國來下定義

「歐洲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成為一個中國人!」王義桅在新書的自序開頭,引用了歐洲啟蒙運動旗手伏爾泰當年所言,來解析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他告訴《新民週刊》:「18世紀的歐洲盛行中國熱,可惜歐洲人當時失去了同中國建立平等夥伴關係的歷史機遇,如今再也不能有此遺憾了。」

在王義桅看來,西方領先世界並成為世界的中心,不過是近二百年來的事情,並不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線。東西方文明經過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則切斷了兩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史稱「奧斯曼之牆」,由此才迫使歐洲人尋找其他出路與東方聯繫,才有了歐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以殖民化的方式開啟全球化,導致絲綢之路的衰落。

而東方文明走向封閉保守,進入了所謂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歐洲中心世界與海洋崛起為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密不可分——地球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90%的貿易通過海洋進行。按照世界銀行統計,近年全球產出的80%來自沿海100公里地帶。伴隨之的則是中國崛起。根據麥肯錫公司的世界經濟長週期預測,2025年世界經濟的中心將從美國移至中國。而中國上一次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還要在千年之前的宋朝。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發出此種預測,自然招來中國威脅論。莫說如今,即便在20世紀90年代,從各個地方發出的中國威脅論就不絕於耳。王義桅對此解釋道:「實際上中國的崛起是歷史性的,比如說現在中國的工業化人口超過了西方工業化人口的總和,我們7億多線民相當於歐美西方線民數量的總和等等,這個是西方沒有預料到的。今天西方在世界經濟占40%,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占了大多數,世界正在回歸到不再是西方中心的時代。如果說到威脅,主要是對西方中心位置的威脅。但假若中國不通過『一帶一路』來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或者說如果中國不來『威脅』,那麼印度或者其他什麼國家也一樣會威脅西方中心的地位。」

在具體操作層面,王義桅亦認為諸如中國把過剩產能向國外輸出,或者另起爐灶搞一套中國秩序等等,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以威脅口實。王義桅認為,應該在諸如G20等國際場合多解釋中國立場,比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近代以來西方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絕然不同——「一帶一路」要超越這些西方的「主義」,它的核心思想是共商、共建、共用,它不再是說大國強加要什麼,而是大小國家不同文明一起商量,互聯互通,由此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迷,引領國際合作的發展潮流。

「現在很多國家的學者都寫了類似『一帶一路』的書,比如說有一個美國人曾經寫了一個全球版本的有關『一帶一路』的書,他提出來了互聯互通性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制高點。而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互聯互通的密集程度和頻次、結構決定了其競爭力。所以所謂中國威脅論是違反了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用西方的東西來想像中國,是一種過去歷史經驗的這樣一個簡單的延續。我覺得要認真對待,但是也不要自亂手腳。」王義桅指出。

之所以能夠拿中國來下定義,在王義桅看來,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某種典型性。「中國80%以上的人口主要在東部,而資源又在西部,所以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東部沿海地區帶動起來的,而東西部發展有很大的差距。怎樣讓西部脫貧致富,減少東西部發展的差距,這就是中國新時期要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王義桅說,「中國的中部崛起、東北振興和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要聯動。比如新疆有八個鄰國、2300萬人口,現在通過各種各樣的設施聯通,尤其是能源管道的聯通,新疆發展的前景會非常好,以前是上海援助新疆,將來可能新疆會倒過來幫助上海。中國因為幅員遼闊,中國因為地域面積大,而且分佈不平衡,造成中國能創造很多技術,在世界上是獨門絕活,比如說中國有西氣東輸、西電東輸,葛洲壩的電要兩千公里輸送到上海來,超高壓遠端輸電能力這個在世界上是獨門絕活。因為人口分佈的不平衡,所以如果能夠在中國建成,在世界上都能建成。」

前不久,王義桅剛剛從非洲回來。他感受到非洲非常想瞭解中國的經驗,比如他去肯雅的蒙巴薩港口考察。「中國現在在蒙巴薩要建設非洲的上海,這個港口的建設,鐵路跟內羅畢連在一起,肯雅內羅畢延伸到周邊一些國家。經濟走廊,整個標準、建設、運行、模式全部是中國來規劃,現在非洲流行什麼話?非洲流行說工業學大慶,就是學中國這一套,現在中國成功了,為什麼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成功呢?非洲是工業化剛剛開始,西方發達國家以前把它作為殖民地,從來沒有給它修路造橋的,所以中國現在幫助它修路造橋了,幫助它建設港口、經濟開發區,一下子整個非洲不得了,將來我們看到蒙巴薩就是上海。大家知道鄭和到過那邊,今天我們到那裏去看,還有鄭和留下來的很多瓷器,這就是我們中國和非洲、和西方一些東西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所喚醒的一種共同的記憶和一種共同追求的夢想結合到一塊,通過中國大量的生產能力和當地需求結合,會創造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的原因。」

