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終極目標是培育新龍頭產業 陳觀生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直是本澳社會關注的議題,特區政府在 5年規劃提出博企非博彩業務收益由目前佔 6.6%提升至 9%。2016年12月30日,統計局公佈 2015年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如果不考慮幸運博彩企業免費或以優惠折扣向客戶提供的服務,如住宿、餐飲和娛樂等,在 2015 年,六家博企來自非博彩業務的收入為 152.5億元,佔總收入的 6.2%。有學者稱,統計局的報告並無計算包含在博企內其他企業所產生的收益,若納入博企的非博彩收入便已高於 15%。澳門最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經濟適度多元化,多元化發展已經是社會的共識。我們也還要明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本質,是要根本解決澳門經濟長期以來自身內在的動力缺乏問題,形成自主發展的全新經濟模式。在充分照顧博彩業一支獨秀的情況下,為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支腳。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終極目標,在於通過澳門產業的適度多元發展,逐步培育澳門經濟自主增長與創新的能力,使澳門徹底擺脫長期以來高度依附的非自主型經濟,形成具內生增長動力的自主型經濟體。從長期的發展眼光看,通過經濟適度多元化,培育澳門的新興產業,並逐步替代現階段的博彩業成為新的龍頭產業,將是澳門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求解之道。

本澳經濟多元化還沒實現小目標

自2002年澳門博彩體制實行制度變遷,以及澳門政府重新定位博彩業為澳門的經濟龍頭之後,經濟適度多元化就成為澳門經濟中重要揮之不去的議題。而適度多元化經中央政府和澳門政府提出以來,伴隨著博彩業的飛速成長與逐步坐大,對適度多元化的認識和詮釋也在逐步深化。目前為止,對於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必要性,已經在澳門取得共識且無人再作質疑。但是,適度多元化在澳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澳門需要哪種適度多元化,適度多元化與一業獨大的關係、適度多元化實現的路徑,適度多元化的終極目標,以及適度多元化中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係即適度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等等。這些內容繁多、意見經常相左的議題仍然在持續地爭辯之中。各種歧義與誤解也不斷出現。

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這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共同努力下,澳門社會形成了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共識,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取得一定進展。特區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帶動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基調,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2014年,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澳門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將成立「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規劃總體發展目標,制定中、長期計畫和落實措施,通過發展綜合旅遊休閒項目,推動旅遊業與文化創意、會展等產業結合,促進關聯產業互動發展。

從一般的經濟學角度出發,在獨立的經濟體中,產業的極化形成的單一產業結構,即經濟結構中的一業獨大,與多樣化發展的經濟結構相比,具有經濟的內在不穩定性,也即經濟的脆弱性與波動性,而脆弱性與波動性內涵了大量的不確定性,從而潛伏了經濟風險。因此,要防範未來風險,就必須推動經濟多元化。經濟多元化有利於防止失衡的經濟結構,是一個經濟體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選擇。從防止經濟結構失衡的角度來看,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可以說只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一個「小目標」。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旅遊附屬賬,旅遊相關產業主要包括博彩、零售、飲食、住宿、客運及旅行社服務等六大行業。在旅遊業快速增長的拉動下,批發零售、酒店、餐飲等旅遊關聯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1999-2012年,年均增速分別為21.5%、21.1%和13.3%,其中,批發零售業、酒店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提高4.4個和2.6個百分點。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澳門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會展商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以會展業為例,2013年澳門共舉辦1030個會展活動(展覽66項、會議964項),與會及入場觀眾203.4萬人次,同比增長26.1%。2014年APEC旅遊部長會議在澳門舉辦,進一步提升了澳門的國際知名度。再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近年來,特區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臺了《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明確了澳門文創產業發展途徑、具體發展策略及執行措施;持續給予資金支援,自2010年至今,通過各類專項資助支援計畫資助非牟利團體和私人的文化活動項目2000多個,資助金額近1億元;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強化本土文化特色,推動本地文化創作。據本澳傳媒報道,統計局公佈的《二○一五年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中,學術界用作量度經濟多元化程度的指標之一熵指數(經濟集中程度相應越低,熵指數值越小,經濟集中程度則相應越高)顯示,實行博彩業開放後,熵指數由○二年的2.25(按當年生產者價格的行業增加值)至一三年為1.49,本澳產業集中程度持續增加。一四年則開始出現轉勢為1.61,至一五年由於博彩毛收入大幅下滑34.3%,令以行業增加值計算的熵指數上升為1.87,產業集中程度稍降。經濟主導產業是博彩業,主要的關聯產業包括建築業、酒店業、批發及零售業、飲食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包括旅行社)、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及退休基金)、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包括不動產業務、租賃及向企業提供的服務)。一二至一五年期間,博彩業關聯產業收益由一二年的2,298.5億元,升至一五年的3,592.3億,增56.3%;收益增長最大的三個關聯產業依次為建築業(193.4%)、金融業(85.5%)及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47.5%)。上述資料顯示,本澳經濟多元化的「小目標」也還任重道遠。

