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及資訊入手鞏固「澳人」的祖國情懷

我們說,必須扭轉近年來澳門高中畢業生前往台灣升大的比例高於到內地升大的比例,甚至不少「紅底學校」畢業生也趨之若鶩地到台灣升大的不合理現象,除了是本欄曾提及的消減澳門未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及避免澳門學生遭受「天然獨」本地生的欺凌及侮辱之外,還基於以下的兩個主要因素:

其一、是提升澳門青年的鬥志及擴寬其眼界的需要。倘是經常有讀到台灣地區一些教授所撰寫的兩岸青年人對比的文章,就可得知,大陸地區的青年人,大多有著積極向上的奮鬥心理。有部分青年儘管目前的際遇不一定很好,甚至可說是以「潦倒」來形容,但他們的志向都很高,沒有被目前的困頓而所困住,反而都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奮鬥,獲得個人的成就。馬雲的曾經被歧視,而奮鬥到今天的輝煌自不必說了,就是普通的青年,都是腳踏實地,胸懷祖國,面向全球。而這種奮鬥精神,大多是在各家大學讀書時所萌發的。澳門高中畢業生倘是在內地的大學就讀,也必將受到這種正面向上的氛圍所陶勳,並努力使自己趨同。畢業返澳後,也能立下遠大的志向,正確對待暫時的困難,不會怨天尤人,而是設法克服困難,在獲得成功後,再精益求精,擴大成果,在取得個人的中產階層以上的生活品質的同時,更是為建設「一中心」、「一平台」這兩項與國際商務相關的願景而做出貢獻。

而在台灣方面,整個社會氛圍都是在渲染「小確幸」。而「小確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來自村上春樹的隨筆,由翻譯家林少華直譯而進入現代漢語。「小確幸」的感覺在於小,每一枚小確幸持續的時間三秒至三分鐘不等。為此, 台灣資深媒體人楊泰興指出,在台灣人追求「小確幸」與經濟現狀有關。台灣這些年經濟不振,經濟成長率老是在百分之二上下盤旋,而人民所得分配也不斷在惡化,小老百姓雖不愁吃穿,卻看不到樂觀的未來前景。《我們台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也認為,台灣追求「小確幸」是經濟停滯後的不得已為之。就是因為現在政府無法帶給你「大確幸」,所以我才追求這種「小確幸」。「小確幸」對個人,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需要尊重,但對想打破「悶經濟」的台灣來說,無疑就是「大不幸」。台灣《商業周刊》也刊文認為,「小確幸」令我們放棄了用更高的標準自我督促並追尋遠大夢想,只想著維持既有的優勢,安於「小確幸」,吃老本,沒辦法天長地久。因而可以說,「小確幸」只是生活中小小的幸運與快樂,是流淌在生活的每個瞬間且稍縱即逝的美好,是內心的寬容與滿足。只要個人基本生活無懮,一方面限制人奮鬥,另一方面也缺乏全球意識,只看到當前利益。

還有,大陸台商都普遍反映,他們在大陸打拼時,收看的電視等各種資訊,國際新聞都佔有很高的比例,這讓他們「雙腳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能能有較為深刻的分析認知;但回到台灣時,打開各家電視頻道,盡是報導那些身邊瑣碎事,國際新聞極少,使得他們頓時變成「國際時事盲」。

在這兩種校園及社會氛圍下,那一邊的學生更能培養起更寬大的胸懷,向上奮鬥的精神?

其二、是提高青年良好工作態度及作風品格的需要。許多到大陸進行交換實習的台灣學生都認為,兩地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同。大陸學生天未亮就起床看書背生詞,十分刻苦,積極向上。而台灣學生則往往忘情於玩樂,經常「翹課」。清貧的學生雖然也很刻苦,但卻要擠出不少時間去「半公半讀」,影響學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陸學生的課餘社團生活都是向上的議題,有利於培養高尚情操。而在台灣地區,前幾天才報導,有大學在歡迎新生時,竟然要男女新生脫下內衣褲!不但是低級趣味,而且侮辱新生人格。

在這兩種情況對比之下,當然是在內地就讀,更有利於培養新一代青年人,有利於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澳門青少年是澳門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關係到澳門和祖國的未來。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培養」的希望,及李克強總理今次對澳門培養青年的指示。

因此,應當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推動澳門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升大。羅奕龍所建議的各高校的珠海校區建立「澳門專班」,就是一個好辦法。澳門基金會對資助內地負有培養澳門生的高校的方式,也就有必要做出調整。除了是「暨大式」之外,倘各大學珠海校區開設「澳門專班」,也可直接將資助款撥交澳門生。

羅奕龍在座談會上,還向李克強總理建議,中央協助解決電視版權問題,讓澳門居民收看更多的內地電視節目,從不同方面認識國家和國情。亦提議中央支持澳門,加強研究和推廣中國歷史文化,用澳門青年「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了解中國文化。

其實,對於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大多數內地電視台未能在澳門「落地」的問題,本欄在多年前就早已有所批評。後來才被告知,這是礙於「版權」問題而致。想不到一個所謂「版權」問題,卻令澳門居民收看不到喜歡的內地電視節目。知識產權固然重要,但既然其規矩是由人來制定的,也就可以由人來進行調適。

其一、要有「全國一盤棋」及「一國兩制」的觀念。內地電視台在向外國購買版權時,說明香港、澳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因而所購買的版權應當包括港澳適用。倘其以「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在「WTO」體系中,與中國不是同一個會員為由,予以拒絕時,也可與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政府商量,一同購進版權,或是國家以「全國一盤棋」和「一國兩制」的觀念,也為「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一道購進版權。這樣,內地電視台就可同時向港澳播放此「有版權」的節目。

其二、要有「大外宣」的意識。這幾年,國家大搞「大外宣」,在外面擲了不少錢,甚至是花大錢在紐約時報廣場做廣告。但為何就對港澳如此「摳門」?對那些不涉外國版權的節目,就不要以「版權」為由向港澳進行「資訊封鎖」了。一方面,應當豁免對香港、澳門收取版權費;另一方面,鼓勵香港、澳門特區接手各省區衛星電視台節目,甚至是給予津貼。

在過去,澳門居民以廣東和福建籍的為主,近年發生顯著的變化,粵閩籍以外各省籍的居民日漸增多,他們渴望得悉家鄉的建設情況和自然災害訊息。因此,中央政府確實是有必要協助澳門特區解決電視版權問題,讓澳門居民收看更多的內地電視節目,從不同方面認識國家和國情。以利於縮小心理距離,融合一體,這也是遏止「港獨」,「澳門本土」意識蔓延下去的其中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