具體到實踐——怎麼去發展的,王義桅用深圳和上海的例子向非洲朋友做解釋。「開始深圳是一個小漁村,30萬人口,今天的深圳3000萬人口,產值1萬億人民幣,怎麼發展起來的?先搞特區,然後搞經濟走廊,然後經濟帶,珠江三角洲。再看上海。上海本來就有工業製造基礎,江浙這一帶怎麼搞長江經濟帶。跟他們講清楚了,他們就聽懂了——中國的發展原來是這麼弄的。非洲朋友很高興。」

中國夢與世界夢

工業革命源起英國,是幾百萬人口實現工業化,到了歐陸實現工業化時惠及上千萬人口,而美國是上億級,如今金磚國家幾十億人在實現工業化。以王義桅的視角看,近代以歐美百萬、千萬、億級人口實現工業化為經驗的西方話語體系,遭遇當今幾十億級新興國家人口在實現工業化方面的巨大挑戰,如果人們還依賴近代以來歐洲人地理大發現所開鑿的海峽、運河、航線,顯然小馬拉大車;還依賴西方的概念、理論與思維看世界、看自己,顯然是思想的侏儒。當今形勢,為發展中國家從理念、觀念上走出近代、告別西方,提出21世紀更具通約性、時代性、包容性的話語體系,實現軟實力的彎道超車,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經濟體,要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美國包容中國的這要東西。」王義桅認為,G20等場合,可讓中國有舞臺闡述自己的理念。當然,在中國首倡「一帶一路」的同時,美國也在搞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一系列貿易投資規則排斥中國,可見原來的體系已經容納不下中國,美國也在適應,由此,G20又稱為中美之間共商的平臺之一。當然,中國的作用,絕不是去填補美國的力量真空,更不是去重複美國的行為,而是去成為地區持續穩定、世界持久和平、人類永續發展的宣導者、建設者、捍衛者。

王義桅說:「中國首倡『一帶一路』,亦即中國必須開創新的體系——以文明為秩序的世界體系。『一帶一路』就是要孤立更多的文明復興,打破以國家為思考單元的限制,最終建立新的文明體系。」

西方有分析資料指出,到2050年,「一帶一路」將為世界新增30億中產階級。而歐盟官員表示,可將歐盟新提出的歐洲投資計畫——「容克計畫」與「一帶一路」對接,實現歐亞互聯互通,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2015年3月,英國不顧美國反對加入亞投行,推動了其他發達國家加入。在杭州G20峰會召開之前的2016年8月31日,加拿大也申請加入亞投行。由此,除不計在內的歐盟以外,G20中,已有14個國家加入亞投行,只剩下日本、美國、墨西哥以及阿根廷4個國家仍在徘徊中。

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是互聯互通,這個「通」字有中國特色。「大家知道中醫說打通任督二脈,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身體不通那會出毛病的,所以疏通對人的身體,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經濟道理是一樣的。現在世界上很多的戰爭、痛苦都是人心不通造成的,經濟發展不通,道路不通,設施不聯通,所以造成了隔閡。原來講世界是平的,世界都在吃麥當勞,世界都在美國化,把美國的資本、制度向世界各地輸出,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化,都喝可口可樂,像這樣的模式顯然不符合很多國家的需求。中國如果都是用美國式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整個世界成為了美元市場,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發展,但是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美國自己也遭受了全球化的衝擊,像英國脫歐等等,原來那種全球化越來越不可持續,越來越多負面的作用。」

在杭州G20峰會的開幕講話上,習近平說道:「二十國集團聚集了世界主要經濟體,國際社會對我們充滿期待,對這次峰會寄予厚望。希望杭州峰會能夠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面對當前挑戰,中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亞投行在次方面已引人矚目。

亞投行為「一帶一路」提供融資與金融保障,而在王義桅看來,「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事兒。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王義桅認為,其正在開創「天人合一」 「人海合一」的人類新文明。「一帶一路」還將人類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串在一起,通過鐵路、公路、航空、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路組成綜合性立體通道,推動內陸文明、大河文明的復興。通則不痛,經濟如此,更廣義的範疇的人類文明亦如此。

(姜浩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