多元化不能寄望於區域合作

澳門作為高度外向型的微型經濟體,必須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取得發展經濟的動力,這已經為澳門的歷史所證實。長期以來在粵澳流行這麼一種說法,即由於澳門本土資源有限,因此,澳門本地適宜發展博彩業,而適度多元化只能夠通過澳門本土企業的「走出去」,到內地去尋求發展的空間。這種觀點的詭異與矛盾之處在於,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主要區域,不在澳門本土,而竟是在澳門境外。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實踐,以及本土企業「走出去」的經濟機理等方面看,這種觀點具有謬誤之處;更是對一國兩制下澳門作為獨立關稅區地位的曲解。

區域合作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其結果必然是經濟體之間依據各自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區域分工,從而確立各經濟體中在一體化中的專業化與經濟功能。因此,區域經濟合作首先是通過專業化,吸納區域中的各類經濟資源進入,強化與坐大不同經濟體中的優勢產業,例如澳門的博彩旅遊業。其次,則是把地區內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跨境投資,向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成員地區轉移,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製造業外移澳門,89-90年代澳門製造業進入內地。最後,則把地區中最具競爭優勢(不僅僅是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其他成員地區擴散,以延伸其競爭優勢。例如香港金融與專業服務業進入內地。最終實現一體化的經濟區域利益的最大化。資源的吸納與轉移,資本在不同地區的集聚與擴散,正是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機理。

事實上,把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努力,寄託在內地提供土地空間的做法,根本回避了澳門適度多元化的實質,是解決澳門本土的內生成長動力的培育這一重大問題。從而使澳門經濟仍然在對外依附性上打圈,而無法真正取得突破。

有學者一早指出,誠然我們並不否認區域合作可以為資源極其有限的澳門,提供發展擴張的空間,強化其競爭優勢。但是,澳門在其他地區投資的專案,或建立的產業,在經濟統計上是屬於澳門的嗎?澳門可以把此計入澳門本身的經濟統計,當作澳門經濟結構的組成部分,從而宣稱實現了經濟適度多元化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在澳門回歸中國後,在一國兩制的設計中,澳門與中國內地必須保有邊界,而邊界效應的存在,使得澳門具有不同於中國內地、相對獨立的本土利益。由此,習近平主席才會在澳門回歸祖國十五周年時指出:澳門必須「堅持提升自身發展素質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以極大勇氣與智慧破解發展難題」。

有鑑於此,澳門投資於內地的經濟活動,收入可以為澳門投資者獲取經濟利益,但不能計入澳門的GDP。而內地投資於澳門的經濟活動,也僅能計入澳門的經濟總量之中。在兩制仍然持續的時期內,這種界定無法改變。即使是澳門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形成高度融合的經濟一體化,也無法改變這一客觀事實。

培育新興產業破解多元化困局

一般來說,微型經濟體均有很高的經濟外向性,即自身經濟發展對世界市場的依賴。但是這種依賴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經濟體主動地通過自身優勢的發揮,有效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利用全球市場,從而將經濟體納入全球產業鏈中最有效益的價值鏈條;一是跟隨國際市場的變化,由外生因素主導其經濟成長。形成依附外生因素的被動型發展路徑。而產生這兩種不同經濟形態與發展路徑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體內部內生的自主增長與創新能力。

有鑑於此,從長期的發展眼光看,通過經濟適度多元化,培育澳門的新興產業,並逐步替代現階段的博彩業成為新的龍頭產業,將是澳門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求解之道。從這個角度看,澳門可以是全球最大的博彩之都,但是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絕不可以是博彩業的「一業獨大」;博彩可以是澳門經濟中的一個因素,但絕不可以成為主宰未來澳門經濟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回顧歷史,澳門作為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存在至今,適度多元化一直為其經濟常態。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而主導的澳門經濟結構,會出現不同的龍頭產業。澳門上個世紀60-90年代由製造業主導的經濟適度多元化,可以得出幾點啟示:第一,澳門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突破口不是博彩旅遊業,而是製造業。第二,比較優勢是動態的。把澳門的比較優勢僅僅歸於博彩業,是十分武斷的,也不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第三,適度多元化經濟體系的企業主體是本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第四,當澳門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因外生經濟因素變化喪失且面臨轉型之時,內生性的自主增長與創新能力缺乏,使轉型陷入困境而無法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其僅存的比較優勢就是博彩業。澳門的主導產業在21世紀又一次複歸為博彩業,這可以說是澳門能力「缺口」下的無奈選擇。

