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漂族”的喜與憂

【新華社重慶11月25日電】新一輪橫掃中國的寒潮,加劇了71歲老人許守業的風溼病。從11月21日起,來自西伯利亞的一股冷空氣讓整個中國中東部地區的氣溫下降了6-10攝氏度,重慶氣溫更是一夜間下降了14度。

“重慶的冬天太陰冷,又沒熱炕,不如我們老家好過。”兩年前,因為老伴去世,許守業從北方河南新鄉農村“漂”到南方城市重慶,與兒子一起生活,重慶潮溼的氣候讓他患上了風溼病。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像許守業這樣,跟隨子女從農村流動到異鄉城市生活的中國流動老人已成為一個龐大群體。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公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戶籍不在原地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60歲及以上的流動老年人口數量接近1800萬。與年輕的“北漂”“滬漂”相對應,有人將這一群體稱為“老漂族”。

城裏的生活整潔有序,跟農村生活似乎有著天壤之別。“就說上廁所吧,老家都是旱廁,進了城上廁所用馬桶,水一衝乾乾淨淨的,聞不到一點臭味。”對於許守業來說,新的生活充滿驚喜。

然而好景不長,一些不適也隨之而來。記者見到許守業時,他正一個人坐在小區內曬太陽,他身邊有不少老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許守業顯得有些孤單。老人操著方言說,重慶話他聽不懂,身邊沒有朋友,自己整天就跟坐牢似的,現在都不願意出門了。“兒子怕我走丟,不讓我出小區,整天就像待在鴿子籠裏。”進城後,流動老人群體沒有熟悉的朋友圈,生活範圍很小,孤獨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與此同時,遠在北京的張阿姨也面臨一些難題。一年多前她從一個濱海城市來到北京幫女兒照看孩子。自從女兒上大學後,張阿姨就很少與她一塊生活。家人相聚生活在一起充滿歡樂,然而一些現實問題也逐漸凸顯。

“北京霧霾太重,我一來氣管炎就犯了,經常上醫院,但異地醫保又不能報銷,負擔很重。”張阿姨說,很多次她都有回老家的衝動,但又不忍心看到女兒艱辛地撫養孩子,只好咬牙堅持。

《報告》顯示,進城照顧孫輩是流動老人群體進城的首要原因。這部分老年人口占流動老年人口總數的43%。與西方國家不同,在中國爺爺奶奶往往也要承擔撫養子孫後代的責任。當前中國年輕人普遍面臨著經濟壓力,他們的父母幫助照看孩子也有出於減輕負擔的考慮。

而養老則是促使“老漂族”流動的另一大原因。從古至今,多數中國父母都有著濃厚的“養兒防老”觀念,養育子女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在老年能得到後代的照顧。對於子女,孝順父母被視為美德,因此不少子女即使遠離家鄉,也會將年老的父母接到身邊給予照顧,這是對父母之恩的一種回饋。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與城市生活習慣差異容易引發更多家庭矛盾。今年68歲的山西人胡麗萍說進城後生活有些憋屈,家裏矛盾反而多了。“重慶哪有老家好,一齣門就要花錢,兒子說要買房跟我們老兩口借錢,沒錢咋借?日子真是越過越窮。”胡麗萍說,因為沒有給兒子湊出多少錢,明顯感覺兒媳不怎麼待見自己。“我們老了,生活習慣啥的都和他們年輕人格格不入,他們花錢大手大腳,我看不慣,要他們算計著花,他們就不高興,說掙錢就是為了花的,讓我們別瞎操心。”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鄒順康說,由於來到城市脫離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大多數老人的生活都比較孤單,甚至孤獨。同時由於兩代人或三代人之間的“代際差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易激發家庭矛盾。此外,由於中國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一些“進城老人”的城市生活或多或少會遭遇就醫、養老等難題,最突出的就是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中國快速城鎮化中,政府應對老年流動人口群體當前的生存狀態給予重視。”鄒順康說,其中不僅應該完善政策讓這些老年人享受到便捷的城市醫療、養老服務,還應該充分發揮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通過舉辦活動等方式不斷豐富他們的生活,溫暖老年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