由此可見,2002年博彩業的制度性變遷所開始的澳門經濟發展新格局,到現在為止,僅僅是邁出第一步的序幕。如果澳門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通過適度多元化的戰略,徹底改變過去100多年來缺乏內部自主增長的動力,和隨波逐流的特點,則不可能開創出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

實際上,在新產業的選擇上,本澳中小企組織有關報告指出,首先著重的應當是產業的孕育與發展是否與適度多元化的終極目標相一致。既然適度多元的主要目的在於培育本土內生的經濟因素,促進這些因素與龍頭產業「協同發展」,從而形成澳門「新的複合競爭力」。則適度多元是垂直還是橫向就無關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本土所發生與成長的產業或行業,能夠與龍頭產業產生互動,協同發展。即新產業能夠與龍頭產業的適度發展相聯繫,達到「協同發展」。也即達致「1+1〉2」的複合競爭力。

其次,新產業的選擇也應該建基於澳門歷史積澱的傳統優勢,與當前全球新產業革命所產生的技術、商業模式及競爭方式相結合。在澳門本土由企業主動地把澳門因素與全球因素結合,通過創業與創新活動建立新的產業,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構成的「複合競爭力」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最後,澳門支柱產業能夠形成及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其產業能否在地區或全球市場上立足,且取得一席之位。也即產業的選擇要遵循地區的比較優勢,以及新競爭優勢的培育基礎上。鑒於澳門的情況,新產業的孕育在初期階段需要政府的大力培植,即意味著資源使用的暫時失效。但資源的扭曲配置僅是短期的,產業最終要自主地面對地區與全球的競爭。市場與競爭才是檢驗經濟體的資源使用與配置有效性的最終判斷者。由此,適度多元化的產業選擇之「度」,決定者是市場而非政府的選擇。

從現實中澳門博彩業的比較優勢內容,以及博彩業的產業特點看,澳門並不具博彩業一業獨大的長期與可持續的經濟基礎條件。由此,澳門的適度多元化,決不能只是維持博彩一業獨大的適度多元化,即適度多元化僅是保持澳門經濟穩定性的一個支腳,處於發展戰略的從屬地位。反之,適度多元化的經濟體是澳門經濟體定位的唯一選擇。澳門的適度多元化應當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關鍵策略,位於發展戰略的首位。形成如同盧森堡、摩納哥般的適度多元化經濟體。因此,從目前澳門單一的博彩龍頭產業,向支柱產業組合的經濟結構轉換,應當是澳門適度多元化的戰略選擇目標。

從全球創業的發展史看,所有的創業都始自於小企業。一個經濟體的創業高潮,也就是小企業大量產生與湧現的時期。而創業高潮的出現,也就是新產業不斷產生,新市場不斷開闢的過程。美國微軟、FACEBOOK,中國的阿裡巴巴、騰訊,等等。他們從小企業的創業起步,通過網路產品的不斷出新,最終開闢了全球的互聯網時代。小企業撬動了經濟體中產業轉換以及經濟結構轉換的軸輪,是人類創業史上屢見不鮮的事實。事實證明,小微企業的創業活動,是一個經濟體內部新經濟增長點的萌芽和種子。

目前世界正在掀起創業與創新的高潮,而中國內地也在鑄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新格局,通過此去推動經濟新常態下的增長動力轉換。創新驅動已然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圍繞此全球競爭已經在激烈酣戰之中。此時此刻,澳門也進入了博彩單一增長動力大幅減緩,整體經濟進入增長方式轉換的拐點。從根本上看,澳門要破解經濟長期發展困局,打造一個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其出路就在於推動澳門的創業與創新。

《澳門中小微企白皮書》稱,在創業與創新過程中嶄露頭角的新生代中小微企,並從中成長起一批引領澳門自主發展的核心企業,主宰澳門自己的經濟命運。從這個角度看,中小微企是澳門未來佔據引領地位的核心企業脫穎而出的深厚土壤。從中小微企的創業、創新活動中,培育、發展澳門自己的主導核心企業,是經濟適度多元化最終的求解方式。

澳門近年來嶄露的創業與創新苗頭,預示著整個地區的創業空間開始發育。從長遠看,更是本土新生代中小微企崛起的象徵。這股創業與創新的潮流,挾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席捲而來的新思維、新技術及新商業模式,結合澳門的傳統、文化、經濟自由開放等本土優勢,將會帶給澳門經濟與產業一個全新的格局。